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經典碑帖欣賞!歐陽修文章寫的好,字也很漂亮!

(一)李建中

《同年帖》

宋代經典碑帖欣賞!歐陽修文章寫的好,字也很漂亮!

(宋)李建中 行書 33釐米*51釐米 北京故宮博物院 藏

點評:

《同年帖》又稱《金部帖》、《披風帖》。《同年帖》原是李建中《六札卷》之一,明末清初為人分拆。除此帖外,尚存《貴宅帖》、《土母帖》,餘者不知下落。此帖曾經明項元汴收藏,鈐印多方。此帖風格樸厚而不乏姿態,拙中藏巧,渾厚不滯,格調溫 潤中和,正如黃庭堅評論曰: “ 西臺書出群拔萃,肥不剩肉,如世間美女 ,豐肌而神氣清秀者也。”

《土母帖》

宋代經典碑帖欣賞!歐陽修文章寫的好,字也很漂亮!

(宋)李建中 行書 31.2釐米*44.4釐米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點評:

《土母帖》為一行書手札,是李建中的代表作品之一,被後世成為“天下第十行書”。整篇仍有盛唐遺風,中鋒用筆,行筆沉穩,行書中間有草法;字形以縱長為主,結體凝重,有“歐書”餘韻;行距疏朗,格調高雅,氣度雍容;虛實得體,字形大小、長短、疏密有致。“耳”字修長,懸針渴筆,獨具韻味,有點睛之妙。

《貴宅帖》

宋代經典碑帖欣賞!歐陽修文章寫的好,字也很漂亮!

(宋)李建中 行書 31釐米*27.5釐米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點評:

“諮”同諮,是公文的一種。宋代百官有事申述,皆用“狀”,唯學士院用諮報,由當值學士一人押字。《貴宅帖》就是這樣一篇諮文。文中主要說了三件事:先說與“東封”有關事宜,“東封”是指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宋真宗奉祀泰山之行;再談“莊子事”;最後提到“劉秀才”,此人可能即《同年帖》中李建中的女婿劉仲謨。

《貴宅帖》作於李建中64歲時,書風沉著樸厚,具其所特有的“風骨俊整,骨肉停勻”的藝術美感。帖後明代劉日升七言詩題,稱建中書有鍾(繇)、王(羲之)法度,足以令後學者效法。此帖曾經項元汴收藏,鈐鑑藏印多方。

李建中(945-1013),字得中,自號巖夫民伯。京兆(今陝西西安)人,北宋書法家,曾任太常博士、金部員外郎、工部郎中、西京留思御史臺等職。被人稱“李西臺”。其書法繼承唐代書法餘緒,宗法歐陽詢、顏真卿,又糅合了魏晉風韻,書風遒勁淳厚,給人一種豐肌清秀、氣宇軒昂的感覺。李建中草篆隸籀皆能,真行尤工,八分亦妙。元趙孟頫評價雲:“西臺書去唐未遠,猶是唐人餘風。”流傳至今的李建中書法墨跡比較少。

(二)林逋

《自書詩卷》(局部)

宋代經典碑帖欣賞!歐陽修文章寫的好,字也很漂亮!

(宋)林逋 行書 32釐米*302.6釐米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點評:

此帖書五言、七言詩五首,林逋晚年所作。該帖筆法瘦挺,結字遒勁,起筆多用側鋒,露鋒而入,隱鋒收筆,牽連映帶,行如流水。“耳”、“中”二字收筆用懸針,神清骨冷,氣韻非凡。通篇佈局疏朗,字字清勁,瀟散有致,遒放縱逸。四、五首詩間有蘇軾題跋,跋中有“詩如東野不言寒,書似留臺差少肉”一句,對其詩、書進行了高度讚揚。

林逋(967-1028),字君復,後人稱為和靖先生,奉化大里黃賢村人,北宋著名隱逸詩人。生性淡泊,崇古好遊,不趨名利,終生未娶。晚年結廬西源之孤山,種梅養鶴,自謂“梅妻鶴子”。常駕小舟遍遊西湖諸寺廟,與高僧詩友相往還。每逢客至,叫門童子縱鶴放飛,林逋見鶴必棹舟歸來。作詩隨就隨棄,從不留存。天聖六年(1028年)卒。其侄林彰(朝散大夫)、林彬(盈州令)同至杭州,治喪盡禮。

(三)范仲淹

《遠行帖》

宋代經典碑帖欣賞!歐陽修文章寫的好,字也很漂亮!

