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进废退,为何人类变成战斗力不足百分之五的渣渣

有一次,因交通堵塞,我被困在一座高吊桥上动弹不得。随着车流在桥上越来越多,有些车还焦躁不安的胡乱加塞,整个局面乱如一锅热腾腾的粥。我们四面望去,在这座不大的吊桥上,承载着如蚁群般密集的车流,有不少人因为走不了,于是跑出车外,站在桥面上着急得直跺脚。这使我有点怀疑,某些人那脚一跺,会不会就变成压倒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致使大桥承受不住重量而轰然垮塌呢。试想桥塌了后,人们落入水中,头顶上的各种钢铁,水泥,石块,像莲花头喷出的水一样,急冲而下,把人的血肉之躯碾压成肉酱,那场面肯定比好莱坞的灾难片还要恐怖。

幸运的是,大桥终究没塌。大桥在建造时会遵循一个安全系数,如果安全系数是6,那么建造好的大桥,其最大载重力是设计图纸中最大载重力的六倍,所有的大型设施,例如大桥,电梯,飞机翅膀,在真正施工时,都会依照指定安全系数来建造,这就是在使用过程中出现超负荷情况时,建造物也不会垮塌的原因。诚然安全系数越高,建造所需要的成本就越高,但这种成本支付是合理的,因为我们希望建造无在遇到极端情况时,能够有足够强大的韧性。

有一个令人困惑的问题是,大自然在打造人体时,为何不遵循一个安全系数。我们遇到一些外力冲击时,很容易就闪了腰,折了腿,断了手,我们的身体脆弱不堪,它生长时并不像建筑物那样有一个安全系数,使得它能够抵御外力的冲击,人身就像一株脆弱的芦苇,碰撞的力气大点就散架。很显然自然选择并未让人的身体骨骼坚硬到能抵御汽车的撞击,或者骑自行车摔倒时不至于扭伤流血,我们身体的骨骼很脆弱,别说抵御前面所说的强大冲击力,就算是走路不小心,我们的脚裸,腰臀都很容易就扭伤,在残酷无情的自然界里,人的身体似乎格外娇气。

用进废退,为何人类变成战斗力不足百分之五的渣渣

人体的脆弱还使得人们逃脱不了骨质疏松症的诅咒。这种疾病使得人的骨骼就像生锈的铁,越来越脆弱和易断,骨质疏松使得美国每年有三分之一的老年妇女发生骨折等病痛。然而有意思的是,考古发现,原始人时期,人们即使年纪大了,骨骼居然保持硬朗,从几万年前留下的人体化石分析,那时的老年人几乎没有患上骨质疏松的,如此看来人似乎是越活越脆弱。

用进废退,现代人体格越来越弱,原因在于我们对身体的不恰当使用。人的身体极富弹性,它是遇强则强,遇弱则弱。当人的身体长期在可承受范围内遭受外力冲击时,骨骼密度就会越来越大,身体就越能忍受外来冲击力,例如健身房里那些肌肉大块头;然而一旦人的身体长期养尊处优,那么骨骼就会越来越脆弱,稍微受到一点外力的冲击,就会像多米诺骨牌一样发生联动性垮塌,例如林黛玉弱不禁风的样子。除了骨骼,人体很多器官都是’用‘出来的,例如大脑,你思考的越多,大脑内部神经元的连接越密集,你就越聪明,根据调查统计,从事脑力活动越剧烈的人,例如数学家,工程师等,他们晚年的帕金森症的几率会比其他人低很多。

人的脆弱,说到底都是自己把自己给废了。有句话说:井无压力不出油,人无压力不成长。小学写作文时,要嘲笑某些人的意志不坚强,我喜欢用”温室里的花朵“,其实除了精神需要捶打才能坚硬,身体同样需要一定的冲击它才能长得茁壮。如果一个人总处于一种非常舒适的环境,没有受过一些风吹雨打的历练,那么他的身体一定脆弱得像”温室里的花朵“,一旦脱离了原有舒适的环境,受到一些冲击,脆弱的身体骨架很快就撑不住。我还记得蹒跚学步时,走不稳一个踉跄摔倒在地,正准备大声啼哭时,旁边的大人会笑呵呵的跑过来安慰我:别怕,别怕,摔了才能长大。此言不虚,人的身体在成长过程必须有相应压力的刺激,它才能长得更结实,更有柔韧性。

用进废退,为何人类变成战斗力不足百分之五的渣渣

想象一个思想实验。你是未来世界的一个机器人设计师,你要设计一种适应性极强的机器人,让他具备足够的伸缩性,可以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那你该怎么做呢?显然要真设计这样的机器人是万分困难的,我们现在的机器人形态都是固定死,无法再变动,它们设计出来后都有极为明确的功能,完成指定的任务,这些机器人在特定的领域很强悍,一旦环境稍微变换,它们很可能就无所适从,变成一堆废铁。无论科技如何进步,人类都无法设计出适应不同环境的机器人,只有鬼斧神工的大自然才能做得到,而他的作品就正好是我们人类。

