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的廣東人,是不是古代舉族遷移到廣東的中原漢族精英的後代呢?有什麼歷史依據?

所謂的馬來人


歷史記載秦朝派趙陀等將領五十萬伐南蠻,一直駐兵廣州;群雄逐鹿時自立為南越王,建都番禺。劉邦稱帝建立大漢派賈儀為使節來到招降……按理分析五十萬年輕秦(七國之士)遠征戰士因該沒帶家眷,中原戰亂只能留在廣東等南方地區,大多數必定與當地居民通婚生活;三國吳建象郡(包括現在越南一部分)治所番禺名“廣州”乃廣大地區之意;達摩大師“西來初地”是廣州上下九登陸;南北朝、五代十國時期會有北方人士躲避戰亂遷移到嶺南地區……宋代海上絲綢之路在廣州出發,以現在的文物古蹟也很多是中原文化;其實如果讀“唐詩宋詞”用廣州話念唱還挺好聽、順口。其實現在的“普通話”是滿族的方言+北京地區土語發展而來,需知清朝通過文字獄、四庫全書等有計劃有系統的改寫歷史與文化;歐美博物館、圖書館、藝術館有很多與清朝所寫“歷史”不一樣的中華文化遺產。有機會各位朋友可以去看看“歐美版”的中華文化!


DrBen147901582


文化意義還是種族意義?

文化當然是漢族。

血統如下:

據中華文明探源工程初步結果----DNA數據

北吳(包括蘇南、上海、杭州灣兩岸)人父系:漢血統65%,苗瑤族O3d血統10%,棕色人種C血統5%,越人O1血統20%;

北吳人母系:越人50%,棕色人種5%,苗瑤族20%,漢人25%。

南吳(不包括蘇南、上海、杭州灣兩岸)人父系:漢血統40%,苗瑤族(主要是畲族)O3d血統10%,棕色人種C血統10%,越人O1血統40%;

南吳人母系:越人60%,棕色人種10%,苗瑤族10%,漢人20%。

廣東省廣府人父系:越人O1血統40%,秦漢漢族血統10%,宋朝漢族血統50%;

廣府人母系:越人血統80%,漢族血統20%。

閩南人父系:陳元光系漢族40%,其他漢族10%,

越人O1血統40%,棕色人種C血統10%;

閩南人母系:越人60%,棕色人種20%,漢人20%。

閩北人父系:王審之系漢族50%,苗瑤族(主要指畲族)O3d血統10%,越人O1血統30%,棕色人種CD血統10%;

閩北人母系:越人50%,棕色人種10%,苗瑤族10%,漢人30%。

客家人父系:秦漢漢族10%,宋朝漢族30%,苗瑤族(主要指畲族)O3d血統30%,越人O1血統10%,棕色人種C血統10%;

客家人母系:越人30%,棕色人種10%,苗瑤族30%,漢人30%。

湘人(不包括西北部操官話的地區和東部操贛語的地區)父系:贛人(剔除裡面的漢血統成分)血統15%,贛人漢血統15%,其他漢血統30%,苗瑤族O3d血統30%,棕色人種C血統10%;

湘人(不包括西北部操官話的地區和東部操贛語的地區)母系:越人10%,棕色人種10%,苗瑤族50%,漢人30%。

贛人父系:漢血統50%,苗瑤族O3d血統20%,棕色人種C血統10%,越人O1血統20%;

贛人母系:越人30%,棕色人種10%,苗瑤族20%,漢人40%。

江淮人父系:漢血統70%,苗瑤族O3d血統10%,棕色人種C血統5%,越人O1血統15%;

江淮人母系:越人30%,棕色人種5%,苗瑤族25%,漢人40%。

西南人(雲南、貴州、廣西北部、湖南西北部、湖北西部)父系:贛人(剔除裡面的漢血統成分)血統10%,贛人漢血統10%,其他漢血統50%,苗瑤族O3d血統10%,棕色人種C血統10%,藏緬O3/D人血統10%;

西南人母系:藏緬人(主要在四川)20%,棕色人種10%,苗瑤族(主要在湖北)30%,漢人40%。

中原官話區西部父系:漢血統90%,阿爾泰P血統5%,棕色人種CD血統5%;

中原官話區東部父系:漢血統90%,阿爾泰P血統1%,阿爾泰突變之印第安Q血統1%,棕色人種CD血統5%,越人血統3%;

