为了孩子上学,如果有能力的话,可以考虑去城里面买房

教育永远是中国几千年传统的重心。不论古今,皆是如此。从隋文帝实行科举制开始,唐明清三代不断发展完善,科举,是底层改变命运、改变阶级,最现实、最有效、最具有操作性的途径。穷人只要解决了温饱,就开始想着让孩子去上私塾,去参加科举,改变几代人的命运。

在现代社会,教育同样是事关国计民生的大事。是国家政策关注的重点,也是每一个家庭的重中之重。教育资源的区域、城乡差距,教育不均衡发展,以及高考优中选优的模式,让基层家庭倍感压力。没有好的基础教育,孩子上不了好的大学,意味着找不到好的工作,下一代也没有好的发展,阶层的划分出现新的动向和苗头。

如果有能力,在城镇或者城市,租房,或者买房,让孩子享受更优质的教育资源,未尝不是一种好的思路。如果有能力,不用考虑,立马实行。

农村教育现状,让人心忧。村里面的教学点,和规模较小的小学,都是撤销的对象。只是在一些比较偏远、交通不便的农村,村里面多是空巢老人照顾着留守儿童,年轻力壮的都出去务工了,为了方便孩子上学,也为了方便老人照顾孩子,教学点和小学是必须保留的。

为了孩子上学,如果有能力的话,可以考虑去城里面买房

我去过规模最小的教学点调研,是一个回族自治乡最偏远的村庄,在山沟里面。学校是新建的,条件很好,有两层小楼,还有辅助几间平房,院落也是经过硬化的,小操场上有教育部门配备的体育设施,还有帮联单位捐赠的篮球架、羽毛球网、乒乓球台等,一应俱全。学校只有两个学生,一个老师,一个从当地村子里面聘用的后勤人员,就是看门的。学校挨着清真寺和村部,却离着村子里最近的人家有一里多远,站在学校望出去,根本看不到人烟和村落。老师是一个刚招考参加工作两年的女孩子,学校一放学,孩子回家了,看门的老头去家里面住,方便干农活,山沟里面多种的玉米,每家几十亩山地,活忙,没有办法。学校就剩下女孩一个人,四周无人烟,远处山沟里面有儿狼嚎,有不知名的鸟类、兽类的叫声(是真的有狼),害怕可想而知。女孩的妈妈没有职业,两年来一直陪着女儿教学。女孩是考的特岗教师,有岗位服务限制,暂时不能调离,即使自己愿意调离,能不能找到替代的人也是两说,也不能只是因为同情女孩,别人就来代替牺牲,没有这个道理。

为了孩子上学,如果有能力的话,可以考虑去城里面买房

这是一个极端的例子。例似的情况不多,但几十个学生、几个老师的学校,非常多,几乎遍布所有农村,尤其是地理条件比较艰苦的省份。老师少,就不能保证所教的课目就是自己擅长的,尤其是音乐、体育、英语等,只要能有人教,就很满足了。有的班两三个学生,就合到其它年级的班,老师给这个年级上完课,给另一个年级同时上。一个年级上课的时候,另一个年级在同一间教室自习。这样的学校,只能保证基础、基本的教学,教学质量、教学效果什么的,很难保证。更不用说中心学校的电教设备、远程教育、实验,以及名师什么的。

当城里面的家长为孩子上什么培训机构烦恼,为孩子上不上得了名校摇号,为孩子分不分得到最好的名师的班里面愤愤不平,有谁会想到,农村的孩子,还有这样的现状。二三年级的孩子,也就八九岁,在城里面,他(她)如果离开父母的视线一两个小时,就会成了大事,搅得鸡犬不宁。可是你要是看到农村的孩子,不到十来岁的年龄,自己一个人背着行李,去离自己家十几里、甚至几十里外的中心学校上学,吃住都在学校,周五下午再回家,你会怎么想?

因此,为了下一代成长,为了孩子不输在起跑线,为了不因为教育而产生新的阶层,许多家长,想方设法,排除一切困难,都要让孩子去条件较好的地方学习,那怕是举债,超越自己的负担能力,也在所不惜。如果有能力,哪怕是在乡镇、在县城买房子,也是不错的选择。县城就业机会多,也不必死守着一点土地。如果没有这个能力,换一种方式,另想办法,也没必要倾家荡产。一切为了孩子,为了孩子不惜倾注一切,就是这个现状。

为了孩子上学,如果有能力的话,可以考虑去城里面买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