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適和魯迅,你更欽佩哪一個?爲什麼?

帝國的臉譜


【一句話答案】非要選一個的話,那還是魯迅吧。

你們有些人肯定要扯渣男不渣男的。好了,兩個都渣,行了吧?以在渣男圈的操行來講,魯迅不騙人,對朱安不好就是不好,也不許諾對她好。兩人沒法離婚,也不是魯迅的錯——你以為魯迅不想離嗎?

而胡適呢?胡適不拋棄江冬秀,有為名聲考慮的成份(用他的話說,道德上無可挑剔,可以更好地推動新文化的普及),但胡適的情人也不絕如縷,如曹誠英,如韋蓮司。我這裡不說誰好誰壞,而且鞋大鞋小腳知道,我們又憑什麼評判前賢?只是從佩服角度來說,裡外如一更難做到吧,我自己反正做不到。

不過最佩服魯迅的,還是他對中國社會的深知與洞見。

胡適在引進與建設西方文明方面,或許比魯迅做得好,但魯迅的不可替代,在於他對中國社會的深入瞭解。我其實經常也不想通,都是同樣的經歷,同代人,同地人,都沒有魯迅那樣深遽而犀利的眼光,那樣敏銳而冷靜的判斷。難道魯迅真是不世出的天才?

所以胡適談應然多,魯迅談實然多。要懂得中國社會,魯迅比胡適要更能提供支撐。

胡適當然有他的長處,他和魯迅,可以用來代理現代思想界“立”與“破”的兩面。但胡適很容易被超越,他的學生輩,對西方文化的理解,對自由主義的追索,像殷海光,就比胡適強得多。而魯迅的學生輩,根本夠不著他的境界。

可能因為理論與未來都屬於新人,而對歷史與現實的洞察,還是老一輩吃過苦頭的而能深知。不過,老一輩也正多“昏”的人,這更襯出了魯迅對人對己的冷靜是多麼難得。



楊早講史


胡適和魯迅可以說是中國現代思想文化史上的雙子星,讓我等後學難以望其項背。試問:當兩座高山都高聳入雲讓人看不見峰頂之時,我們又有什麼資格去比較他們的高下呢?如果一定要說,那就只能說哪一個更讓人親近吧。

胡適的思想、為人、做事可以說皆為我輩楷模

,蔣介石送的輓聯這麼評價他:“新文化中舊道德的楷模舊倫理中新思想的師表。”怎麼去理解這一段話可以說是個見仁見智的話題,我舉兩個小例子吧。

第一例子是從胡適的婚姻可見他對母親,對傳統文化的態度。胡適的夫人江東秀,是胡適母親給他訂下來的,他們倆是包辦婚姻。在五四時期,包辦婚姻已經開始受到猛烈的抨擊,很多人拒絕接受包辦婚姻。胡適並不是沒人愛,在美國讀大學的時候有美國女孩子喜歡,為此等候了胡適一輩子,胡適回國之後,也有女孩子喜歡,為此終身不嫁,但胡適到了晚年還是這位沒有讀過書的小腳老太太。

第二件是他對魯迅的態度可見他待人寬厚正直。魯迅去世之後,蘇雪林馬上寫信給胡適說,是不是可以開始罵魯迅了,胡適並沒有這麼做,當然,蘇雪林這位在魯迅生前不敢動嘴的人差不多就從此開始了她的罵魯生涯,成就了罵魯專業戶的“名聲”。

(蘇雪林)

當然,也許是因為我們對歐美自由主義觀念並不熟悉,也許是因為我們對魯迅在大陸的身份和接受更為熟悉,總體而言,大陸這邊對魯迅相對來說更熟悉一些。但相較而言,個人以為還是因為魯迅更容易讓人親近。

魯迅更讓人親近的理由有很多,比如說作為一個先行者,他對待年輕人的真誠,因而更容易獲得年輕人的好感;比如說,作為一個偉大作家,他更關心中國人的靈魂,因而更讓人覺得走心;再比如說,作為一個思想者,他對中國人的人性、思想、精神和文化的洞徹和反省,讓人覺得他就在你的身邊。

不過我覺得有一點至關重要,那就是,要是還有現代常識和理性的話,你在中國活得越久,你會越來越有魯迅太懂中國人的感覺。你會覺得竟然還有這麼一個人,他總是那麼有先見之明,以至於讓人有去不斷地閱讀、印證和思考的衝動。也就是說,魯迅在中國如同一個巨大的召喚,他在不斷地吸引你去重新閱讀、印證和思考。



西奈山的火柱


說實話,從精神角度來講,魯迅更直接一點,為了救國救民。胡適更注重實際,不管是在當校長時,還是作為駐美大使,包括去臺後,都幹了很多具體的事,另外胡適的學問很高,不是沽名釣譽的那種,是實實在在的。所以說兩個人各有千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