(宋)范仲淹 行書 縱31.1釐米橫39釐米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點評:

《遠行帖》又稱《修答帖》,為范仲淹寫的行書手札,內容包括“修答”、“遠行”兩部分。書法瘦硬方正,清勁中有法度。明唐錦《龍江夢餘錄》評其曰:“極端勁秀麗,無毫鋩縱逸之態。”人常將此書風喻其人品,稱“公書莊嚴清澈,信如其品”。

《道服贊》

宋代經典碑帖欣賞!歐陽修文章寫的好,字也很漂亮!

(宋)范仲淹 楷書 縱34.8釐米 橫47.9釐米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點評:

此帖是范仲淹為同年友人“平海書記許兄”所制道服撰寫的一篇贊文,稱友人制道服乃“清其意而潔其身”之舉。宋代文人士大夫喜與道士交往,“道家者流,衣裳楚楚。君子服之,逍遙是與。”穿著道服,遂成一時風氣。此卷行筆清勁瘦硬,結字方正端謹,風骨峭拔,頗具王羲之《樂毅論》遺意。時人稱此帖“文醇筆勁,既美且箴。”據考證此帖作於宋仁宗皇祐四年(1052年)以前。

後紙有文同、吳立禮、戴蒙、柳貫、胡助、劉魁、戴仁、司馬垔、吳寬等多家題跋。鈐鑑藏印:“高陽圖書”、“壽國公圖書印”、“東漢太尉祭酒家學”、“十六世孫主奉右勝謹藏圖書”、“懷州軍康記”等多方,另鈐清梁清標、安岐諸印,又清乾隆、嘉慶、宣統內府諸印。1956年張伯駒先生將其捐獻故宮博物院。

《邊事帖》

宋代經典碑帖欣賞!歐陽修文章寫的好,字也很漂亮!

(宋)范仲淹 行書 縱30.5釐米 橫42釐米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點評:

《邊事帖》又稱《鄉曲帖》,是范仲淹率部戍邊、抗擊西夏時寫給友人的信札。書風如同《遠行帖》,端勁秀麗,無縱逸之態。北宋書學理論家朱長文說:“仲淹晚年學王羲之《樂毅論》,亦一代之墨寶也。”清高士奇評價雲:“文正書法挺勁秀特,肖其為人。

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蘇州吳縣(今江蘇蘇州)人,北宋思想家、文學家、政治家,諡號“文正”,後世稱“範文正”。能詩善賦,工於書法,黃庭堅評價其雲:“范文正公書,落筆痛快沉著,極似晉宋人書。往時蘇才翁筆法妙天下,不肯許一世人,惟稱文正公於《樂毅論》同法。”

(四)歐陽修

《灼艾帖》

宋代經典碑帖欣賞!歐陽修文章寫的好,字也很漂亮!

(宋)歐陽修 行書 縱25釐米橫18釐米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點評:

