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四季養生

春季主生髮,宜升補,重在養肝

中醫四季養生

春季陽氣生髮,萬物始生,養生應注意保護陽氣,按自然界屬性,春屬木,與肝相應,肝主疏洩,在志為怒,惡抑鬱而喜調達,在春季精神養生方面,要力戒暴怒,更忌情懷憂鬱,做到心胸開闊,樂觀向上,保持心境恬愉的好心態。

春季人體皮膚毛孔開始變得疏鬆,對寒邪的抵抗能力有所減弱,所以,初春時節特別是北方地區的人不宜馬上去除棉服,年老體弱者換裝尤宜審慎,不可驟減。

春天在起居方面,人體氣血需舒展暢達,這就要求我們夜臥早起,鬆緩衣帶,舒展形體,多參加室外活動,克服倦懶思眠狀態,使自己的精神情志與大自然相適應,力求身心和諧,精力充沛。?

飲食調養方面要考慮春季陽氣初生,宜食辛甘發散之品,不宜食酸收之味。在五臟與五味的關係中,酸味入肝,具收斂之性,不利於陽氣的生髮和肝氣的疏洩,飲食調養要投其臟腑所好,有目的地選擇一些柔肝養肝、疏肝力理氣的草藥和食品,草藥如枸杞、鬱金、丹參、元胡等,食品選擇辛溫發散的大棗、豆豉、蔥、香菜、花生等靈活地進行配方選膳。?

春季各種致病的細菌、病毒生長繁殖,溫熱毒邪開始活動,避免疾病的發生,首先要消滅傳染源,並使室內空氣流通清新,加強鍛鍊,提高機體的防禦能力,同時注意口鼻保健,阻斷溫邪上受首先犯肺之路。

夏季主散佈,宜清補,重在養心

中醫四季養生

夏季其養生的原則是令陽氣振奮、達到鼎盛。通俗來說,春季陽氣生髮萌動,到了夏季開始需要進一步振奮陽氣、使陽氣達到一年中的鼎盛狀態,

如何才能較好的振奮陽氣呢?

首先,順應自然界陽盛陰衰的變化,宜晚睡早起,再次,夏季氣溫高,人體出汗多,所以此時衣著當以輕便透氣為要,能方便身體散熱,又不至於影響排汗,而且夏日炎熱腠理開洩,易受風寒溼邪侵襲,睡眠時不宜扇類送風,有空調的房間,不宜過冷,更不宜夜晚露宿。

其次,飲食有節,忌生冷厚膩,夏季雖然氣溫高,但萬不能過多貪食寒涼而傷及陽氣,此時陽氣被傷,秋季則會多生腹瀉等腸道問題。也不可過多食肥甘厚膩,往年此時興起的街邊大排檔,煎烤烹炸各類肥甘厚膩加上冰鎮啤酒,都是健康大忌。

夏季出汗多,則鹽分損失也多,若心肌缺鹽,則心臟搏動會出現失常。中醫認為宜多食酸味,以固表,多食鹹味以補心。

最後,多進行戶外有氧運動,促進新陳代謝。生命在於運動,尤其在陽氣需要振奮的時候,足量的運動有助於增強體質的,運動以散步、慢跑、太極拳、廣播操為好,不宜做過分劇烈的活動,若運動過激,可導致大汗淋漓,汗洩太多,不但傷陰氣,也損陽氣。

秋季主收斂,宜涼補,重在養肺

中醫四季養生

秋季是由熱轉涼的季節,陽氣漸收,陰氣漸長,是由陽盛逐漸轉變為陰盛的時期,是萬物成熟收穫的季節,也是人體陰陽代謝出現陽消陰長的過渡時期。因此秋季養生,凡精神情志、飲食起居、運動鍛鍊、皆以養收為原則,秋內應於肺,肺在志為悲(憂),悲憂易傷肺,所以在進行自我調養時應循其古人之綱要“使志安寧,以緩秋刑,收斂神氣,使秋氣平,無外其志,使肺氣清”。?

秋季精神調養要做到內心寧靜,神志安寧,心情舒暢,切忌悲憂傷感,即使遇到傷感的事,也應主動予以排解,以避肅殺之氣,同時還應收斂神氣,以適應秋天容平之氣。?

秋季已是天高氣爽之時,應早臥以順應陽氣之收斂,早起為使肺氣得以舒展,而著衣不宜太多,否則會影響機體對氣候轉冷的適應能力,易受涼感冒。

酸味收斂肺氣,辛味發散瀉肺,秋天宜收不宜散,所以要儘量少吃蔥、姜等辛味之品,適當多食酸味果蔬。總之,秋季時節,可適當食用芝麻、糯米、粳米、蜂蜜、枇杷、菠蘿、乳品等柔潤食物,以益胃生津。

冬季主收藏,宜溫補,重在養腎

中醫四季養生

冬季是生機潛伏閉藏的季節,人體的陽氣也隨著自然界的轉化而潛藏於內。因此,冬季養生應順應自然閉藏之規律,以斂陰護陽為根本。

在精神上要做到力求其靜,控制情志活動,保持精神情緒的安寧,含而不露,避免煩擾,使體內陽氣的得以潛藏。?

起居則強調早睡晚起,保證充足的睡眠,有利於陽氣潛藏,陰精蓄積。而衣著不宜過少過薄、這樣易感冒耗陽氣,但又不宜過多過厚,這樣皮膚毛孔開洩,陽氣不得潛藏,寒邪易於侵入,總之,冬季的起居調養切記“養藏”。?

冬季飲食要遵循少食生冷,但也不宜躁熱,食用一些滋陰潛陽,熱量較高的膳食為宜,同時也要多吃新鮮蔬菜以避免維生素的缺乏,如:牛羊肉、烏雞、鯽魚,多飲豆漿、牛奶,多吃蘿蔔、青菜、豆腐、木耳等。

我國幅員遼闊,地理環境各異,人們的生活方式不同,冬季西北地區進補宜大溫大熱之品,如牛、羊、狗肉等;而長江以南地區進補應以清補甘溫之味,如雞、鴨、魚類;地處高原山區乾燥的地帶,則應以甘潤生津之品的果蔬、冰糖為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