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iao:去美國體驗不一樣的建築設計,我經歷了「脫胎換骨」的過程

內容摘要:五個月入學賓大後,以設計師身份迴歸教育

本期分享人:Xiao

賓夕法尼亞大學,建築設計,M·Arch

對於有志學好設計的同學而言,出國留學其實是件很有必要的事情,出於此原因,本科學習的第五年,我決定去美國體驗不一樣的建築設計,承受住作品集和語言的雙重壓力,成功入學美國建築第一梯隊內的賓夕法尼亞大學。

在賓大的一年半,給了自己脫胎換骨的改變,“身邊個個是大牛,一週所學趕超本科半學期”是日常,在賓大開闊思維後,去AA獲得更為深刻的體驗。歸國之後,當老師是一件很必然的事情,正如之前我們的教授所言:我沒見過哪個優秀的建築設計師是不教書的。而尋找一塊能夠讓自己的知識被更好傳播,同時不斷更新自己學術信息的沃土,找到漢藝便很是水到渠成了。

脫胎換骨過程


1. 賓大初體驗

因為從未接觸過國外教育模式,所以入學之前憑著這本科經驗我覺得賓大的生活雖然學習會很累,課程會比較不一樣,但是總歸是一種可駕馭的狀態。而我真的開始學習之後,我第一個月就承認了一個事實:我駕馭不了。

這個“駕馭不了”其實分為兩個方面:

1)強度等級不同

在國內學習時,我其實比較遊刃有餘,老師教授的內容,消化吸收都較為輕易。然而到了賓大之後,強度好像一下提升了十幾個level。在國外學建築有個特點,越優秀的人強度越大,因為你對設計的追求會更好,老師給你的意見也會獲得更多思考。在賓大這樣一個全是人才的地方,大家對自我的要求就更高。

這樣的學習強度也使得我6年半的建築學習生涯中,研究生1年半的時間所學習的軟件數量基本是國內的5倍,這個不僅包括數量還包括掌握的知識技能。

而每1周的所學的知識,被鍛鍊的技巧等等,基本能和國內兩三個月、半學期所學持平。這樣的學習強度下,我畢業的時候,回顧自己本科畢業階段,轉變程度可以稱得上脫胎換骨。

Xiao:去美國體驗不一樣的建築設計,我經歷了“脫胎換骨”的過程

2. 思考方式不同

去到賓大後,讓我感到更為掙扎的地方其實是思維的差異。因為在學習之前併為接受過國外體制教育,對於建築有一套自己的邏輯:一個設計的流程應該是在知道功能後去分析基地,再去確定結構、空間、造型等等,這樣一個“宏觀→微觀”的過程一目瞭然,內心也覺得十分通順且自洽。

而到了國外,設計邏輯便成了多向性,要從微觀→宏觀進行考慮,這讓當時的我陷入無盡的形式探索中。以我當時一個摩天樓創作為例,國內創作的思路自然是先有個摩天樓,再去思考細節,先有一個面再去做塊,做面、線、點,但當時我們老師讓我們從微觀出發,我想不清楚,花了好久完成的research,接下來該怎麼做,什麼時候才能有個摩天樓?

Xiao:去美國體驗不一樣的建築設計,我經歷了“脫胎換骨”的過程

那段時間的我每天都處於比較焦躁狀態,老師給出的意見很明確,但是我不知道他說的點在哪兒,以我當時的思維和認知去打破理解是個艱難且痛苦的過程。直到一個學期後半段,經過無數次熬夜、討論、合作、被罵,在某個創作過程中突然明白了這是兩種不同的創作方向,而這樣一個過程是每個國內學生成長為建築設計師,所必須的過程。

2. AA半年交換體驗

在一年的賓大學習後,經過作品集選拔,我以獎學金的方式去到了英國建築巔峰的AA,體驗一場不一樣的建築設計之旅。比及與賓大的差異,AA其實和賓大有著諸多相似之處,比如包容性、多樣性、臥虎藏龍、沒有什麼具體的標準等等。

事實上,AA的建築表達的是一個人的思考、認識、見解及洞察力,所以對於專業水平要求很高,如果沒有這樣的實力去到AA,有的人會學到一堆奇技淫巧,學會很多作圖方法,做出一些別人做不出來的東西,你會覺得這就是AA,但這其實只是一種而已,

對建築的理解不同,會造成你學到知識不同。

而賓大一年的學習再入AA,我最大的感受是對於建築這個學科有了更為深刻的認識,之前會覺得,自己所學其實都在建築設計師這個領域之內,去做好一個建築。而AA的建築,是一種認識世界,表達情感的工具。在AA,沒有一個老師和教授會與你談論實際項目,甚至於建築的很多基本要素比如功能、流線、結構,如果和你的立意沒有太多關係,他們也不會去過問。

Xiao:去美國體驗不一樣的建築設計,我經歷了“脫胎換骨”的過程

AA學生作品

傳說中的賓大


1. 做改變的帶頭人

在賓大過程中,去了AA,也瞭解了各所常春藤院校的風格,有些院校比較實際,有些院校注重理論,而在國內被認為是錯誤的,華而不實的部分——形體便是賓大的近幾年的研究方向。道理其實很簡單:一個好的建築,只有各方面都做到盡善盡美,才能稱之為一個好的建築。

而探索一個當下技術、結構無法支持落地的項目形體的意義在哪兒,我想與大家分享一次與導師較為深刻的對話:

我當時的論點很是鮮明:我現在的設計做的再好,依靠當下技術根本做不出來,那麼我為什麼還要做?