《灼艾帖》是宋代文學家歐陽修寫給長子歐陽發的信,書法端莊勁秀,即露鋒芒又頓挫有力,筆鋒作方闊字,清眸豐頰,進退曄如。正如黃庭堅所謂的“於筆中用力,乃是古人法”。

關於歐書特點,蘇軾評價說:“公用尖筆幹墨作方闊字,清眸豐頰,進退曄如。”李東陽在帖後的詩跋中稱讚歐書“宋代書家自不孤,當時只許蔡君謨。若將晉法論真印,此老風流世亦然”。歐陽修是北宋詩文大家,影響波及王安石、蘇東坡等,是公認的文壇領袖,他的學書主張,為蘇軾繼承和發揚。他早年學虞世南,後“以邕書得筆法,然為字絕不相類。”推崇顏真卿,喜柳公權“鋒芒俱在”。歐陽修傳世墨跡尚有幾件,此“灼艾帖”為其中之一。此帖書法端莊勁秀,即露鋒芒又頓挫有力,此正是黃庭堅所謂的“於筆中用力,乃是古人法”。蘇軾說的“用尖筆幹墨作方闊字,神彩秀髮、膏潤無窮”和“筆勢險勁,字體秀麗”,可說是搔到癢處。

歐陽修(1007-1073),字永叔,號醉翁,又號六一居士,諡號“文忠”。吉州吉水(今江西)人,北宋著名政治家、文學家和書法家。在政治與文學方面都能主張革新,既是范仲淹新政的支持者,也是北宋詩文革新運動的領導者,“唐宋八大家”之一。嗜好金石,於天下金石之刻無所不閱,輯成《集古錄》十卷。

(五)

蔡襄

《門屏帖》

宋代經典碑帖欣賞!歐陽修文章寫的好,字也很漂亮!

(宋)蔡襄 行楷 縱27.8釐米 橫16釐米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點評:

《門屏帖》為蔡襄早年所書。“宋四家”中,蘇、黃、米都以行書見長,楷書少見,而唯有蔡襄能法度嚴謹地書寫楷書。其楷書規整平正,渾厚端莊,雄偉遒麗,可見深受顏真卿的影響。

《蒙惠帖》

宋代經典碑帖欣賞!歐陽修文章寫的好,字也很漂亮!

(宋)蔡襄 行楷 縱22.7釐米 橫16.5釐米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點評:

《蒙惠帖》是蔡襄晚年書寫的行楷信札,取法《蘭亭序》而又參以顏真卿敦厚沉穩的書風,筆法圓潤流暢,端謹沉穩,結體縝密,寬綽適度,頓挫轉折揮灑自如,輕重緩急恰如其分,是其行楷書法作品的代表作。

《謝郎帖》

宋代經典碑帖欣賞!歐陽修文章寫的好,字也很漂亮!

(宋)蔡襄 行書 縱26.5釐米 橫29.1釐米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點評:

《謝郎帖》又稱《服藥帖》、《春初帖》,行書手札,真實體現了蔡襄的行書特色。該帖用筆自然流暢,揮灑自如,清秀圓潤之中帶有一種妍麗之質。蘇東坡說:“君謨天資既高,積學至深,心手相應,變化無窮,遂為本朝第一。”此語正是對蔡襄中肯的評價。

《陶生帖》(宋)蔡襄 行草 縱29.8釐米 橫50.8釐米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宋)蔡襄 行草 縱29.8釐米 橫50.8釐米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宋代經典碑帖欣賞!歐陽修文章寫的好,字也很漂亮!

(宋)蔡襄 行草 縱29.8釐米 橫50.8釐米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點評:

《陶生帖》又稱《新記帖》為行草書信札。瀟灑勁逸。結體欹正大小,筆走龍蛇,重輕疏密,字與字連綿不斷,隨心所至,瀟灑遒勁,一氣呵成。黃庭堅說:“君謨真行簡札甚秀麗,能入永興(虞世南)之室”是很正確的。

《虹縣帖》

宋代經典碑帖欣賞!歐陽修文章寫的好,字也很漂亮!

(宋)蔡襄 行楷 縱31.3釐米 橫42.3釐米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點評:

《虹縣帖》行書手札。蔡襄深諳晉人筆意,又兼收唐人意韻。此帖運筆流暢,結體欹正交映,相得益彰。在揮灑自如之處,點與畫的動盪愈發顧盼照應之勢,毫無粗魯之弊病。通篇給人一種平穩、縱逸的感覺。

《澄心堂帖》

宋代經典碑帖欣賞!歐陽修文章寫的好,字也很漂亮!

