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邪不压正》原著小说,一个老北平的吃货日记

电影《邪不压正》的原著小说叫《侠隐》,作者张北海,常年居住在美国。小说2007年在大陆出版后,很多人要买改编权,他一个也不认识,就和侄女张艾嘉商量,因为她对国内的演艺圈比较熟。

电影《邪不压正》原著小说,一个老北平的吃货日记

张艾嘉拿着名单一看,这个人不要理,这个人欠钱不给,这个人给的钱太少,这个人是混蛋。

选来选去,最终决定给姜文。

电影《邪不压正》原著小说,一个老北平的吃货日记

读小说的感觉是,张北海先生打小在北京长大,应当是一副「北京大爷」的形象,穿着长袍遛鸟,喝着豆汁儿就着焦圈,不亦乐乎。

然而,他却被称为「老嬉皮」。张北海1936年生于北平,1949年移居台湾,到了三十岁,定居纽约。照片里的他,留着长发带着墨镜,穿着牛仔裤和尖头皮鞋,很嬉皮、很摇滚。

读张北海的《侠隐》,彷佛回到了那个岁月的北平,天很蓝,阳光照在苍劲的古树上,红墙绿瓦映着树木的斑驳倒影。清晨的胡同里熙熙攘攘,人们或拎着鸟笼,或盘着核桃,与迎面而来的街坊邻居笑嘻嘻地打招呼。出门一碗豆汁儿、一个焦圈,舒服熨帖的早晨。

电影《邪不压正》原著小说,一个老北平的吃货日记

原著里有很多关于吃的描写,但是电影里寥寥。李天然从纽约回到北京,胡同里遇见急着去买醋的蓝青峰,他说为了这上好的醋,怎么也得吃顿饺子。蓝青峰邀请朱潜龙在家里吃饺子,相谈甚欢,直赞醋好。

电影《邪不压正》原著小说,一个老北平的吃货日记

大冬天的,最适宜吃羊肉饺子。

梁实秋说,北平人过去不说饺子,叫「香饽饽」。北方人不论贵贱,都把饺子视为美食。钟鸣鼎食之家吃顿饺子实属平常,小康家庭吃顿饺子,全家人一起出动,和面、擀皮、剁馅、包捏、炖煮,忙成一团,乐在其中。

电影《邪不压正》原著小说,一个老北平的吃货日记

俗话说「冬至饺子夏至面」,也有「冬至馄饨夏至面」的说法。那年冬至,李天然吃的就是馄饨:

薄皮儿猪肉馅儿,猪骨头汤,葱花儿,香菜,紫菜,蛋皮儿,几滴酱油,几滴麻油,再洒点儿胡椒末儿,李天然吃了两大碗二十个,外加一张烙饼。

李天然回到北京的第一顿,吃得又香又过瘾。晚上八点多钟了,佣人刘妈做了一桌子家常菜:巴掌大的猪油葱饼,爆羊肉,西红柿炒蛋,凉拌黄瓜,香椿豆腐。李天然五年没吃了。第二天一早,又吃了烧饼果子。

电影《邪不压正》原著小说,一个老北平的吃货日记

《侠隐》里有很多对老北京小吃的描写:

他就这么走。饿了就找个小馆儿,叫上几十个羊肉饺子,要不就猪肉包子,韭菜盒子。馋了就再找个地儿来碗豆汁儿,牛骨髓油茶。碰见摊儿上有卖脆枣儿、驴打滚儿、豌豆黄儿、半空儿的,也买来吃吃。都是几年没见着的好玩意儿。

看着嘴巴都馋。

电影《邪不压正》原著小说,一个老北平的吃货日记

从前的老北京,卖小吃的多是贫苦百姓。小贩儿挑着担子,沿街叫卖,人们逛街时碰见了,会买一些小吃尝尝,压压嘴儿。所以老北京小吃被称为「碰头食」。

都说北京城的汉民、回民和满民,造就了「京城三千碰头食」。像驴打滚、艾窝窝、糖耳朵、螺丝转、它似蜜这些小吃美食,历史悠久,有许多不为人知的故事。

满族先民依靠狩猎为生,早出晚归,要吃黏食——扛饿。清军入关之后,把这些劳动中果腹的美食带到京城,这些美食成了宫廷御膳。沙琪玛口感绵绵,是满族人的贡品;蜜三刀是乾隆下江南时带回来的江南小吃;喝豆汁儿配的焦圈,早就是清宫御膳房里常见的美食;而茯苓夹饼则是慈禧老佛爷从香山的老方丈那里寻得的滋补秘方。