蘭銀官話區:漢血統85%,阿爾泰P血統10%,棕色人種CD血統5%;

秦晉方言區父系:漢血統85%,阿爾泰P血統10%,棕色人種CD血統5%;

北方官話區之冀魯官話區:漢血統85%,阿爾泰P血統5%,阿爾泰突變之印第安Q血統2%,棕色人種CD血統3%;

北方官話區之北京-東北官話區:漢血統80%,阿爾泰P血統10%,阿爾泰突變之印第安Q血統3%,棕色人種CD血統3%,越人O1血統4%;

北方官話區之膠遼官話區:漢血統80%,阿爾泰P血統10%,阿爾泰突變之印第安Q血統3%,棕色人種CD血統1%,越人O1血統6%。

藏族父系:棕色人種D血統50%,漢血統炎帝系O3/O3e血統50%;

藏族母系:棕色人種ag/axg血統10%,漢血統炎帝系血統90%;

羌族父系:棕色人種D血統20%,漢血統炎帝系O3/O3e血統80%;

羌族母系:棕色人種ag/axg血統0%,漢血統炎帝系血統100%;

氐族父系:棕色人種D血統100%,漢血統炎帝系O3/O3e血統0%;

氐族母系:棕色人種ag/axg血統10%,漢血統炎帝系血統90%;

新疆蒙古人(西蒙古)父系:阿爾泰P血統60%,雅利安血統10%,漢族血統10%,棕色人種C血統20%;

新疆蒙古人(西蒙古)母系:阿爾泰血統60%,雅利安血統10%,漢族血統10%,棕色人種血統20%;

東蒙古父系:阿爾泰P血統45%,雅利安血統5%,漢族血統40%,棕色人種C血統10%;

東蒙古母系:阿爾泰ab3st血統60%,雅利安fb1b3血統0%,漢族血統30%,棕色人種ag/axg血統10%;

滿族(扣除祖先是漢軍旗的人)父系:阿爾泰P血統40%,雅利安血統0%,漢族血統40%,棕色人種C血統10%,越人O1血統10%;

滿族(扣除祖先是漢軍旗的人)母系:阿爾泰ab3st血統40%,雅利安fb1b3血統0%,漢族血統40%,棕色人種ag/axg血統10%,越人血統10%;

北朝鮮父系:阿爾泰P血統30%,雅利安血統0%,漢族血統50%,棕色人種C血統10%,越人O1血統10%;

北朝鮮母系:阿爾泰ab3st血統50%,雅利安fb1b3血統0%,漢族血統20%,棕色人種ag/axg血統15%,越人血統15%;

南韓父系:阿爾泰P血統30%,雅利安血統0%,漢族血統40%,棕色人種C血統10%,越人O1


livejoys


我自己就是廣東人。說廣東人就是漢族精英後代,這話有偏頗。\n 我不是歷史學家,但我想從語言的角度來敘述廣東人的遷徙歷程。廣東人大體由三個群體組成,一是廣府人,二是客家人,三是閩南語系的潮汕人。廣府人應該是最早進入廣東的外族,秦始皇統一六囯後,揮兵南下,十多萬秦兵(陝西人),越梅嶺入粵將土著百越人趕走,百越人往廣西,雲貴,越南遷移,秦人後來建立了南越囯,這應該就是最早的入粵外族,以兵為主,是廣府人的基礎,據說遺傳的父系基因不明顯,可以斷定女性土著還是佔絕對優勢,第二次入粵人數較多的是五克亂華其間,較多的士族階層避戰亂大舉南下,這些人仍然以陝西地區為主,語言上同先前的秦兵區別不大,構成了廣府人的主體,這就是為什麼唐詩以及後來的宋詞同現在的粵語相通的原因,就是用粵方言讀唐詩比較押韻,跟現在的普通話用字不同的原因。第三次入粵人數較多的,應該是宋末元初,宋室末代一直南逃,至廣東江門新會雁門口投江,這次帶來的人口數量大和社會地位相對較高的,以河南地區的人口為主,語言上儘管有區別,但可能區別不大,也可能先前來的廣府人成了主體,秦宋期間,廣府曾遷移到現封開,悟州,肇慶等地方設府。後期清朝全國只留廣州一個海關,更造就了廣東的繁榮,貿易的促進,使廣東佔盡優勢,廣州也產生了世界首富,當然人口的遷移就隨經濟增長而來。\n 至於潮汕人應該也是五胡亂華等較早入粵的人群,但遷徙的路徑應該是到了福建再入廣東的,所以語言有所不同,客家人就更後進入廣東了,就三四百年曆史,以河南中原人避戰亂而來,來到江西后部分人往福建入廣東,有的短暫停留到臺灣,有的人從返江西入廣東。客家人也是士族居多。\n 這就是粵人的大體構成。\n


