閬中市「三破三化」全力探索新型城鎮化特色發展之路

閬中市針對城鎮化發展進程中少數城市產業缺失、特色喪失、人口流失,淪為“睡城”“空城”“鬼城”的現實問題,全力突破“二元結構”桎梏、衝破“同質競爭”怪圈、打破“千城一面”格局,推動轉移人口市民化、支柱產業高端化、城市形態個性化,探索出了富有地方特色的新型城鎮化發展之路。

一、聚焦“人往哪裡去”,突破“二元結構”桎梏,推動轉移人口市民化

(一)創新制度體系,讓農業轉移人口“願進城”。推行戶籍改革開方便之門,打破農業戶口與非農業戶口界限,全面推行城鄉統一的戶口登記和居住證制度,徹底消除農業人口市民化障礙。試點成本分擔應現實之需,探索建立“政府承擔市政建設、隨遷子女義務教育、保障性住房、農村宅基地和農村住房補償等成本,企業承擔農民工養保、醫保、失保、職工週轉房、技能培訓等成本,個人承擔購房租房和部分養保醫保等成本”的多方分擔機制,降低農民入城門檻。強化權益保障解後顧之憂,加快農村產權制度改革,全面完成農村“三權”確權頒證,有序推進農村產權交易流轉;探索集體經濟的股份制改革試點,對農民專合社進行會員股權量化,保護農業轉移人口在農村的權益,讓農業轉移人口帶“權”進城、帶“資”進城。試點以來,全市新增農業轉移人口4.5萬人。

(二)創造就業機會,讓農業轉移人口“留得住”。堅持興產業帶就業,大力發展以旅遊為龍頭的現代服務業,引資修建高檔酒店7家、休閒娛樂集中區3家、購物中心3家、大型遊樂場1個,建設大型現代農業園區3個,為農業轉移人口提供就業崗位。全市從事涉旅行業人數已達到15萬人左右。堅持以創業帶就業,對有創業意願的農業轉移人口和外來人口,有針對性地開展創業指導服務並提供創業融資,鼓勵自主創業。發放創業擔保貸款7073萬元,吸引1萬多名外出人員返鄉和外來人口閬中創業。堅持強培訓帶就業,開設縫紉電焊、廚師美容、電腦操作、家政服務等專業培訓2900餘人次,讓農業轉移人口進入城鎮後有事幹、有錢掙。

(三)創設良好環境,讓農業轉移人口“過得好”。將落戶城鎮的農業轉移人口和外來人口全部納入社會保障範圍,實現應保盡保。發放城鄉低保3.5億元,社保、養保、醫保覆蓋率分別達到82%、85%、100%。建成20多個養老服務中心、18個日間照料中心,基本滿足城鎮居民養老需求。優化配套設施佈局,建成一批學校、醫院和主題公園、休閒廣場、專業市場,體育活動中心、群眾文化活動中心、市民健身館投入使用。強化住房保障,對農業轉移人口和外來人口購房給予減稅費、發補貼等優惠政策,改造棚戶區160多萬平方米,建設廉租房670套、公租房1883套,讓農業轉移人口能輕鬆進城。

二、聚焦“產業如何興”,衝破“同質競爭”怪圈,推動支柱產業高端化

(一)堅持旅遊為核,帶動服務業高端發展。把旅遊產業作為新型城鎮化的龍頭,按照“建設世界古城旅遊目的地”目標,招引四川交投、深圳坤銀等龍頭企業,實施古城、水城、賽城“三城”和康養休閒基地建設。成功創建閬中古城國家5A級旅遊景區、天宮院國家4A級風水文化旅遊景區等景區,構建起“一核三區兩帶”的旅遊發展格局。提升貢院趕考、張飛巡城等特色文化節目,推動“亮花鞋”民俗表演登上央視春晚舞臺,打響落下閎春節老人和春節發源地的旅遊品牌。開發古城歷史文化遊、親水生態休閒遊、風水文化體驗遊、康養文化度假遊、鄉村休閒度假遊等特色旅遊產品。2017年接待遊客1044.9萬人次,實現旅遊綜合收入101.9億元。

(二)堅持工旅互動,促進新型工業高速發展。瞄準食品醫藥、輕工絲紡、新型材料等生態影響小、汙染少、能耗低產業,先後引進康美藥業、加加調味品等5家上市公司和行業龍頭企業,做響培育張飛牛肉、保寧醋等本地傳統優勢品牌。鼓勵本地企業開發休閒食品和工業旅遊產品,積極延伸旅遊產業上下游鏈條。規劃建設35平方公里產業園區,完善園區基礎設施和配套功能,入駐企業80餘家,實現就業2.3萬人。

(三)堅持農旅結合,推動現代農業高質發展。按照建設中國生態休閒農業示範市的目標,建成生薑、中藥材、肉牛等農業基地20萬畝。大力發展鄉村旅遊,建成一批集農業觀光、生態休閒、採摘體驗於一體的現代農業示範園區,開發出木蘭垂釣、裕華採摘、博樹回民風情等鄉村特色旅遊項目,創建五龍村、楊家河等省級鄉村旅遊示範村,實現從假日觀光旅遊到休閒度假旅遊的轉變。

三、聚焦“城市如何建”,打破“千城一面”格局,推動城市形態個性化

(一)規劃引領顯特色。探索新型城鎮化標準化體系,提出閬中市新型城鎮化標準體系框架及擬製定和實施的重點標準目錄清單,收集國家標準、行業標準372份,制定區域性地方標準14個。高標準編制發展規劃,邀請中國城鄉規劃設計院等專業機構,實施100平方公里城市總體規劃修編,編制《閬中市可持續城市發展遠景規劃》《閬中市可持續城市能力建設指南》和城鄉一體化、城鎮交通、重要片區和節點規劃以及城市設計,形成“一核三區”聯動發展的城市新格局。

(二)生態為底顯魅力。因地制宜建設城市綠地景觀,建成古城濱江生態景觀走廊11公里和人民廣場等休閒文化廣場20多個,打造出滕王閣公園、春節文化主題公園等城市主題公園8個,城市建成區內公園綠地面積248萬平方米。在濱江路沿岸栽植楊樹、柳樹、水杉10萬餘株,蘆葦、芭茅等親水植物3萬餘叢,河道綠化普及率97.2%。劃定城市“綠線”“藍線”“紫線”,精心保護自然山水和文化遺存,地表水質常年達Ⅱ類以上,飲用水水質達標,年均空氣質量優良天數達353天,城市可持續發展能力顯著增強。

(三)歷史傳承顯韻味。出臺《閬中市古城保護條例實施細則》,為古街巷、古院落以及古城整體格局全部建立圖文和視頻檔案,對歷史建築實行掛牌保護。在古城內全面實行步行街管理。全面實施古城風貌整治,拆除不協調建築30餘萬平方米,整修改造古街古巷50餘條,復建道臺衙門、文廟、北街牌坊、西城門樓等標誌性景觀,改造提升20多個特色文化古院落。堅持“修舊如舊、復古如古”的原則,實施古城保護提升工程,打造出絲綢工藝、古玩字畫等5條特色街區。

【相關鏈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