(宋)蔡襄 行楷 縱24.7釐米 橫27.1釐米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點評:

此作秀妍恬淡,頗具晉唐人的韻致。全文以行楷寫成,結構端正略扁,字距行寬緊合適,一筆一劃都甚富體態,工緻而雍容。信札署有“癸卯”(1063)年款,蔡襄時年五十二歲,正是他晚年崇尚端重書風的代表之作。朱文長評價曰:“少務剛勁有氣勢,晚歸於淳淡婉美。”

《大研帖》

宋代經典碑帖欣賞!歐陽修文章寫的好,字也很漂亮!

(宋)蔡襄 行書 縱25.6釐米 橫25釐米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點評:

《大研帖》又稱《致彥猷尺牘》,行書手札。行筆隨意而又不失端莊,結體渾厚豐腴,通篇雄偉遒麗,容德兼備。在點點滴滴之間,無不流露出王羲之、顏真卿、柳公權等人書法遺韻。

《安道帖》

宋代經典碑帖欣賞!歐陽修文章寫的好,字也很漂亮!

(宋)蔡襄 行書 縱26.8釐米 橫35.5釐米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點評:

《安道帖》又稱《致安道侍郎書》,行書信札。此帖通篇行文如行雲流水,字態樸實大方,不矜持拘泥,也不過分誇張,氣息平和溫雅,瀟灑風流之中顯現出雍容華貴之色,清秀圓勁之中流露出妍麗遒媚之態,端莊而又高雅。

《持書帖》

宋代經典碑帖欣賞!歐陽修文章寫的好,字也很漂亮!

(宋)蔡襄 行楷 縱27.2釐米 橫57.4釐米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點評:

此帖是蔡襄至和三年(1056)45歲時初知福州所作,系致友人的一通尺牘,內容談到自己當時身體狀況欠佳。鈐有“知頤印記”、“頤”,安歧諸朱文印記。此作看出當時書壇的風氣完全轉向了詩文尺牘,充分體現作者楷書端莊規矩,且恬淡婉美的韻致。

《扈從帖》

宋代經典碑帖欣賞!歐陽修文章寫的好,字也很漂亮!

(宋)蔡襄 行書 縱23.3釐米 橫21.3釐米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點評:

《扈從帖》行書手札,為治平三年(1066)蔡襄55歲時作,用筆謹慎而不刻意求工,疏朗婉健,飄逸瀟灑而又顯得雍容大度,頗具晉唐遺風。

《暑熱帖》

宋代經典碑帖欣賞!歐陽修文章寫的好,字也很漂亮!

(宋)蔡襄 縱23釐米 橫29.2釐米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評價:

《暑熱帖》又稱《致公瑾尺牘》、《精茶帖》,行草書信札。粉花白紙,蔡襄書於宋仁宗皇佑四年(1052),時年40歲。蔡襄不僅是書法家,也是一位著名的茶葉鑑別專家。宋仁宗慶曆年間任福建轉運使,負責監製北苑貢茶,創制了小團茶,聞名於世。所著《茶錄》是論述宋代茶文化的名著。傳世書法中,《暑熱帖》、《思詠帖》等設計了茶事。此帖書法婉美淳淡卻又柔中寓剛,圓中有方,另有韻味。該帖曾被收入《三希堂法帖》之中。

《腳氣帖》

宋代經典碑帖欣賞!歐陽修文章寫的好,字也很漂亮!

(宋)蔡襄 行草 縱26.9釐米 橫21.7釐米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點評:

《腳氣帖》是蔡襄書寫的行草書信札。其筆法精妙,行筆流暢,遒勁婉美。前兩行寫的相對較拘謹,字字獨立,悠閒安然。此後筆走龍蛇,連綿不絕。“行”字外拓刷筆出鋒,如急流奔瀉而下。第四行“耳”字一筆如削,給人以“飛流直下三千尺”之感,痛快淋漓。此後又迴歸自然,飄逸瀟灑。通篇跌宕起伏,但又不失法度。

《入春帖》(宋)蔡襄 草書 縱30釐米 橫41.1釐米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宋代經典碑帖欣賞!歐陽修文章寫的好,字也很漂亮!

