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扼殺想像力的原凶,還是背鍋俠?

暑期將至,很多家長已經開始為孩子籌劃長假安排,身邊的不少朋友也是如此,大多行程滿滿,豐富多彩。感慨之餘,不禁想起前幾日朋友圈一篇關於中國教育的文章。

文章出自國內某頂尖大學教授,首先肯定了中國的基礎教育,認為學生“均值”(平均水平)較高。然後指出問題,中國學生成材率低,並和輸出很多商界、學界大牛的印度做了對比,最後歸咎於中國的教育扼殺了學生們的好奇心和想象力,導致中國“千人易得,一材難求”

教育,扼殺想象力的原兇,還是背鍋俠?

說到中國教育,不能不考慮中國的現實社會背景,脫離這個背景,得出的結論都難免偏頗(其它行業亦然)。新中國真正意義上穩定、系統的教育參考樣本,體現在時間軸上也不過三四十年。就是這段時間,中國發生了巨大變化,要把中國教育發展,和社會鉅變放在同一時空座標內,綜合思考,才會更公平。

不能免俗,還是要從改革開放說起(新中國影響深遠的轉折點)。改開以來,中國社會各層面,用30年走完了國外上百年走的路,腳步何其匆忙,無需解釋,看看身邊、街邊的人就可以知道。在這個充分競爭,高速運轉的社會里,作為其中個體的第一要務,不是衝在最前面,而是跟上節奏不掉隊,這樣風險最小,最符合產出回報導向,也符合市場資源配置優化規律。而所謂跟上節奏,其實無異於進入一條綿延的流水線,環環相扣,一個“工位”挨著一個“工位”運轉。當中最大的弊端,在於極難有時間和空間讓其中的個體變得傑出,更多的是讓個體越來越趨同於前後“工位”的水準,否則難於兼容於這個運轉體系。個人均值趨同是流水線平滑、經濟、高效運行的客觀要求

仔細想想,不管校內教育還是校外教育,都經常聽到學生們被叮囑要“多思考”、“多觀察”、“敢發問”,隨著社會條件的改善,學校和家庭各種軟硬件也跟著飛速提升,儀器設備、社會體驗、自然探索等軟硬件條件的具備,對學生形成開放式思維,激發孩子好奇心和想象力帶來越來越多的助益。即使有些學校或家長給孩子校內外課業壓力較大,但也極少聽說哪個學校,哪個家長不鼓勵孩子有想象力,有好奇心。

孩子們好奇心、想象力的缺失純粹是教育之過嗎?也不盡然,教育可能只是個“背鍋俠”。想象力之花是否可以遍地盛開,更多的還是和整體社會環境有關。大的社會氛圍,是不是可以給人想象、好奇、甚至發呆、出神、胡思亂想的時間和空間?顯然和快節奏,又充滿競爭的中國社會現實相悖。當下社會談的最多的是業務、模式、房子,累成狗後再來點速食娛樂。想象和好奇其實更靠近哲學,恰恰近年中國社會最缺的就是哲學和思考。大家離詩和遠方太遠,離眼前的苟且太近。

教育,扼殺想象力的原兇,還是背鍋俠?

說說文章中提到的印度,為啥可以出現作者眼中所謂的“傑出”?除了和中國一樣,有龐大的人口基數外,印度的社會節奏相對中國從容許多,這跟印度的宗教信仰,社會文化息息相關,印度社會的某些方面,從中國人的角度來看,有時會讓人覺得費解,甚至不可思議,但這些卻實實在在給人們思考、想象提供了寬鬆的外在環境,印度特色的冥想者、苦行者、修行者甚至瑜伽(可以數小時不動)都是很好的明證。

此外,印度相較中國,沒有完備的工業體系即全面的社會流水線系統,沒法吸納大量民眾,同步參與社會共振,這也是相比中國從容的客觀原因。

所謂印度人成才,還有一個非常關鍵的因素——便利的人才歐美輸出通道。印度曾是英國殖民地,英語為官方語言,親近歐美的路徑通暢。文章中教授舉例的所謂印度商界、學界傑出人物,細究起來都和這個歐美人才輸出通道有關。所謂南橘北枳,這些人如果一直在印度,可能最終會成為冥想者或泯然於程序員隊伍。如果來中國,則可能成為中產碼農或者在景區生意火爆的飛餅業者。

教育,扼殺想象力的原兇,還是背鍋俠?

教育,扼殺想象力的原兇,還是背鍋俠?

歐美的土壤何以盛產人才?想想近代以來歐美的發展吧,工業革命、信息革命,歐美都是先驅,早早地解放了生產力,近半個世紀以來,歐美又在物質極大豐富的前提下,實現了大量低端業務外包,含金量低的生產、製造等流水線行業大量輸出轉移,進一步大大降低了歐美人被綁在流水線重複無意義時間的可能,釋放了更多個性化時間,為他們的好奇、想象創造了外部可能。

一個大家都知道的例子,著名的“耐克”鞋,美國耐克公司只負責設計、選廠、監製和銷售,生產則分散在世界40多家工廠完成。 想想看,100個人思考設計,和100個人在重複流水線勞作,哪個更有意義,哪個更利於創新創造?

中國學生不缺想象、好奇的慧根,中國的教育也並沒有扼殺想象、好奇的種子,是中國當前的社會環境缺少讓這個“根”,這個“種子”茁壯成長的土壤。催熟一切,似乎是中國社會快速發展巨大慣性的客觀要求。要麼熟,要麼無,沒有時間可以等,可以“浪費“,就像麥當勞漢堡裡的雞肉,是選擇速成雞的雞肉,還是選擇沒有漢堡可吃?這是一個問題

。中國如此龐大的人口,勤勞聰明,如果能更從容自在些,好奇、想象力、傑出都會應運而生。但從容的前提是擁有,當擁有了吃飽穿暖的能力,擁有了衣食無憂的底氣,擁有了安穩無虞的保障,相信快速的節奏自然會慢下來,人和思想自然會從容起來。

很明顯,當前社會仍處在超高速運轉的過程中,人們大都在緊張地各司其職,亦步亦趨的參與社會共振,不容有閃失,不敢有差錯。這是社會發展階段的歷史必然。現在的快,是為了將來的慢,渴望我們可以早些優雅的慢下來,到時要為中國教育適當的平反,時也,勢也,非獨教育之過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