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opu产业在线关注:从皮革城到太阳镜之城,看温州七十二变

Kopu导读:浙江温州,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彼时却因跑路的皮革厂老板黄鹤让温州着实火了一把。但爆笑的歌曲和广告背后,是温州这个民营之乡的过往和困境。在这个曾经支撑起中国民间经济半壁江山的叛逆城市,如何在变革大潮中完成太阳镜之城的完美逆袭,成为全球眼睛行业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

Kopu解读:哪里有温商,哪里就有市场

1981年,彼时温州市场上开始流行起太阳镜,头脑灵活的温州人一眼看中太阳镜隐藏的商机,电镀+焊接+镜片,温州人最先经手的主要是眼镜架总装,在镜架的基础上装配镜片拧好螺丝,就是一副完整的太阳镜了。在当时商品稀缺的年代,尽管样式简陋,但并不愁销路,这样的眼镜当时在市场上能卖一两块钱,来自义乌等地的销售人员成为了踊跃的买家。第一代温州太阳镜就是靠着温州人的勤快灵活,依靠家庭作坊式的经营模式,一个全新的行业在温州如野草般生长起来。“一个有需求一个能生产,所以就形成了温州的眼镜产业,缺一不可。”

Kopu产业在线关注:从皮革城到太阳镜之城,看温州七十二变

尽管七山二水一分田,上天并没有给温州人提供丰裕的自然条件。建国后,这座位于台海备战一线的城市也很少得到国家投资,30年6亿元的总投资额,仅相当于同等城市平均水平的七分之一。温州人却依靠敏锐的嗅觉把握商机,加上吃苦耐劳,求得自力更生。几乎在眼镜行业起步的同时,徽章、纽扣、电器开关等花样繁多的小商品制造业也开始在温州崛起。

Kopu解读:太阳镜的外贸代工之路

上世纪70年代,全球太阳镜的生产基地从意大利、法国和德国转移到了中国台湾。而随着台湾的生产成本提高,眼镜厂商们又在四处寻找新的代工工厂。无意间商人发现“既能当老板又能睡地板”的温州人,一时间就像是眼镜行业发现了温州这片新大陆,用工成本低,产能高,曾经向台湾工厂下单的客户们由此纷纷将订单转向了温州。

由于订单大部分是出厂价1美元以内的廉价太阳镜,其质量类似于现在的地摊货,加上温州工厂当时的加工能力也很有限,大部分得依靠人工组装。强大的市场需求,使温州太阳镜行业的发展狂飙突进,新的眼镜厂如雨后春笋般冒了出来,分食巨大海外订单市场这块大蛋糕。

Kopu产业在线关注:从皮革城到太阳镜之城,看温州七十二变

在温州眼镜行业借助外贸起飞的那段时间,聪明的温州人向来不缺赚钱的点子,有些人看到了“五马街上的金元宝”,——给太阳镜贴商标贴纸、做眼镜脚套代替点漆。单价利润低廉的商标贴纸过去大都依靠台湾进口,贴纸生产技术难度并不算高,聪明的温州人又研发出贴纸,在推向市场后很快一炮而红。而做眼镜脚套要比点漆好很多,和眼镜贴纸一样,温州当时几乎没有脚套的生产商,点子活的温州人再一次学习到脚套的生产工艺,一举夺得更多加工订单。

Kopu解读:从至暗时刻到转型之变

尽管“太阳镜之城”已名声在外,但相比于鞋服等行业,在新千年到来时,眼镜在温州还算不上支柱产业,在此期间,一批温州眼镜制造商开始调整产品结构,淘汰相对低端的太阳镜产品,改做更为高端的光学眼镜及太阳镜。到2007年,温州眼镜出口额增长至5.4亿美元,三年间近乎翻了一倍。

此时,温州眼镜行业的明天似乎无限美好,而未曾料到的是,从业者即将迎接的却是一段至暗时刻。

眼镜行业的转折点出现在金融危机爆发的2008年,依赖外贸出口的温州眼镜行业遭遇困难。2009年,全市眼镜出口额罕见地下降了11%。当时宽松的货币环境,则让温州眼镜制造者们迷失了方向,大家感觉实业没前途,不务正业的人多了起来。温州当地多家有名的眼镜公司在2011年爆发债务危机,多家创始人甚至一度到大洋彼岸躲债。温州经济也在此期间陷入低谷,2012年温州GDP增速仅为6.7%,不但在浙江省内垫底,也创下了该市23年以来的新低。

Kopu产业在线关注:从皮革城到太阳镜之城,看温州七十二变

在过去数年间,温州正逐渐取代深圳,成为新的世界眼镜工厂,两条不同走向的线条代表着这种趋势。保守估计,目前全球三分之一以上的眼镜由温州生产,除了有着传统优势的太阳镜,光学眼镜的占有率也在逐年提高。

在经历2012年的低点后,整个温州经济也逐渐复苏,2017年GDP增速达到了8.4%的阶段新高。温州人意识到代加工的瓶颈将到来,只有加工品质提高才会留住国际订单,成为深圳切实的竞争对手。然而代加工始终是别人是品牌,如何进行转型,拥有温州自己的品牌,带有品牌附加值的太阳镜品牌这一点,是需要温州人未来不断尝试和迭代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