电影《邪不压正》原著小说,一个老北平的吃货日记

人们都说老北京的小吃与江南的小吃相比,有些粗糙,但是它们的做法十分精细。

豌豆黄要用黄豌豆,将豌豆蒸熟,碾磨成豌豆面。为了使其凝固,要用海南的琼脂,类似日本的寒天。琼脂粉用热水化开,和进豌豆面,与豌豆面一起上锅里蒸,再拿出来,豌豆面就凝固起来了。将豌豆糕冷藏一宿,吃起来清彻凉爽,舌头里有豌豆面沙沙的口感。

驴打滚很常见。将糯米面揉得松软,擀成面皮,里面刷一层豆沙和糖桂花,然后卷成小卷儿,外面滚上一层褐色的豆面,再切成大小相同的小块儿。驴打滚吃起来甜软香糯,后味还带着一丝丝豆腥味儿,层次感十足。

艾窝窝用大米面揉成面团,像包元宵一样,里面包上白糖、熟芝麻、青梅丁和镜糕块,圆圆滚滚的,煞是好看。咬上一口,馅料软硬适中,像极了江南的苏式月饼。

电影《邪不压正》原著小说,一个老北平的吃货日记

夏天要吃炸酱面。北京孩子有儿歌:「炸酱面虽只一小碗儿,七碟八碗是面码儿」。一碗荤素搭配、做法简单的炸酱面,很容易就搞定了北京人的胃。

电影《邪不压正》原著小说,一个老北平的吃货日记

酱的秘诀是慢工出细活。一半儿白面粉酿的甜面酱,一半儿大豆酿的黄酱,甜香里透着醇厚。用的肉是五花三层肥瘦相间的肉丁,配葱末儿、姜末儿,炸的时候不加水,讲究的是小碗干炸。

面码儿很丰富,水萝卜、胡萝卜、黄瓜、芹菜,切丝切丁后码在面条上,倒上炸酱,和在一起,红绿相间,面条粘稠,再剥一头蒜,非常过瘾。

电影《邪不压正》原著小说,一个老北平的吃货日记

京城老「吃主儿」王敦煌的父亲是畅老王世襄,深得王世襄的真传,王敦煌自然在吃的方面也颇有心得。他不爱吃炸酱面,但是从小就独爱芝麻酱拌面。

把芝麻酱用筷子挑出一坨,搁在碗里头,加上点盐,再加上点凉开水,用筷子顺着一个方向搅动,把它澥开,芝麻酱又变稠了,这时候,再加点儿凉开水接着搅,反复多次,直到能拌面的程度就行了。最后加一些嫩黄瓜丝,拌出来还会有一股甜味儿。

电影《邪不压正》原著小说,一个老北平的吃货日记

到了冬天,临近春节,北京人要吃春饼。李天然吃了春饼,还开了一瓶威士忌:

天开始黑了。徐太太跟巧红,一个在和烫面,一个在弄饼菜。案桌上摆满了碟盘。黄酱,葱丝儿,酱肘丝,熏鸡丝。那些要等吃的时候才炒的,也都洗好切好了。韭黄肉丝,菠菜粉丝。就鸡子儿还没打。火上正熬着一大锅小米儿粥。

京城老饕唐鲁孙先生说,吃春饼,又叫吃薄饼,说得文雅一些,叫「咬春」。

吃春饼的花费可大可小,菜式也可多可少,一大盘子合菜,再来盘摊鸡蛋,配上甜酱、大葱,三五知己,据案大嚼,痛快淋漓。

电影《邪不压正》原著小说,一个老北平的吃货日记

吃薄饼讲究炒合菜带帽,把绿豆芽、菠菜、粉丝、肉丝、韭黄一炒,摊一个鸡蛋饼往菜上一盖。合菜是把肉丝煸熟,加菠菜、粉丝、黄花、木耳合炒,韭黄肉丝要单炒,鸡蛋也炒好单放,这样才能让食材互不相扰,各得其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