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愿填报和录取是市场经济,往年的分数,位次,录取线都是过去式

当下,高考志愿填报进入白热化阶段,分数、位次、往年大学录取分数线,大数据分析,科学公式计算……

一串串数据让考生家和家长眼花缭乱,一个个专家口吐莲花,分析的丝丝入理,各种志愿计算公式计算的结果更是五花八门,令考生和家长左右为难,越听越找不到了北,分析越细越是决心难下……

志愿填报和录取是市场经济,往年的分数,位次,录取线都是过去式

为什么会是这样?因为志愿填报和录取其实是“市场经济”,所谓市场经济就是有可循的规律,但却没有人能真正预测到明天市场上的西瓜价格是几毛几分几。因为,来多少的卖瓜的你不知道,来多少买瓜的你也不知道,买瓜卖瓜的人不计其数,你更不可能知道每个人心里的“价格尺度”……

志愿的填报和录取也是这样,往年的录取分数、位次等都是过去的事,无论如何分析,对今年来讲只能仅供参考。因为,无论你这个分析多么精准,今年考生的志愿填报在结束前也是绝对的“天机”,神仙不是不敢泄漏,而是实实在在他提前无法预知。千人千思想,万人万模样,今年其他考生如何填,你是无法预测的,因此,各大学的录取分数、位次最后到底什么情况?那还取决于今年所有考生志愿填报完成后的结果。

因此,我们的考生和家长,在填报志愿时,要想试图为自己的志愿寻到一个100%的保险柜,那是不可能的,只能按照统计规律,寻求一个相对“保险”的志愿。

有人说,每年的试题不一样,难度不一样,考生水平不一样,因此,分数没有可比性; 位次是唯一的,是一个绝对值,因此,参考价值更大!

咋一听,似乎很有道理,但是,大家不要忽略了这种说法的前提条件,就是参考价值。试想,用你今年的位次,和去年相比较,仅是在数值上一样。但今年位次的你和去年位次的他,地域不同,性别不同,爱好兴趣不同,理想志向不同,今年位次的每个考生,难道都会选择和去年位次考生相同的志愿?

不可否认,位次有一定的科学性,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与分数比起来,其精准性更强,但这并不意味着,它的参考价值就比分数更大。

这是因为,位次的计算,只不过是把分数相同的考生又按一定的标准进行的区分,得出的一个位置值。这个位置值并非什么新生事物,其实就是比你这个分数高的所有考生的累计数。

有人说,每年的考题难度、考生程度不一样,分数是变动的,位次,也就是该考生分数前的考生累计数不变,因此,位次比分数更有参考价值。这种说法,其实是忽略了统计规律。

志愿填报和录取是市场经济,往年的分数,位次,录取线都是过去式

什么是统计规律?

把一枚硬币抛上去落地后,统计正面向上的次数,如果抛10次,正面次数可能为8;如果抛100次,正面次数可能为70;如果抛1000次,正面次数可能为600;如果抛10000次,正面次数则可能就是5000了……抛的次数越多,正面次数越接近总次数的50%。因为,硬币只有两面,不是正面就是反面,两面各自向上的概率是50%,等你抛的次数足够多时,其正面朝上的结果当然也就越接近50%了。

我们的高考成绩也是如此!

国家有课程标准,学生有学习教材,考试有考试大纲,出题有严格的要求和程序,也就是说,试题无论由谁出,都是不能脱离教材,偏离标准的,因此,每年试题的难度虽不完全相同,但是大致相当的;考生水平,就每一个考生来说,不要说与往年程度可能不同,就是今年的程度也是各有不同,但高考考生每年上千万,最后考出的成绩是就一个统计规律!

大家可以用大数据查看,相邻几年的分数线,都是比较接近的。以山东理科本科为例,2013年是471,2014年是489,2015年是490,2016年是451,2017年是433,2018年是435,大家看,越是相邻年份分数线越接近,也就是说,越是相邻年份,考试要求越相近,教师教学水平越相近,学生水平也越相近。

再看分数段, 600分考生,2017年,是525人,600分以上累计是17106人;2018年是549人,600分以上累计是20350人;500分考生,2017年是1065人,500分以上累计是106217人,2018年是1083人,500分以上累计是111339人……

大家可以查阅近几年数据进行比较,虽然考试人数不一样,但却大体相近,而且数据越大,数值越是相近,这就是统计规律。

每个大学的录取分数线,正常情况下,也是相对稳定的,个别学校起伏较大,其原因当然是由考生志愿报名“走顶”或“不敢报”引起的,这里面除了考生原因外,还与学校办学质量有一定关联(关于这一点下次我们再详细分析)。

说了这么多,我无非就是想说,当今大数据下,所谓的精准分析只是对大趋势的一种预测,对考生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但像以位次为基础进行的所谓精准预测,却是把考生和家长从宏观估计带进微观测算,数据更精准不假,但对实际中个别考生的录取结果来说,其影响微乎其微。打个比方说,用分数进行预测的准确率假如是80%,那么用位次进行的预测准确率可能会达到81%,但是,这个更为精准的81%,不是针对某个考生个人而是针对整个考生群体。而预测的越准确,越会左右考生的“随意性”,就会像用超生波干扰生男生女一样,打破考生志愿选择的“自然生态”,从而导致相当一部分考生不能如其所愿,从而走向预测准确性的反面!

志愿填报和录取是市场经济,往年的分数,位次,录取线都是过去式

因此,我以为,对考生和家长来说,要从宏观上把握住大趋势,但却不必掌握太多的数据,做太细的分析,更不必追求那更精准的1%,最后的录取,准不准,最终还是取绝于你的实力,分数亦或说位次,如果一个大学录取分数最低分连年在600分,而你考了650或者更多,那你就不作管你位次是多少,都可以放心大胆地报,不要说专家,就是一年级的小学生,也会知道,你的录取率会在99%以上;如果你恰好考了600分,那你报这所学校,只能是“冲一冲”,赌运气,录取了就是100%,录取不了也再正常不过的事了!

因此,家长朋友,选择志愿,不能不考虑,也不能考虑的太细,只要大方向正确,就要果断一些,该出手是就出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