(宋)蔡襄 草書 縱30釐米 橫41.1釐米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點評:

《入春帖》又稱《致公綽仁弟尺牘》,草書信札,蔡襄中年草書代表作。與《陶生帖》一樣,雖皆為草書,然《入春帖》筆法圓潤,《陶生帖》則時有爽勁之筆,卻都有縱逸流便的特點。該帖用筆抑揚頓挫,時斷時續,流暢圓轉;筆畫頗為優雅精緻,但也略顯拘束。缺乏開闔;書風承襲前人的成分較多,遠不及其行書、楷書個性鮮明。

《遠蒙帖》

宋代經典碑帖欣賞!歐陽修文章寫的好,字也很漂亮!

(宋)蔡襄 行書 縱28.6釐米 橫28.6釐米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點評:

《遠蒙帖》又稱《致顏猷侍讀書帖》,行書信札。蔡襄諸體皆能,但成就最大的是行書。歐陽修對其評價很高:“自蘇子美死後,遂覺筆法中絕。近年君謨獨步當世,然謙讓不肯主盟。”

《京居帖》

宋代經典碑帖欣賞!歐陽修文章寫的好,字也很漂亮!

(宋)蔡襄 行書 縱27.2釐米 橫32釐米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點評:

《京居帖》為蔡襄寫給友人的信札,是其中年時期行書書法的代表之作。書風清健圓潤,後半部分行中帶草,兼有飛白,更具特色。範大年跋雲:“又觀飛白,細若遊絲,輕如浮雲,徘徊婉轉,有祥隆舞鳳之狀,尤為世寶。”

《山堂帖》

宋代經典碑帖欣賞!歐陽修文章寫的好,字也很漂亮!

(宋)蔡襄 行楷 縱24.8釐米 橫26.7釐米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點評:

《山堂帖》又稱《丙午三月》,是蔡襄晚年行楷代表作。因屬個人詩篇,無意求工,故筆法凝重沉穩而又不失飄逸流暢,點畫圓潤姿媚,婉轉精美。蔡襄一生於顏真卿書研習最深,這在其早、晚年作品中最為明顯,但該帖不像早年作品那樣比較單純描摹“顏體”點畫及結體的表面效果。已將顏書的精神完全融化在自己的氣質中,《山堂帖》正是這樣一件“歸於淳淡婉美”之作。

《紆問帖》

宋代經典碑帖欣賞!歐陽修文章寫的好,字也很漂亮!

(宋)蔡襄 行書 縱26.7釐米 橫28.7釐米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點評:

蔡襄的書法博採眾長,兼容幷蓄,自成一體。他的書法有兩個鮮明的特點:一是書法晉唐,恪守法度,體現在作品的點畫、用筆、字體間架,通篇章法上;二是神氣為佳,講究氣韻,體現在作品中的書家個性、氣質與書寫時的思想感情上,且前後分期的書法特徵也不一致。《紆問帖》寫作時間較早,風格既有點畫肥拙的特點,又有筆法趨於流暢的傾向,是其書法由早期向中期過度的代表作。

蔡襄(1012-1067),字君謨,興化仙遊(今福建)人,北宋著名書法家。曾任龍圖閣直學士、樞密院直學士、翰林學士、端明殿學士等職,諡號“忠惠”。《宋史。列傳》稱他:“襄工於手書,為當世第一,仁宗由愛之。”書崇王羲之、顏真卿、柳公權,諸體皆能,與蘇軾、黃庭堅、米芾合稱“宋四家”。嘗以散筆作草書,稱為“散草”或“飛草”。世人評價說蔡襄行書第一、小楷第二、草書第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