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節習俗,那些小時候的吃食

俗話說的好,清明時節雨紛紛,又到了一年一度的清明節,祭奠先祖的日子,到底清明節都有哪些習俗呢?今天小編為大家整理了一下,歡迎大家留言自己家鄉的習俗,一起過個有意義的清明節。

清明節習俗——寒食節

據傳始於古代帝王將相“墓祭”之禮,後來民間亦相仿效,於此日祭祖掃墓,歷代沿襲而成為中華民族一種固定的風俗。本來,寒食節與清明節是兩個不同的節日,到了唐朝,將祭拜掃墓的日子定為寒食節。

清明節習俗,那些小時候的吃食

清明節習俗——節氣:清明

“清明節”得名源於我國農曆24節氣中的清明節氣。冬至後第105天就是清明節氣。清明節氣共有15天。作為節氣的清明,時間在春分之後。這時冬天已去,春意盎然,天氣清朗,四野明淨,大自然處處顯示出勃勃生機。用“清明”稱這個時期,是再恰當不過的一個詞。

清明節習俗,那些小時候的吃食

清明節習俗——柳條串燒餅

小小的柳條串燒餅,不僅僅是時令吃食,更是一種文化傳承,是綿延不絕的地域習俗,飽含著當下人對先輩的追思,對孝順的傳承。一個燒餅巴掌小,寄寓的傳統意義比天大。

清明節習俗,那些小時候的吃食

串起來的燒餅作為祭品之後,一般是最吉祥的吃食。老人們哪捨得吃,一般交由最嬌寵的孩子來吃,孩子們邊吃邊聽大人們講起清明的習俗,美味之中寄寓著一代又一代故鄉人對孝順的傳承。

所以,故鄉有句俚語叫“柳條串燒餅,不吃是孬種”。意思很明瞭,一個清明時節不懷念已故先人的人,是要被人唾罵的。

清明節習俗——蹴鞠

鞠是一種皮球,球皮用皮革做成,球內用毛塞緊。蹴鞠,就是用足去踢球。這是古代清明節時人們喜愛的一種遊戲。相傳是黃帝發明的,最初目的是用來訓練武士。打馬球,也是端午之戲之一。馬球,是騎在馬上,持棍打球,古稱擊鞠。三國曹植《名都篇》中有“連翩擊鞠壤”之句。《析津志》記遼國把打馬球作為節日的傳統風俗,於端午、重九擊球。《金史·禮志》也記金人於端午擊球。宋代有“打球樂”舞隊。至明代,馬球仍流行。

清明節習俗,那些小時候的吃食

清明節習俗——植樹

清明節習俗,那些小時候的吃食

清明前後,春陽照臨,春雨飛灑,種植樹苗成活率高,成長快。因此,自古以來,中國就有清明植樹的習慣。有人還把清明節叫作“植樹節”。植樹風俗一直流傳至今。

清明節植樹的習俗,發端於清明戴柳插柳的風俗。關於清明戴柳插柳,有三種傳說。最古老的傳說,是說為了紀念教民稼穡耕作的祖師—神農氏,後來由此發展出祈求長壽的意蘊。再晚點的傳說與介子推有關。據說晉文公率眾臣登山祭奠介子推時,發現介子推死前曾經靠過的老柳樹死而復活,便賜老柳樹為“清明柳”。更晚點的傳說是唐太宗給大臣柳圈,以示賜福驅疫 。

清明節習俗——放風箏

放風箏也是清明時節人們所喜愛的活動。每逢清明時節,人們不僅白天放,夜間也放。夜裡在風箏下或風穩拉線上掛上一串串彩色的小燈籠,像閃爍的明星,被稱為“神燈”。過去,有的人把風箏放上藍天后,便剪斷牽線,任憑清風把它們送往天涯海角,據說這樣能除病消災,給自己帶來好運。

清明節習俗,那些小時候的吃食

清明節習俗——節令食品

由於寒食節與清明節合二為一的關係,一些地方還保留著清明節吃冷食的習慣。在山東,即墨吃雞蛋和冷餑餑,萊陽、招遠、長島吃雞蛋和冷高粱米飯,據說不這樣的話就會遭冰雹。泰安吃冷煎餅卷生苦菜,據說吃了眼睛明亮。晉中一帶還保留著清明前一日禁火的習慣。

清明節習俗,那些小時候的吃食

很多地方在完成祭祀儀式後,將祭祀食品分吃。晉南人過清明時,習慣用白麵蒸大饃,中間夾有核桃、棗兒、豆子,外面盤成龍形,龍身中間扎一個雞蛋,名為“子福”。要蒸一個很大的總“子福”,象徵全家團圓幸福。上墳時,將總“子福”獻給祖靈,掃墓完畢後全家分食之。上海舊俗,用柳條將祭祀用過的蒸糕餅團貫穿起來,晾乾後存放著,到立夏那天,將之油煎,給小孩吃,據說吃了以後不得疰夏病。

油綠如玉“青糰子”  

在江南一帶,清明時節有吃青糰子的習俗。“青糰子”是一種用江南地區特有的野生植物——“漿麥草”的汁液,拌以糯米粉和勻而做成的一種圓形食品。做青糰子的糯米粉必須是水磨而成,為的是突出一個細膩。青糰子類似包子,所用的餡兒多是糖豆沙。


清明節習俗,那些小時候的吃食

包好後,上鍋蒸熟。出鍋前,每個青糰子上還要塗上一層熟菜油。碼到盤裡的青糰子,青翠如玉,油光可鑑,顏色可人,“青糰子”即因顏色和形狀而得名。在江南一帶,每到清明節,幾乎家家都做青糰子,一為開胃嚐鮮,二為祭祖上供。


烏黑悠香的“烏稔飯”  

在閩東和浙江西南地區,每年清明節期間,畲族村寨都要忙著做一種時令美食——“烏稔飯”。烏稔飯的主料是糯米,畲族婦女背竹簍去寨外,將當地生長的一種烏稔樹的新鮮葉子採摘下來,洗淨後,放在清水中煮。


清明節習俗,那些小時候的吃食

然後用煮出的汁液來泡糯米。浸泡大約9個小時後,撈出糯米,上鍋蒸熟,一鍋烏稔飯就做成了。烏稔飯看似烏黑,但味道獨特,入口綿軟微甜,猶如春風劃過舌尖,令人唇齒生香。


兩餅包成“潤餅菜”  

在閩南地區,清明時節要吃一種“潤餅菜”,其吃法與北方的吃春餅相似。將烙好的薄面皮,包裹混雜而成的熟菜,捲成筒狀或枕頭狀而咬食。潤餅的餅皮擀得極薄,幾近透明,這是一種功夫和手藝。


清明節習俗,那些小時候的吃食

包裹的潤餅菜,是相當豐富的,主料一般有:豌豆、豆芽、豆乾、魚丸片、蝦仁、肉丁、海蠣煎、蘿蔔菜。配料一般有:油酥海苔、油煎蛋絲、花生敷、蚵煎、蕪荽、蒜絲。包裹時,由於餅薄,所以必須得用兩張餅才能包住中間的菜。吃時,可以蘸上甜麵醬或者辣醬,入口嫩脆甜潤,醇香多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