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青年報》24小時隨手看

《中国青年报》24小时随手看

上G20峰會的《中國青年報》記者學習直播技術。中國青年報社 供圖

□《中國青年報》全媒體協調中心副主任 劉世昕

2016年是《中國青年報》全媒體融合再次提速,尤其是在移動端全面排兵佈陣的一年。這一年,運用全媒體手段對重大新聞進行呈現已經成為採編人員的日常;這一年,客戶端成為青年讀者與《中國青年報》聯繫更加緊密的紐帶,“新裝修”的客戶端成為“中青廚房”的新陣地。

這一切改變的原動力來源於《中國青年報》此前就提出的全媒體融合戰略,採編隊伍對全媒體呈現與傳播有較強的認同,更來源於2016年2月19日習近平總書記主持召開黨的新聞輿論工作座談會時發表的重要講話,給媒體人就如何守住輿論陣地指明的方向。

不脫離熱門傳播模式

過去一年,《中國青年報》以改版客戶端為抓手,進一步提升全媒體報道的力度。客戶端的改版突出了打造直播板塊、邀請用戶入駐共同生產內容、為VIP客戶推出週末獨家閱讀享受等特點。我們所期望的是——24小時中青報掌中看。

“直播”無疑是2016年傳媒界最閃亮的字眼之一。服務青年成長的《中國青年報》自然也不會放過這個為年輕人所追捧的傳播模式,因此,在《中國青年報》客戶端改版時,報社領導層就提出,直播模塊的嵌入一定要成為改版的重要舉措。

習慣了用筆還原事實的紙媒記者一夜之間要進入直播時代,幾乎對所有的採編人員都是巨大的挑戰,但大家也明白,在這個掌中看新聞的時代,不擁抱新媒體就會被淘汰。當你的讀者已經在使用最流行的傳播手段認識世界的時候,媒體必須不能落後,必須用一個平臺進行對話。

G20領導人杭州峰會成為中青報直播的首次嘗試。從一開始的羞澀、磕巴到最後的侃侃而談,淡定自如,中青報的多名一線記者用不間斷的58小時直播帶領讀者認識了一個手機端的峰會,體驗了一個G20的杭州。

在這次首秀中,中青報一線採編人員強烈地感受到,在新媒體層出不窮、日新月異的當下,紙媒不會式微。傳統媒體人的專業性與新媒體的傳播手段相結合,只會是如虎添翼。

當傳統紙媒有了更加豐富的傳播平臺,必然會進一步激發一線採編的創造力。在剛剛過去的這一年,《中國青年報》本部的記者、30多個地方記者站的記者、10多個海外記者站的記者,幾乎都嘗試過用直播手段進行新聞的解讀與呈現。

今天的中青報,不只是一張《中國青年報》,而是包括《中國青年報》及系列子報、法人微博、微信公眾號矩陣、官方網站及系列子網、手機客戶端在內的全媒體平臺。

必須承認的是,儘管《中國青年報》全媒體轉型與融合較早也較為全面,但“兩微一端”的發展在2016年之前確實略遜一籌,如何發揮後發優勢、實現移動端的追趕,除了直播外,報社確立的另一個戰略發展目標是邀請用戶一起生產內容。

起步之初,我們在客戶端推出兩檔全媒體產品:《高校新聞聯播》《共青團新聞聯播》。這兩檔視頻類節目分別邀請高校特約記者、各地共青團特約記者共同生產內容,使得中青報的報道觸角直接伸向最基層。目前,兩檔節目已經常態化,併成為高校、基層共青團組織對外發聲和相互交流的重要平臺,更是報社連接讀者的重要紐帶。

除了做好常態化的用戶生產內容的工作外,《中國青年報》客戶端還嘗試在一些重大的新聞節點邀請用戶一起來生產內容。報社曾邀請全國鐵路團委的700多名團員共同對春運進行24小時不間斷直播,既展現了中國人“世界再大也要回家”的特殊情結,也展現了鐵路人對春運的堅守與責任。24小時的不間斷直播由72場分直播組成,直播員都是鐵路年輕人,他們首次變身網紅,用自己手中的話筒展現了春運中的各種之最。通過小小的手機屏幕,公眾清晰地瞭解到,原來自己的回家路背後有鐵路人如此艱辛的付出。直播員與觀眾之間也通過《中國青年報》客戶端有了最直接的交流。

新年伊始,《中國青年報》再次發出堅定轉型的聲音,2016年年底的一份告讀者書已經明晰:“我們正在堅定決然地轉型,在各個媒體終端精心謀劃竭力運作,我們朝思暮想盡早為千萬老讀者和新粉絲們打造‘24小時中國青年報隨手看’的全新閱讀體驗,我們期盼更多的用戶在欣賞紙媒美文的精彩之餘,也領略我們新媒體平臺的快捷與時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