行勝於言大道至簡


首先講一下廣府人的由來,秦統一六國後,在全國範圍內的軍事行動雖已結束,但在邊疆,北有兇奴,南有百越,不時擾襲,秦始皇分兵抗之。北守南攻,而兵力分配就有一定的差異。據《淮南子》與《史記》記錄,秦始皇分別派三十萬大軍抗兇奴,五十萬大軍徵百越。

越人是我國南方的古老民族,分佈在東南沿海和華南地區,面積很廣,各自獨立,互不相屬,稱為“百越”。主要有閩越、南越和西甌。秦滅楚後,派尉屠睢率兵50萬,分五路向越人發動進攻。秦軍很快攻佔閩越,但在南越和西甌卻遇到抵抗。他們利用當地山高林密、河谷縱橫的地形,不斷襲擊秦軍,使秦軍遭到重大挫折,連統帥尉屠睢也被擊殺。並稱“寧與鳥獸居,不為秦人虜”。百越各部依仗地型,天氣,環境等有利因素,使秦軍寸步難進,戰爭前後持續進行了8年。戰死病死士卒過半,最後秦始皇派戍卒增援,才取得勝利。

秦軍在戰爭過程和取勝後主要辦了三件事:一是開鑿靈渠,主要是為了解決運輸糧餉的困難。靈渠在今廣西興安縣境,全長34公里,現叫興安大運河。在興安境內發源兩條河,一條是湘江,向北流入長江;一條是灕江,向南流入珠江(元軍也是走此路線才打入兩廣)

靈渠的開鑿是把湘江水截住流到灕江,靈渠設計靈巧,技術複雜,是我國古代運河建築史上的奇蹟。靈渠開鑿後把長江與珠江水系連結起來了,打通了南方的水上交通。兩千多年來靈渠一直作為南北水路的重要通道,在溝通南北,維護統一上起著很大作用。

二是 為永久佔領百越地區,秦始皇下旨趙佗一定要留下開拓。徵發1.5萬年輕婦女配給作戰軍士,50萬刑徒罪犯家眷到嶺南支援開墾,取得勝利後又陸續徵發幾十萬人民到那裡戍守,(秦國統一後人口在二千萬左右,可見秦始皇對百越的重視程度)。他們帶去了中原地區先進的生產工具、生產技術和文化,對於開發珠江流域作出了貢獻。也從側面說明中原大亂時,趙佗為什麼不回軍參戰的具體原因。

三是戰爭結束後,秦在越地設置了閩中、南海、象、桂林四郡。

百越各族各奔東西,有的逃避到粵西北湘西南山區,廣西地區,閩粵交界的山區。最大一部份逃到廣東更南的地方及海南、越南及南亞各國。把分散的百越族基本趕到山上海邊。趙佗歸漢後又將治府遷到與廣西交界的封開,並有了後來冼夫人統領百越各族歸降的故事。

我可以肯定的是,廣府人大多都是這時複雜環境下留下的遺民。至於後來的客家人,潮汕人是否屬於這類型的人,我未深究過。


畬王婧


廣府人是秦人遺民應該是可以信任的,潮汕人具體不是瞭解,我自己是客家人,就多說一下自己的歷史,我的先祖是在梅州已有600多年的歷史了,認真追溯可以再加一兩百年,我們是從江西遷徙來的,廣東客家先民我認為多是難民,所以說什麼士族後裔就不敢恭維,說真的,誰家先民追溯一下不是皇親國戚呢?我的理解是,逃難至此,或是任職前來,或是被髮配貶謫等等這樣的客家先民還是較多的。作為有中原文化底蘊的人,誰又願意遠離故土,開技散葉,安土重遷是我們的漢人千百年來的理念。我更願意相信是一群光腳的人靠毅力找樂土走的。還有一個喪葬習俗可以佐證,北方能看到的墓葬是和我們不太一樣的,我們採用土葬經過幾年後再把骨頭取出放在一罐子裡,採用北方的大葬方式用的越來越少,應該也是為了方便以後遷徙的時候可以把祖先帶走的緣故吧。


