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生應該治癒多少人?

本文首發醫聯APP(medlinker)

外婆生病的那幾年,我開始盼望見到醫生,希望他們可以治癒她的疾病。然而日復一日,外婆的病反反覆覆並沒有見到起色。

終究,外婆還是去世了,她並沒有被治癒。

外婆的離世讓我開始萌生了當醫生的想法,不過那只是一瞬間的衝動。後來機緣巧合,我居然真的成了一名醫生,我曾經一度認為是外婆在天堂對我的安排,希望我治癒更多的疾病。在學醫的過程中,我也常常憧憬在正式工作後治癒更多的病患,但是在學習特魯多銘言的時候,我卻為“有時是治癒、常常去安慰、總是去幫助”而苦惱,為何治癒卻是有時,我們醫生的職責不應該是爭取治癒每一個患者麼?

去年底收治了一位“前列腺增生”的患者。爺爺年近古稀,皮膚暗黑、身材瘦弱,一看就是腎氣不足的樣子。按常規前列腺增生的檢查、診斷、治療,症狀有所緩解。某日突然聽見病患爺爺咳嗽一聲,便隨口囑咐:天氣寒冷,不要著涼。爺爺聽了之後眼神閃爍了一下,拉住我說要找個私密的地方說說話。當時正好不忙,我便應允。原來一個月前他查出肺癌晚期,可他仍然堅持不要家人陪同、按部就班的生活,本來不想告訴我,只是因為我一句關心讓他感覺溫暖,便信任地全盤托出病情。說完之後他笑笑說自己想得很開,活一天算一天,只是病情方面還需要我對別人保密又對他直言不諱。一時間我有些無措,不知道該如何去安慰他。

年初的時候,夜班被急診通知會診,一個耄耋之年的婆婆正在嚷嚷著不適,反覆查體、各項檢查都未見明顯異常,但婆婆仍然說疼痛難忍,只好收入病房留觀。幾天檢查、會診下來並未發現她腹痛的原因,而且症狀時輕時重,十分蹊蹺。婆婆家人太忙,耗不起時間,只好請了護工來照顧,幾日的治療之後婆婆身體也日趨好轉,某日其兒子諮詢病情後要求出院,正當我打算為其辦理出院手續時婆婆腹痛再次加重,又是折騰半天我才發現原來她並非身體抱恙,而是內心孤獨——一個長期獨自生活的老人,就像小孩子一樣通過哭鬧來博得關注。

我想到外婆去世的前段時間,也是一會兒這不舒服一會兒那不舒服,但她依然會在週五的下午坐在家門口等我放假,依然會邁著浮腫的雙腳為我煮一碗雞蛋掛麵,依然會偷偷給我塞錢;她會讓外公跑到重慶去為她尋一副藥,會讓大舅揹她去我家吃一頓飯,會不停地讓我給她抓背。她那些行為只為了求證我們在關心她,而已。

曾經有一位教授告訴我,到醫院來看病的人,要麼身體有病,要麼心裡有病。如今工作四年的我想起這句話,覺得不無道理。我曾經豪情滿懷地想要治癒所有人,卻發現好多疾病根本無法治癒:癌症晚期的爺爺、沒病的婆婆和已經去世的外婆。可病患爺爺的信任卻讓人感覺溫暖,沒病的婆婆離開時對我的抱歉又讓我十分慚愧,外婆的關心彷彿還在昨日。我沒辦法治癒他們,他們卻治癒了我,讓我更加堅強和勇敢地從事這份工作。我開始反省自己,我真的認真思考了行醫的目的嗎?

終於,我理解了特魯多銘言“有時是治癒、常常去安慰、總是去幫助”的內涵:那些坐在你面前求診的人,是來尋求幫助的,不止是疾病帶給他們身體的痛苦,更多的是內心的恐懼和孤獨。我開始意識到,作為一名醫生,我不應該只是追求治癒了多少疾病,而是應該傾聽每一個病患的煩惱,去慰藉他們的內心,去安撫他們的心靈,力所能及地減輕他們地痛苦。

我會繼續問自己:你應該治癒多少人?你是否安慰過他/她?你願意幫助他/她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