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播不久即獲9.0分 好口碑諜戰劇「面具」熱播

原標題:開局9.0!高分口碑揭開“面具”

40集年代諜戰大戲《面具》正在北京衛視熱播,該劇一改過去或高大全英雄或狡詐奸猾敵特的人設塑造,而是將鏡頭對準一位潛伏十年突然被喚醒的敵特人員李春秋。該劇首播不久即獲得9.0的高分,成為近年來少見的高分口碑諜戰劇。

寫一個被遺忘的小人物

編劇王小槍在諜戰劇方面已經是一個老手了,他擔任過諜戰劇《密使》《追擊者》的編劇,寫過諜戰小說《心機重重》。“我查過資料,在過去的歷史中有過這種人物原型,他們可能就是我們身邊的司機小李、圖書管理員小陳,與其說他們是特務,不如說他們是情報人員。”王小槍說,正是這種身份的反差,引起他濃厚的興趣,“我一直很好奇,他們潛伏的這些年,每天深夜安頓好家人後,會不會想起自己的特殊身份。”

在王小槍看來,諜戰劇的題材更新其實是全世界都在面對的共同難題,他涉獵過不少國家的同類題材劇集,包括美國、加拿大、英國和日本、韓國,“諜戰劇的套路都是主角一開始就帶著一個任務,需要去完成一個目標,很少有人去講述一個作為棋子被遺忘,而且一忘就是十年的小人物的故事。”劇中被喚醒的特務葉翔,面對任務到來時就說出了潛伏十年的痛苦,“你們現在才來找我,你們早幹嗎去了,我像狗一樣地熬著,我熬不下去了。”這種真實的痛苦,恰恰是此前的諜戰劇不曾展現的。

寫一箇中年人的焦慮與痛苦

《面具》的主角李春秋潛伏十年被喚醒,已有妻兒卻被要求當天就要離開,他的第一反應是,“能帶老婆孩子走嗎?”在後續的劇情裡,這種對日常生活的貪戀與敵特身份的被動也時常出現在李春秋的抉擇裡,讓該劇有著與眾不同的煙火氣。

王小槍說,“諜戰只是它的殼,《面具》的核心其實是講一個人或一群人的中年危機。”王小槍表示,他特別給所有出場的人物寫了完整的小傳,即便是隻出現在過場戲裡的路人,“他們的家庭關係如何,性格和生活習慣怎樣,都做了比較完整的設定。”在製片人張海東看來,這恰恰是該劇與眾不同之處,與《潛伏》中陰狠、心機深重的特務李涯不同,《面具》中的李春秋更像是一個“現代人”,有信仰抉擇的矛盾,也有作為中年人的焦慮與痛苦。

“雖然發生在那個年代,但李春秋面對他的事業、家庭、情感,面對壓力時的困惑和糾結,我想所有觀眾都會有特別強烈的感同身受,會與自己時下的東西相印證,不會有太多的遊離感和距離感。”張海東說。

邏輯漏洞帶來小小遺憾

隨著劇集的播出,《面具》也開始出現諜戰劇慣常會出現的邏輯漏洞。李春秋在劇中屢次被發現敵特身份,卻又屢屢因為對手過失撞牆、失手摔死等意外方式而化解困局,在不少觀眾看來,主角光環過重,是編劇編不下去的“爛尾”趨勢。在豆瓣網上,該劇的評分也從一開局的9.0分開始下滑。

王小槍說,關於主角光環,確實有些遺憾,“像葉翔發現李春秋並最後被李春秋殺死這個部分,在劇本里我設計了十個步驟,在編劇層面起承轉合其實都是有的。但在看到成片時,我也傻了,因為只剩下了兩步,就是葉翔發現李春秋,然後葉翔就摔死了。”此外,劇中一些設計確實也不太符合邏輯,像趙冬梅光著腿在夜裡逃亡了一個晚上,在他看來是沒有常識的。“在黑龍江別說光著腿跑一晚上,連跑十分鐘都會凍僵。我在劇本里專門寫了一句,‘趙冬梅抓了一把衣服跑了出去’,但不知道為什麼成片會這樣呈現。”

王小槍表示,整部劇從製作水準來看,依然是值得期待的作品。“一般的諜戰劇可能三集只講一件事,而我們是在一集裡推進兩三個事件,這種密度和節奏,保證了故事不會爛尾,後面希望觀眾們保持耐心。”李夏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