William84217190312



謝謝邀請。我就認為有問題,承認廣東人基本是由中原遷移過來的漢族人的後代,但遷移過來的,不都是精英,更多的還是平民百姓。簡要說明一下這段遷移歷史:

古代的廣東和廣西,稱為"百越",是少數民族氏族部落。秦朝統一中國後,先在番禺(今廣州越秀區)設南海郡治。接著派大將帶兵全面征服百越,後來,陳勝、吳廣趁機起義及"楚漢雙雄"劉邦、項羽逐鹿中原,南下征服百越的一名大將違抗秦朝要求他帶兵返回中原平叛的命令(實際是受當時南海郡尉臨終前的勸說),竟在百越地區自立為王,將其控制的百越及越南北部地區稱為“南越國”,並將行政中心(郡)定在 “番禺”(今廣州越秀區)。


"南越國"被漢武帝收復後,將行政中心(郡)由"番禺"遷往現兩廣交界處的“肇慶市封開縣”,並將封開縣城的一條小河命名為“廣府河”,寓意漢武帝“廣佈恩澤”。從此,該縣城以東稱為“廣東”,以西稱為“廣西”。400多年的漢朝,使中原地區形成了一個擁有統一文字和語言,以及統一文化和民俗的強大“漢族”。

三國時期的兩廣地區被"東吳"政權統治,行政中心又遷回“番禺”,並改名為“廣州”。自此“廣州”之名一直沿用至今,廣州也一直是廣東的行政中心。

\n帶兵徵復和收復兩廣地區後,留在當地駐守和生活的兵,也算是小規模的漢人"遷徙"吧。

大規模的漢人遷徙從西晉時期開始,因當時發生大規模的、長時間的戰亂,先是“八王之亂”,接著是“五胡亂華”,再到後來的“南北朝混戰”,一直到唐朝戰亂才徹底結束。


中原漢人為逃避戰亂,源源不斷的大規模南遷,大都是整個家族、整條村莊在族長、村長(太公)帶領下,扶老攜幼南下,自然地,當時的中原漢語、文化、習俗等全都帶到了廣東。

南下的漢人族群翻越嶺南山脈來到粵北韶關南雄縣,因嶺南山脈的阻隔,嶺南山脈以南一帶並不受中原戰亂影響,於是這些漢人就在南雄縣休養生息,繁衍後代。但由於南下的人越來越多,加上南雄一帶多是山區,耕地稀少,無法滿足生活甚至生存需求,所以在那裡繁衍了幾代人後,他們大部份人又繼續沿北江南下,沿西江西進,到達珠三角、粵西、甚至廣西東部的平原地區。因此,南雄縣的“珠璣巷”被稱為廣東人的發源地,很多廣東大姓氏的後人都在那裡修建了“太公祠”。


同一時期,在浙江、福建一帶的漢人也有部分南遷到粵東地區的潮汕平原,成為潮汕人的祖先,因此潮汕語與“閩南語”是同一語系,與來源於中原古漢語的粵語不同。

唐朝建立後,中原戰亂平息,漢人南遷停止。二百多年的"大唐盛世",讓廣東地區的漢人得以安穩生活,繁衍生息,到唐朝末年,全廣東境內除從湖南遷徙過來仍留在粵北山區的少量瑤族人和居住在粵東潮州的原住畲族人及粵西的壯族,其餘地區全是漢人了。中原漢語再次重新統一。後來,廣東漢人以同音字"粵"取代"越",以示今"粵"不同古"越"。

所以,南遷至廣東的大部份是中原漢族的平民百姓,歷史上三次"衣冠南渡"目的地都不是廣東,而是南京,杭州等地,但也不能說南遷至廣東的沒有精英,當然也會有一部份。\n\n\n


影子伴你


不知道……

在古代世家大族都是地方上面的大勢力,而土地也是那些世家的基本盤,所謂的故土難離不過是過江龍不壓地頭蛇而已,因此所謂的‘舉族遷移’根本就不可能!

