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歷史上,成都平原被水淹沒過嗎?

悟空學藝


歷史上成都被淹過N次。

君不見,三星堆、金沙,寬窄巷子、水井坊,哪一處歷史文化遺蹟不是埋在地下?

為什麼會埋在地下?因為曾經被水淹了唄。

最早有記載的成都被淹,是大禹治水。

大禹本是汶山(汶山,包括南至都江堰北至汶川的廣大區域)人氏,他治的是湔江流域的沱江水系,疏通了龍泉山至金堂的河道,成就了三星堆古蜀文明。大禹將治水經驗應用到全國大小流域。

大禹治水之後,才有秦時李冰父子治水,治的是都江堰岷江流域之水,成就了現今的成都市區。

現在的,都江堰水利樞紐,都還保留有禹王廟和二王廟(李冰父子為二王)。

從此以後,成都地區就有了沱江,和岷江兩大水系。

之後的2000多年中,成都也遭遇了多次被淹,主要原因,是川西高地堰塞湖作用於虹口(岷系)和關口(沱系),形成沖積扇,進一步抬高了平原地勢,將原來的城市覆蓋在砂石之下。

2011年,成都普遍215毫米特大暴雨,但持續時間只有兩小時,洪水很快就過境了。

2018年6月至7月,一個多月來成都市降雨不少於500毫米,多條水系水位全面上漲。

其中,沱江的咽喉金堂,重現了1954年特大暴雨水位,導致沱江上游的水系水位全面超限。

成都市主城區的受災顯然要輕得多,作為一個學習給排水的人,個人以為,暴雨重現期參數需要重新計算修改了,大型水利工程,也需要修繕了。

可以預見,近年,在川西高地地氣逐年升高的趨勢下,西部山地——平原交匯地,還會出現持續強降雨。

擴大成都平原咽喉金堂的排洪能力,是至關重要的措施。


奔向地球d賽恩思


成都平原地處岷江水系與沱江水系之中,兩條水系都是四川境內的大流量河流,水源充沛。此外,成都平原西垂相鄰即為川西高原,海拔高、冰雪覆蓋多,是典型的高原水塔之地。且成都平原四面為群山環抱,平原內地勢平緩。因此,成都平原歷史上曾多次被水淹過。

成都平原在都江堰水利以前,即是一片澡國,洪水肆掠,並不適宜居住。鑑於此,以成都為中心的古蜀國曾多次遷都,每一次遷都都是因為成都平原水患橫行。現在的成都市區、郫都區、雙流區等地等曾經是古蜀國的國都。而這些國都,都是拜水患所賜。

秦滅蜀以後,成都平原曾先後修建兩大水利樞紐,一個就是舉世聞名的都江堰水利工程,該工程位於今都江堰市境內,以疏解水流為主,主要解決了岷江水域的水患問題,從此岷江水系成都段水旱從人,成都由此成為西南的魚米之鄉。都江堰水利解決的問題,主要集中在都江堰、新繁、新都以南的平原區域,這也是當今成都市的主要轄區,也是成都得以繁榮千年的前提保證。

另一個水利工程則是與都江堰齊名的湔江水利,該工程是在西漢文翁(文翁石室先祖)的主持下修建的,當然,文翁以前,古蜀先民也已開始多次湔江的改造。湔江屬於沱江水系,位於現在的彭州市境內,該水系疏通以後,成都平原北部從此也遠離水患,併成為千里沃土。湔江水系區域主要集中在彭州、什邡、廣漢、金堂乃至德陽這一帶。

都江堰、湔江的先後完成,成都平原才徹底遠離水患。後世雖然也不同成都出現過洪水的情況,但是基本上只是水流過境而已,洪峰一過即恢復,不再存在大面積的淹沒問題。

上世紀,成都平原整體有過三次大水的歷史。第一次是1933年的府河大水,起因是川西高原的疊溪地震,該震造成成都府河、南河漲水,成都地勢較低的東邊被淹,灌縣即成都東南區域影響較大。

第二次是1947年大水,該年四川爆發全省性洪水,尤其以岷江、沱江流域水勢最為嚴重,成都同時位於兩水域之中,影響尤其較大,成都平原周邊各縣無一倖免。該年水勢漲幅達到3米,交通斷絕,貿易中斷,萬籟俱寂。

第三次是1981年大水,該年四川境內多條主要大河悉數漲水,主要是連日強降雨所致。成都城區接近20%的區域被水淹沒,最大水深1.5米。府河、南河沿岸和低窪地帶未能倖免。金堂、雙流一帶也影響較重,成都九眼橋上游的老安順橋即在該次大水中被沖垮。

 當然,總的來書,秦朝以後,成都歷史上出現的洪水相比較而言還是可控的,沒有出現特別嚴重的洪水情況,對成都的影響總的來講並不是很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