所谓适应性就是见招拆招的能力。人类的身体并非一开始就像现在这样,而是跟随环境的变化,一点一滴进化出来。我们无法主观的去控制身体上的器官按照自己的意愿去生长,器官的生长遵循一定的规律,那就是在外界压力的刺激下不断的转变以适应环境的需求,我们的器官就类似与瓷器,环境就相当于工匠,瓷器完成时是什么样,全凭工匠的打磨。身体器官的生长也类似,它的健康发育取决于是否能充分接受环境的压力刺激。例如一个孩子经常跑经常摔,那么他大腿的骨骼硬度就会比那些文绉绉不爱动的孩子要高,对于成年人,用进废退一样试用,如果你经常用手举重物,那么你的胳膊就会越来越粗,例如我经常在健身房举铁,三年下来,我现在胳膊的硬度和粗度几乎是以前的三倍。反之同理,如果身体没有被经常使用,无法遭受适度压力的冲击,它就会萎缩退化,很多长年坐轮椅的人,双腿无法使用,时隔日久就会细的像一根枯萎的枝丫,而C罗长年在绿茵场上飞奔,所以他两大腿像树干那么粗壮。

用进废退,为何人类变成战斗力不足百分之五的渣渣

身体能够根据环境压力而进行拉伸或收缩的能力叫做表型伸缩性。为何大自然在打造人类身体的时候,不像工程师设计桥梁那样,预设一个安全系数,让人类的身体的强度是现在的六七倍,这样人就可以在大自然中承受更大的压力,具有更强的适应性?大自然给予人类身体表型伸缩性而不是一开始就打造出高强度原因在于权衡,任何事情都有成本,如果人一出生就具备坚硬的,难以折断的骨骼,那么人的生长就需要比现在要多得多的能量,于是一旦人的生活环境出现恶化,人无法获得充足的食物来源时,种群就很可能会灭绝。相反,表型伸缩性能让人灵活的去适应环境的变化,环境需要时,肌体就通过消耗更大的能量去增强,当环境恶略时,肌体就适当萎缩,进而减少能量的损耗。

以肌肉为例,它的生长最具人体表型伸缩性。身体要维系肌肉的生长需要支付巨大的成本,人体新陈代谢所产生的能量,大概有40%会被肌肉所吸收。既然其开销如此之大,那么最经济的方式是,当你的生存发展需要强硬肌肉的支撑时,身体才会为其提供足额的能量,如果你的生活并不需要太强硬的肌肉,那么身体就会让其不断萎缩,以便节约宝贵的能源。老司机都清楚,一辆车其性能的维持需要你适当的对其进行驾驶,如果车长期被搁置,以后再开的时候就会感觉“很肉”,无论是其灵活性还是动力,都会大打折扣。对人体而言就是“use it or lose it”,你不用它就是在废了它,这就是为什么在科技愈加发达的年代,人的战斗力却愈发薄弱,因为很多身体的很多功能被机器取代了,相应器官无用武之地,于是它就退化得越来越弱。现代老年人频发的骨质疏松症就是年轻人身体没有被充分使用,骨架没有承受足够压力的历练,因此骨密度发育不足,当人老后造骨细胞消失,于是骨头就像楛老的枝丫,一掰就断。

人体骨骼就像房屋的顶梁柱,需要承受人体大重量。但与顶梁柱不同的是,它的职责更繁重,更复杂。它必须能灵活移动,它需要存储人体需要的钙质,它要像容器一样存储骨髓,同时它还必须是一个好架子,这样才能安放大块的肌肉。同时骨骼还必须在不影响身体机能的基础上,不断增长和改变形态,当遇到损伤后,还需要具备自我修复能力,人类无论如何聪明都设计不出如此精妙的架构,只有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可以。人体的身子骨在出生时,是由基因决定的,但在生长过程中,它要正常生长发育需要适当的外力冲击。然而现代科技的发展不断的抵消了身体本该承受的外力冲击,汽车替代了双腿,起重机替代人的双手,人在写字楼里一坐就是一整天,再也不用像以前的农民一样”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在现代生活环境里,身体感知是越来越舒服了,但就如温室里的花朵,人的身体也越来越脆弱。

用进废退,为何人类变成战斗力不足百分之五的渣渣

现代人的个体战斗力相比于早期祖先,纯粹是战斗力不足百分之五的渣渣。想当年我们的祖先大杀四方,走到哪,哪里的大型哺乳动物就会灭亡,就像长毛象,剑齿虎等,可以想象我们祖先当年的身体是多么的强劲有利,几个人手里拿几根棍棒,抓几块石头,裸身赤脚的蜂拥而上,没几下就把一只几层楼高的长毛象给搁倒了,然后用蛮力肢解这些庞然大物的躯体,如此想来早期祖先或许还真有”手撕鬼子“的能力。现代人相比于原始人祖先,就像聊斋里面的文弱书生,脸面苍白,手脚细嫩,软弱得手无缚鸡之力,很多初高中生在处于发育时期,本该是身体最为强壮之时,然而现实情况是,他们居然跑不动,时不时听到的新闻是,在体育课上跑四百米时,有些学生居然累的一命呜呼。

如果你现在正在整天都待在空调房里,蜷缩在沙发上,吃着薯片,玩着手机,那你应该感到万分羞愧,老祖宗在你这个年纪时,早已经赤手空拳,抄起家伙冲上去跟剑齿虎搏斗了。如果有时光机把老祖宗从原始时代运送到现代,当他看着你胖乎乎,气喘吁吁的熊样,他一定气急败坏的仰天长叹:”想当年老子手撂长毛象,脚踢剑齿虎,多年后怎么会生出连一只鸡都没力抓住的孙子来!“。

如果你此刻感觉到脸皮发烫,那么就赶紧冲床上起身,换上跑鞋,拔腿狂奔,找回人类本该有的野性来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