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阿妹不裹小腳愛踢球,客家精神到底傳承了什麼?

近日,《踢球吧,阿妹》新書在廣州發佈,這本書裡面,說了留守兒童的一些事情,也就是有關阿妹的事。

客家阿妹不裹小腳愛踢球,客家精神到底傳承了什麼?

光明網-《踢球吧,阿妹》新書發佈會在廣州召開

這些阿妹,也就是客家地區的留守兒童,他們在作者的眼中留下的印象,那就是聰明能幹,勤勞善良,雖說寫的是小孩子,但也寫出了一些有關於我們客家人底子裡的色彩。

作者結合了青少年足球訓練,這一現代化的題材來描述這些客家地區的留守兒童,在這麼一個文學作品之中,作家巧妙的利用這個新時代的足球復興夢,來描繪這些小孩在這樣的一個訓練中的成長曆程。

本書是從一個叫李小美的客家阿妹說起,9歲的小美,為了尋找爸爸,三番四次的離家出走,在各種機緣巧合之下卻進了鄉村的一個足球訓練營,然而鄉村足球資源匱乏,可以作為訓練的素材特別的少,於是他們找來了傳說中的《蹴鞠寶典》,也就是我們中國傳承千年的運動,跟足球相類似的一個運動。

客家阿妹不裹小腳愛踢球,客家精神到底傳承了什麼?

接著,他們又找來了當年的足球高手,進行了五行足球訓練法,經過重重訓練,克服了各種艱辛的挑戰,最終練出了技藝超群的球技,在這樣的一個過程中,李小美還收穫了友誼,知道了團結互助的重要性,最終李小美以隊長的身份參加了一場場的比賽,並在比賽中獲勝。

而與此同時,李小美的父親也最終和她相聚,建立了足球示範村。

雖說整個故事可歌可泣,溫柔細膩的故事,讓人感動,但是留守兒童依舊是我們的一個重大的社會問題。

客家阿妹不裹小腳愛踢球,客家精神到底傳承了什麼?

這些留守兒童,沒有父母在身邊陪伴,天天朝夕相處的,只有家裡的老人,而在這個故事中,這些老人對這些孩子的稱謂,即“阿妹”。所以這也是本書揭示的另一個重要線索——在榮耀的背後總是艱辛的。

阿妹,在我們客家人的稱謂中,有兩種說法,一種就是長輩對晚輩,對小孩子的稱呼,都是阿妹,不管男女,所以你要是去了一些客家人聚集的地區,聽到老人跟你說:“阿妹”,可不要以為別人在說你娘炮,這是很親切的叫法。

當然,阿妹也有另一種含義,就是平常,不管是比你大,或者是跟你同年的人,對身邊妹子的稱呼,也叫阿妹,另外,長的好看的可能也會這樣叫,所以阿妹的用法還是挺廣泛的,用起來也是特別的親切。

那麼問題來了,客家阿妹也就是女孩子,為什麼說是不裹小腳呢?這裡頭大有文章。

客家阿妹不裹小腳愛踢球,客家精神到底傳承了什麼?

搜狐-為什麼客家女人不纏足

纏足,是隋唐時期形成的一個習俗,因為宮廷盛行一種像芭蕾一樣的舞蹈,為了讓表演者的表演更加具有觀賞性,於是這時的婦女都開始裹起了小腳。這是南唐時期,昏庸的君主,沉迷於這種形色,使得全國上下的婦女開始有了這股風氣,為了顯得自己更加小家碧玉,為了讓自己過上好的生活,都得這麼做,這是對當時婦女,不僅是肉體上的摧殘,而且還是思想上的禁錮,用一個通俗的詞語可以描繪出,當時形成這種潮流的惡毒性,那就是“又臭又長”,這是形容裹腳布的。

然而,當時的客家婦女,都沒有這種習俗,甚至是不屑,因為當時的客家人,正在進行第二次大遷徙,需要巨大的勞動力,裹小腳是特別礙事的,而且,為了躲避戰爭,他們都是秘密的行動,行走在山間,行走在渺無人煙的地方,這種文化也就相當難以進入他們的視野。

而且,即使是到了像清朝盛行裹小腳的時刻,他們也沒有這種風俗,因為當時,客家的男人,基本上都是出外謀生,當官的當官,做生意的做生意,留下客家的女人扛起家裡的重擔,挑水砍柴,洗衣做飯,所以個個都是身強力壯,可以說是婦女頂下了半邊天。

更有西方傳教士,說道:在梅州,客家婦女是最自由的女人。

不過這種自由,何嘗不也是由種種的心酸,吃透了苦日子過來的呢?

但,正是這種,在艱難條件下的反擊,也正正體現出了我們客家人的智慧,吃得了鹹魚,就抵得了渴。

在臺的客家人,更是將這種精神,稱之為“硬頸”精神。

附加材料:

客家阿妹不裹小腳愛踢球,客家精神到底傳承了什麼?

書-踢球吧,阿妹

客家阿妹不裹小腳愛踢球,客家精神到底傳承了什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