當時老師的回覆是這樣的:我從來沒有聽說過,哪一個進步不需要人去引領,如果你在當下技術、結構、經濟水平下去思考問題,你為什麼要坐在常春藤的課堂上研究?

你做出的設計,應該是能夠得到別人認可,進而引導技術、結構的創新,設計師應該有這樣的魄力。

2. 大牛隨處可見

作為一所世界頂級名校,賓大自然藏龍臥虎,比如我有的同學拿到耶魯offer,依舊毅然決然選擇了賓大;或者有同學語言沒有過關,但卻憑藉著優秀的作品集被教授一句“這一屆學生必須有他”留下,且獲得了不菲獎學金等等,這些之前覺得很神奇的故事,都發生在周圍的同學身上,可以說賓大每一個同學都實力突出。

而這樣的多樣性也是教授選拔時的重要考慮方向,每個人都有不同的亮點,而這樣一個差異隨處可見的環境,幾個人組合在一起便可以產生無限可能性。而在第一個項目時,教授會根據作品集中每個成員所展現出的特長安排分組,每個人都有隻有自己才能承擔的“功能”。

Xiao:去美國體驗不一樣的建築設計,我經歷了“脫胎換骨”的過程

賓大學生作品

3. 沒有可以“代課”的老師

在我的印象裡,國內的老師雖然每個老師名字長相各有不同,但在教學中,講的內容記憶思維方式並沒有什麼不同,今天這門課老師突然有事來不了,其他老師也可以給幫忙代個課。而所學內容,或許因為處於入門狀態,我會覺得老師講的內容不新穎,並沒有讓我有“哇”的反應,而是掌握便是掌握了。

而賓大的課程,每一門老師的風格和所教授的內容都十分鮮明,比如你選了四門課,那麼你會學到四種不同的思考方法,每一天都是新的,新鮮的地方、面孔和知識,從來不會有感嘆無聊的時候。這樣的一年半所學遠超本科五年,但還是會有沒有學夠,我甚至學校活動都沒來得及參加的遺憾。

Xiao:去美國體驗不一樣的建築設計,我經歷了“脫胎換骨”的過程

申請賓大,該注意什麼?


1. 心態要積極

申請美國第一梯隊名校,語言成績和作品集基本是首要考察標準,但如哈佛等院校有1個公開的秘密便是:對國內招生院校其實很固定,幾年難遇一位“白名單”外的院校學生。而賓大,經常和一些同學說起本科院校時,會有“他們學校建築專業很強嗎?”的疑問,但每一位的實力,無可爭議。

之前和教授的交流中瞭解到,教授對於國內哪所院校建築專業強勁爛熟於心的同時,選拔人才的關鍵還是作品集所展現出來的實力,所以之前提及的語言成績不夠,卻依舊可以獎學金入學的同學便是一個很典型的案例。所以如果大家對於建築有著熱愛,且有基礎,經過一段時間的作品集訓練,入學賓大的可能性一點兒都不低。

2. 整體把控項目發展

基於之前本科學習及當初作品集創作的一些經驗,大家在創作過程中切忌過於沉浸在自己的世界中無法自拔。對於項目創作而言,自己所見和他人所見其實會有很大的不同,比如說你正在深入研究的部分,一些經驗豐富的老師會看得出你在做無用功,但因為是個人的項目,自己會很容易深陷其中。

因此,將自己抽身而出,放於一個更高的視野下,去俯瞰自己的項目是大家在創作中必須要注意的事情,如果自己無法做到,建議尋找專業的作品集輔導老師給與建議和指導,才能更高效的去完成自己項目,達到一個更好的申請質量。

L同學,2017屆學員,四個月學習後獲南加州建築學院(Sci-Arc)、邁阿密大學、杜蘭大學offer

Xiao:去美國體驗不一樣的建築設計,我經歷了“脫胎換骨”的過程

3. 合理安排時間

老實說,當年申請之時,我並不知道還有作品集機構這樣的存在,因此從一個一無所知的小白到最後成功拿到offer,也是吃盡了苦頭:瞭解院校全靠諮詢學長學姐+海淘,好長一段時間內我都在滿網絡找尋院校作品,查找院校信息做分類,構建出一個院校信息庫。

而申請美國院校,有一個“死要求”:語言和作品集同時提交,6月份的時候,我卻一個都沒有。而當時還在實習中,根本無法實現“吃飯睡覺做作品集”的理想狀態,所以當時的情況基本就是熬夜是必然,就看是不是通宵。現在回頭來看,如果當時有人直接把成熟的東西告訴你,會節省很多。

以我申請賓大來看,在專業老師指導下,5個月全身心投入作品集創作,雖然時間緊張但還入學名校希望還是很大,所以如果還在猶豫是否要申請,或者說對於作品集創作還有著很多不瞭解的情況,建議儘快找相應的諮詢老師做了解,投入到作品集創作中。


藝術留學&藝術作品集諮詢:

漢藝國際教育--康石石作品集指導團隊

垂詢電話:400-879-0619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