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原則的父母,教養不出好孩子

01

下面的這些場景,相信很多家長都似曾相識:

看到想買的玩具,不給買,孩子滿地打滾哭鬧,等到父母心一軟,玩具一到手,孩子就不哭了;

看了一個多小時的動畫片了,關掉不給看了,孩子哇哇大哭,非要繼續看,結果電視一開,孩子破涕為笑;

睡前想吃巧克力,父母說對牙齒不好不能吃,孩子撕心裂肺地哭,直到父母把巧克力剝開塞進嘴裡,哭聲才停止……

法國教育家盧梭曾說過,你知道用什麼方法一定可以使你的孩子成為不幸的人嗎?這個方法就是對他百依百順。

孩子的哭鬧常常是帶有目的性的,而父母對孩子哭鬧的妥協、退讓和滿足,會讓孩子誤以為:爸爸媽媽的話,我哭鬧一下就可以不用聽的。

不少父母認為,孩子要面臨的壓力已經很大了,趁著現在還小,給他一個快樂的童年,放縱一下也不會造成什麼影響。

但其實,孩子的習慣、思維方式往往就是小時候養成的。縱容年幼的孩子,容易導致

孩子長大後缺乏規則意識,不懂禮貌不懂尊重。

家長們有必要認識到:規矩和愛本來就是統一的。

沒有原則的父母,教養不出好孩子

02

父母要如何給孩子立規矩呢?有3個原則不能忽視:

第一,態度要堅決,溝通要及時

正如我在開頭所說,很多家長面對孩子的哭鬧,容易一而再,再而三地降低底線。

比如和孩子約定好每天只玩半個小時iPad,但孩子一哭鬧,大人就妥協了,於是又多玩了半個小時。

教育專家說,一旦告訴孩子“不行”時,一定要堅持。

如果父母不堅持自己的要求,孩子會認為父母說並不是認真的。

被慣壞的孩子有一個特點,就是他們的要求總是被滿足。如果第一次出現問題,大人就妥協,只會為自己和孩子的將來製造更多麻煩。

正確的做法是,在孩子停止哭鬧後,父母先和孩子進行及時的溝通,引導孩子把自己內心的想法說出來,防止孩子情感壓抑,探討一下有沒有其他解決問題的合理方式;

接著,父母要表明立場,告訴孩子對於不合理的要求、不對的事情,我們絕對不會妥協退讓,從而讓孩子意識到自己的哭鬧是沒有用的。

高明的父母,懂得張弛有度,不會要求孩子一味服從自己,但對孩子的不合理要求,也絕不會因為愛而妥協。

沒有原則的父母,教養不出好孩子

第二,教導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經常有家長(尤其是爺爺奶奶)認為孩子小,做事磨蹭,喜歡幫孩子把萬事都包辦了,認為長大後再培養也來得及。

但其實,這樣不是愛孩子,而是害孩子!愛從來不是大包大攬,教會孩子解決問題的方法,才是真正的愛。

在每個年齡段,孩子都有他力所能及的事情。家長可以根據孩子的特點,告訴孩子什麼事情是他自己應該做的。

有的三四歲的孩子還要餵飯,五六歲了還不會穿衣,七八歲的孩子還不做任何家務事,不懂得勞動的愉快和幫助父母減輕負擔的責任,長此以往,孩子必然會養成依賴、懶惰、自私的習慣,不懂得感恩,學不會獨立。

沒有原則的父母,教養不出好孩子

第三,讓孩子“自己的責任自己承擔”

假期快要結束了,孩子的作業還沒動手做,媽媽多次提醒,孩子一點也不著急,看完電視劇又泡在網上,就是沒有做作業的意思。

太陽老高了,孩子還懶在被窩裡。媽媽喊孩子起床,孩子睡眼朦朧吼道:“煩不煩人,你就不能讓人多睡會兒!”……

從小到大,家長們總是習慣去監督孩子做作業,敦促孩子上學,替孩子做決定,替孩子選擇,為孩子焦慮,替孩子發愁,為孩子擔憂,凡事替孩子做主,替孩子承擔責任。

很多家長以為這樣做是愛孩子,是為孩子好。殊不知,這樣做是在坑害孩子。

孩子不會無師自通,父母沒有把責任放到孩子肩上,沒有對孩子進行責任心教育,孩子沒有責任心的實踐和歷練,就不可能有責任意識

在繪本《我永遠愛你》中,有這樣的對話:

阿力:“如果我把枕頭弄得羽毛滿天飛,你還愛我嗎?”

媽媽:“我永遠愛你,不過,你們得把羽毛收拾起來。”

阿力:“如果我把畫畫的顏料灑在妹妹身上,你還愛我嗎?”

媽媽:“我永遠愛你,不過,你得負責給妹妹洗澡。”

這個故事中的媽媽做得特別好,她不厭其煩地告訴孩子,“我永遠愛你”,但是又不忘強調:你要對自己的行為負責,你要自己去承擔和彌補你的所作所為帶來的後果。

當孩子犯錯後,父母不應該替孩子承擔,更不能幫孩子逃避,而是讓孩子為自己的錯誤言行承擔後果,讓孩子有面對錯誤的誠實和勇氣。

沒有原則的父母,教養不出好孩子

俗語說:“寵兒多不幸,嬌兒難成才。”

教會孩子如何做人是每個家長義不容辭的職責。孩子良好習慣和規則意識的養成,需要家長首先走出愛的誤區。

在愛孩子的過程中,父母一定要把握好尺度,既不失去愛,也不缺乏管教,堅守做父母的原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