在唐代一起,嶺南(廣南地區)還是少數民族眾多的地方,由少量的漢人以及當地土著的俚族、獠人等等,嶺南一直都是中原人眼中的煙瘴之地,是流放罪人和貶官(搞死政敵)的地方。

就連在宋代(北宋),這裡也依然是一片蠻荒之中,犀牛大象什麼的都還有不少……而南宋時期也確實是有大量的漢人隨著南宋政權的建立而難移,但那些僅僅是一些官員貴族,以及部分中產階級(辛棄疾等),真正的世家大族的精英是不會摞動屁股的(最典型的孔孟世家)。

事實上這種情況一直持續到了明初……

所以通過什麼‘精英理論’,妄圖使某個地方的人高人一等的說法本身就是完全不靠譜的,這種滑稽的事情還不如說自己是某個皇朝的皇室後裔……或者找一找自己的祖先當中有沒有什麼偉人來得更爽快……


木秀於林158446343


方言的定義有兩種,一種是全世界標準流行的,以語音為主,結合語法來定義的。另一種是漢語特有的,先只考慮與漢字的對應關係,然後才採用世界標準:參考語音規律。每個漢語方言(特別是南方方言),對歐洲來說,可算作不同民族的語言了。這也是中國與全世界不同步或不一樣的例子之一。首先,把粵方言說成《粵語》,這是西方人的定義,漢語與粵語是不同語言,這說法在漢族人語言學上是錯的。再則,今天的粵方言,在古代或許真的不是北方話,是粵地土著語言被商(漢)字給整成漢語方言。不過,今天的《粵方言》絕對是漢語的一個方言了。但絕不會是唐宋官話,大語言變得再快,也不會差別這麼大,即使過了1000年,語音,也差不了多少。說是表達順序、語序嚴重受秦語影響倒是有可能。像粵語、閩語、雅語(華夏語)區別這麼大,至少要20000年的隔離分化。所以最有可能是粵語(華式越語)、閩語(華式蠻語)、吳語(華式我語)。


還我美麗山河


這個提法很有問題,古代歷史很長,從炎黃到滿清都是古代。部分廣東人認為,廣東人是秦50萬秦軍的後人,50萬秦軍不少,可是都是男性,且沒有漢族的概念。第二波人,認為廣東人是南北朝遷過去的,五胡亂華,衣冠南渡,從字面上講,渡應該是過水,南渡應該是過長江,到湖南江西一帶。中國2000年的農業社會,人口遷移首先要有土地,然後是文化遷移,所以稱之為衣冠南渡。最有可能的遷移是南宋,皇帝一路南逃才會帶精英階層,最後亡於廣東崖山,十萬軍民殉國,但廣東人不會喜歡這樣的先祖。南宋皇帝一路南逃,帶動了一條南北通道。廣東地區人才多了起來。使廣東發展起來的是明清的海外貿易。明,清,民國,共和國,四代重要的對外口岸,廣東人足夠你們驕傲了。有家譜的,不信拿出來查查吧,最早也就是能查到南宋遷過去的,更多的的估計清中期和民國遷過去的。比如香港(原來也算廣東里)成龍,祖籍山東,霍元甲,天津!好多廣東人往上一兩代都是中原人!


東北神哥


首先,感覺這個問題提法不對,廣東歷朝歷代都是一個移民和文化融合的地方,從來就沒有什麼精英一說。

其次,我以我們家族為例,本人姓陳,陳姓是廣東第一大姓,但是各個陳姓家族並不一定同祖同宗。上世紀80年代末,家族裡募集各族譜進行尋根,基本可以確定是在明末清初從華北地區舉族走難南遷(所謂舉族,其實也就是小地方的十來家人),到廣東四會後分為幾支,我祖上是其中一支,認祖的其中一個辦法是看男丁名字的第二個字的排輩(當然還有很多複雜的查證),不過現在很多人已經不跟排輩了。所以可見,至少我們這支大概十多萬人的家族的最初並不是什麼名門望族,談不上什麼精英,家族裡流傳的文化和傳統大多是在廣東落地生根後形成的(不過很可以在過去幾十年因為各種原因而失傳)。

所以,建議感興趣的廣東人不妨回去看看族譜,瞭解自己的根源。對於外省的各位兄弟姊妹,其實大家都是中華民族的一員,沒有必要談什麼優越感。

另外,請大家不要老說廣東人是什麼馬來人種,真的不像,可能大家見到的是明清民國時期下南洋的廣東福建人的後裔而已。馬來族有其獨特的民族特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