爸妈朋友圈打卡学英语,怎么就被骗了?

你们的朋友圈里一定也出现过各种阿姨叔叔们分享的关于“免费学英语”的打卡签到,而你想不到的是,这一切其实都是编织好的套路。

首先,科技君发现要进这种“学习群”,必须先分享海报或相关宣传资料到朋友圈,不可以屏蔽好友,且不能秒删,截图发给相关人士检查之后才能进入学习群。

同时,学员们会在群里被要求每天转发海报到朋友圈“打卡”,如果不转发,就会被踢出群,失去免费学习的机会。

之后,你就会一步步进入对方的“套路”。

爸妈朋友圈打卡学英语,怎么就被骗了?

“知识就是金钱”

用户进群之后,整个学习互动全程,没有任何关于老师的介绍,问到教师资质问题立马被拉出群,这样“心虚”的表现足以说明一些问题。

“老师”在免费上课给各位用户一点甜头之后,就会开始课程收费,在群里进行一波密集宣传之后,自有学生纷纷掏出了腰包。

知识付费行业一直鱼龙混杂,淘宝、闲鱼等电商平台上有大量低价盗版课程,且盗版成本极低。

而现在,盗版披上了社群裂变的外衣,骗子只需翻录音频即可组织类似的“学习群”,一本万利。

这些“英语课”,其实多半都是“三无产品”——无真实信息、无公司背景、无任何资质。他们利用人们贪图便宜、希望速成的心理,迅速裂变出大量微信群。这些微信群来无影去无踪,只要完成了聚拢人气,形成转化的使命,就会被废弃或者就地解散。

爸妈朋友圈打卡学英语,怎么就被骗了?

而这背后早已形成一套产业链。

首先他们设计一些裂变海报、微信头像等。海报文案击中痛点,最关键的那行字一定要大,在朋友圈中即使不被点开也清晰可见,大纲要有场景感,描述一个用户向往的境界,多数字对比,最好要有讲师形象、大平台logo,时间紧迫感要突出“仅限前xx名,要有短期利益诱饵,例如进群即送xx资料、亲密交流机会、一对一服务等等。

由于微信群只能扫码加入100个人,所以海报上如果只放一个群二维码,很快就会因扫码人数超过100人而失效。这时候工具的作用开始显现,这些工具的裂变海报二维码是“活码”,可以在一个群达到90人的情况下自动换群,开启群裂变。

群裂变工具还有一个“杀手锏”——机器人。机器人会自动发送活动简介并引导用户转发海报+文案。用户截图发回微信群后, 社群机器人审核用户截图,并自动艾特用户。

这种基于用户社交链的拉新手法无可厚非,很多优质内容生产者都在使用。只是鱼龙混杂,群裂变也成为了知识盗猎者的利器。

爸妈朋友圈打卡学英语,怎么就被骗了?

在线上流量越来越贵的情况下,通过利益相关的分销、拼团、裂变等工具利用社交关系链进行传播的确是一种低成本获取大量用户的新思路。知识付费市场变得和草莽时期的电商市场越来越像,只是知识商品的盗版成本更低,没有物流难题,销售的规模更容易扩大。

韭菜去哪儿?

故事的结局很简单,许多完成了课程的学员也没有具备拼会所有英语单词的能力,感到无比后悔但也倒是不痛不痒。

就这样,“知识付费”的华丽名袍下爬满了虱子。原本知识付费的初衷是让真正有知识的人分享知识获得收益,满足人们对于无法在常规教育中学到的长尾知识的学习需求,但互联网从来不缺投机者,知识本身在线上学习效果不可考的“保护伞”下变了味道,反正学不死人,“水货”横行,优质内容少之又少。

盗版至少搬运的“真知识”,更加没有底线的是误人子弟凭空编造的“伪知识”。

而知识付费与内容付费的界限很难划清,线下培训需要资质,但线上的“培训”似乎人人都可成为老师,无从监管。

这些课程游离于平台之外,面向非一线城市,来无影去无踪。更令人心生畏惧的是,有“币圈人士”告诉“深响”,一些区块链相关的知识付费课程会在直播中穿插项目案例,从而把学员转化成“韭菜”。不过关于此种说法并未找到实证。

爸妈朋友圈打卡学英语,怎么就被骗了?

从2016年元年到2017年爆发,再到如今2018年的泥沙俱下,知识付费行业正在高速洗牌。

蛋糕依旧很大,根据权威报告,到2017年底,知识付费用户达到1.88亿人,比2016年增长了102.2%。而华菁证券的研报推断,到2020年知识付费将会有2亿人群、45%付费率、360元ARPU值,行业总收入规模达到320亿。

机会也依旧在那儿,随着用户警惕意识和选课能力的提升,“智商税”和信息不对称的钱会越来越难赚。这时候比拼的就是课程质量、课程SKU丰富程度、整体品牌信任度了——不断提升完课率和复购率,不断运营各种社群工具扩大知识IP的影响力,从而让知识内容不断变现。长尾的、高质量的知识内容依然会获得用户的认可。

而到底是成为误人子弟遭人唾弃的伪知识毒瘤,还是想成为传道授业的真正受人尊敬的“老师”,全看操盘者自己的选择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