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南上渡街道爲貧困戶舉辦小刀工藝培訓

平南上渡街道為貧困戶舉辦小刀工藝培訓

小刀工藝培訓

為紮實推進平南縣老鄉家園紅色一家建設,堅持黨建引領,進一步拓寬移民貧困戶就業增收渠道,確保貧困戶收入持續穩定。近日,上渡街道在老鄉家園扶貧車間舉辦了平南縣老鄉家園紅色一家小刀工藝培訓班,60多名貧困戶參加了培訓。培訓內容包括向貧困戶講授小刀的工藝製造及介紹平南三利小刀的發展歷程。通過培訓學習,參加培訓的貧困戶進一步瞭解了平南小刀的歷史,實現在家門口就能學習鑄刀技術,為脫貧致富找到新路子。據悉,培訓結束後,進駐老鄉家園扶貧車間的中燕小刀廠和思澤小刀廠分別與40多名貧困戶簽訂了用工協議。

平南上渡街道為貧困戶舉辦小刀工藝培訓

培訓現場

延伸閱讀:平南三利小刀的傳統鍛制工藝可追溯到清乾隆十三年(1784年),至今已有250多年的生產歷史。二十世紀初,一個叫黃大泡的人從桂平馬皮灌水村遷到平南謀生,投靠上渡雅埠村打製小刀的親戚,也以打製小刀為生。他的大兒子黃三利(1906年——1945年)自幼便輟學在家幫忙,黃三利聰明伶俐,悟性甚高,他在原來的基礎上摸索出一套獨特的淬火技術。後來他僱請了三名工人開了一間小作坊,鑄上“三利”字樣,每隔三天便到平南城門口擺賣。他自制的小刀剛柔相濟,刀口鋒利,式樣精巧,價廉物美,三利小刀因此遠近聞名。有一次,一位紳士到黃三利攤位,拿起一把小刀試試,既可以剃鬍須又可以削硬物,一下子將攤位的小刀全部買完。一些旅居東南亞的華僑把平南三利小刀推銷到國外,三利小刀從此揚名海外市場。

1965年,在平南縣黨委、政府的重視下,建成一套人馬、兩塊牌子的縣級二輕集體企業——一縣小刀廠、縣民族刀具廠。擁有生產專用設備200套,幹部、職工316人,主產在國內外享譽較高的“三利”產品。1976年“三利”商標正式註冊,1977年銷售達63萬元,居全區民間手工藝前列。被自治區命為“大慶式”先進企業;1982年在全國小刀質量評比上,“三利”小刀鋒利程度居全國同行業第一名。同年,縣小刀廠年銷小刀、菜刀、割脂刀、園林大剪共30萬套,成為廣西民族刀具行業中的“老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