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里長城是幹什麼的,真正的作用被誤讀兩千年

長城是世界古代史上最偉大的軍事防禦工程,它並非簡單孤立的一線城牆。而是由點到線、由線到面。把長城沿線的隘口、軍堡、關城和軍事重鎮連接成一張嚴密的網,形成一個完整的防禦體系。

在很多人的印象裡,長城是保護耕種民族生存發展的唯一屏障。之所以建長城,是因為農耕民族相比於牧民,有著武力上的絕對劣勢。一旦遊牧民族越過了長城,戰鬥就會變成一邊倒的屠殺。但是,實際上,仔細查閱一下關於長城這種防禦性建築的古今歷史,就會發現這種說法實在無法立足。

萬里長城是幹什麼的,真正的作用被誤讀兩千年

來歷:春秋戰國時期,各國諸侯為了防禦別國入侵,修築烽火臺,並用城牆連接起來,形成了最早的長城。以後歷代君王幾乎都加固增修長城。它因長達幾萬裡,故又稱作“萬里長城”。

【長城阻擋不住入侵者】

長城究竟能不能阻擋遊牧民族?先讓我們看看長城的長度:

據2012年國家文物局發佈數據,歷代長城總長為21196.18千米;而國家文物局曾於2009年公佈明長城調查數據,中國明長城總長為8851.8千米。

就今日遺留的明長城來看,這麼長的地方如果要處處把守,需要的士兵數量十分龐大。顯然,就算是再龐大的軍隊,一旦分攤到如此長的防線,每一處的防守也必然會十分薄弱。遊牧民族只要集中兵力攻取任意一點,都可以輕鬆突破。

萬里長城是幹什麼的,真正的作用被誤讀兩千年

就以大修長城的明朝為例:

明代修築長城主要是為了防禦北方遊牧民族的攻擊。明代前期和中期,退居蒙古故地的元朝殘餘勢力以及後來的瓦刺時常南下擾掠,中期以後,東北地區的女真又興起,威脅到明王朝的安全,因此,修築長城以加強防務,成為明朝的一件大事。

雖然明長城的質量與長度都為歷代長城之最,但無論是蒙古人、也先、伯顏帖木兒,還是嘉靖年間的諳達,都依然可以隨意越過長城,南下進犯中原。從未因長城而停止進軍的腳步。後來明朝末年明朝,與後金的戰爭。因為關寧防線固若金湯,雖然皇太極的軍隊已經以騎兵為主,但每次都不得不從蒙古繞道,從長城南下入軍。而長城的守軍則往往做不出像樣的抵抗。皇太極由此可以長驅直入、直搗京師,殺袁崇煥一個措手不及。

萬里長城是幹什麼的,真正的作用被誤讀兩千年

長城的防禦作用不是表現在一般人以為的不被攻陷,入侵者或許能集中力量偶爾攻破一兩個關口、闖入內地,要知道遊牧民族的騎兵往往機動力較強,流竄的速度非常快,再加上那時候通信不便,往往人家搶完了準備打道回府,軍隊這邊才剛知道消息,在主力大軍趕來之前,入侵者就已經逃之夭夭。但只要發揮長城的預警作用加上強勁的駐軍,使得入侵者在攻城初期就被發現並告知駐軍。這樣,入侵者就最終面臨被阻擊、伏擊而無法回家的危險。秦朝建牆的目的大致也是如此,

漢武帝時,《漢書·匈奴傳》所載 “建塞徼、起亭燧、築外城,設屯戍以守之,然後邊境得用少安。”

▲燃起烽火預警才是長城的核心作用

再者,長城扼住了燕山和太行山北支各個交通要道,遊牧民族的騎兵縱然破關而入,但只能對很小的局部地區實施騷擾,而他們的後勤根本無法通過關口輸送進來,故而無法在內地立足、從而動搖中華帝國的根基。

萬里長城是幹什麼的,真正的作用被誤讀兩千年

歷史上皇太極幾次雖然搶劫成功,但卻未能攻下京城就因為此,因為關內來援的大批軍隊不允許他這樣幹。

修建長城是為了擋住小規模遊牧民族對邊疆的長期騷擾,同時對大規模戰爭進行預警而絕不是因為打不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