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做好這二十四字,擺脫知識焦慮

專訪:做好這二十四字,擺脫知識焦慮

病歷卡

▲ 姓名:小量

▲ 性別:未知

▲ 症狀:知識焦慮症患者

▲ 具體表現:

前期,瘋狂收集資料,比如說付費的音視頻或免費的公眾號;

中期,因為焦慮得不到緩解,陷進收集-學習的循環;

後期,停滯不前,失去動力,自欺欺人,假裝自己沒有知識焦慮症。

在這個信息爆炸時代,很多人和小量一樣患上了“知識焦慮症”,有的人在知乎上買了46次live,有的人在微信上買了21個講座,有的人參加了一個寫作培訓班,但他們的知識焦慮症沒有半點好轉,反而慢慢加重了。

為此我特別採訪了朱熹老師,他的朱子讀書法作為古代最有影響的讀書方法論,是學習方面的專家,想必對知識焦慮症有著不一樣的見解。

專訪:做好這二十四字,擺脫知識焦慮

朱熹像

以下為採訪實錄:

我:老師,您覺得當代人的知識焦慮症應該如何醫治呢?

朱熹:我覺得患上知識焦慮症的人,首先要做到的是「居敬持志」

我:老師,此話何解?

朱熹:在這個時代,人的時間是在碎片化,比如說你在工作的時候會不自覺的拿起手機,刷刷淘寶、今日頭條之類,很難保持一個專注度。所以大家要提升自己的專注力,即居敬持志,從而利用碎片化的時間拿到實實在在的知識。

我:老師,怎麼才能做到「居敬持志」呢?

朱熹:專注力會使學習這在意識的自覺調節和支配下,主動地服從於學習這一特定的目的,使得自己的心理活動離開一切無關的事物、抑制多餘的活動,高強度地停留在被選擇的學習知識上,對學習這一行為起著積極的維持、組織和調節作用。

專注度源自“持志”,源於樹立遠大的志向、高尚的目標,並以頑強的毅力長期堅持。簡而言之就是先知道自己要幹什麼,長期堅持,直到達到之前的目標。

專訪:做好這二十四字,擺脫知識焦慮

我:就算我做到了「居敬持志」,但現代社會信息量呈幾何量級增長,我完全處理不過來?昨天可能在學“人人都能上的商學院營銷課”,今天就是“新零售混戰升級,誰才是頭號玩家”。

朱熹:其實這種也是知識焦慮症的成因之一,我們每天被太多的信息包圍,但思維能力沒達到對其接受自如的階段,從而引發了焦慮。

解決方案是這20個大字:循序漸進、虛心涵泳、熟讀精思、著緊用力、切己體察

我:具體怎麼做呢?

朱熹:根據“循序漸進”的四字方針,我們要做兩件事情,一是降低信息的重要程度,二是降低信息量。

首先是降低信息的重要程度,即對現階段需要學習的知識做一個重要性排序,也就是循序漸進。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和能力安排學習計劃並切實遵守它。

專訪:做好這二十四字,擺脫知識焦慮

學習知識一般分為兩種:戰略類知識和技能類知識。

這兩種知識適合的人群不同,一般來說,戰略類對職場大牛來說意義更大,而技能類對職場小白則更加實在,這值得大家注意。

如果你作為新手小白,把主要精力放在戰略類知識上,恐怕除了偶爾對某些事情有“電光火石”的嗨感外,並不會有任何改變。而如果把主要精力放在“訓練類”上,刻意學習,堅持下去,則很有可能穩穩地收穫看得見的技能提升。

再然後是降低信息量,從繁雜的外界信息中找尋到你最需要的那一塊。

我:如何辨別究竟哪些信息是自己需要的呢?

朱熹:這個時候就應該用到“虛心涵泳”這四個字。

在辨別的時候不要先入為主,要經過反覆咀嚼,細心玩味,才能真正確認。另外就是要排除思維“定勢”的消極作用。“定勢”指的是人們在過去經驗的影響下解決問題的傾向性,這種傾向性,會干擾自身的選擇。

即選擇信息時要採取客觀、冷靜的態度,從而以若谷之虛懷,靜心思慮,獲取自己想要的知識。

專訪:做好這二十四字,擺脫知識焦慮

我:接下來就是通過系統的學習甩掉知識焦慮症了吧?

朱熹:對的,接下來我們要用到“熟讀深思”和“著緊用力”這8個字了。

在學習過程中,你一定要在熟記的基礎上進行積極的思考,展開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思維訓練活動,這不僅能發展人的認知和思維能力,也能提高人的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從而使學習得以深入開展。

一般採用“寬著期限, 緊著課程”的學習原則。即考慮到熟讀精思的需要,總的學習計劃指標不能定得過高,期限不能安排得過於緊湊;而在具體實施時,例如學習Excel時,就絕不能鬆鬆垮垮,一定要抓緊時間,按部就班地完成任務。

我:這樣就行了?

朱熹:

當然不是啊,還需要用到“切己體察”四個字。

學習肯定不能僅僅停留在口頭上,你必須心領神會、身體力行,通過自己日常的實踐加深對知識的理解。

即在學習過程中,要把學到的知識應用於個人實踐活動當中,將直接經驗和間接經驗相結合,使得學習者對學習知識有更全面、更深刻的理解和掌握。

我:謝謝老師。

專訪:做好這二十四字,擺脫知識焦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