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爭奪天下的三國,爲何曹操的人才最多?

赤壁之戰後,形成魏、蜀、吳三分天下的格局!亂世裡,各方對人才都非常重視。但是自始至終,相比孫權和劉備而言,曹操周圍聚集了最多的人才,這是什麼原因呢?其實原因很多,總結來看,主要還是以下六個原因:


在爭奪天下的三國,為何曹操的人才最多?​一、宗族起家​ 雖然他老父曹嵩沒資助自己跑去徐州。但曹操早年仕宦結交之輩,加上曹騰留下點人脈,以及其個人能力,還是能得到好友衛茲等相助,以及諸夏侯、曹起家。

二、奉迎天子​ 雖然是一把雙刃劍,後期就有漢臣謀反,但早期還是能吸引大批人才。荀彧從袁紹投曹,兩人能力對比是原因之一,但曹操在擁漢帝的名聲一事上,當時比謀迎劉虞的袁紹好,至少曹操西向討董,也有王族劉邈在劉協面前美言。得到漢帝名義下可以全國性徵用賢士,華歆和王朗就是從江東迴歸。
在爭奪天下的三國,為何曹操的人才最多?​三、制度變革​ 對漢末崩壞的察舉制力求變革,綜名核實。戰亂下百姓流散,靠鄉議的察舉制未必能運行,何況早已是時人語曰:舉秀才,不知書。察考廉,父別居。寒素清白濁如泥,高第良將怯如雞。早期九品官人法是能力、品行和家世都考慮,不是魏末開始那變質只看家世的。中央任命官員評核,若任命得宜可以限制地方豪強的壟斷。

四、唯才是用 ​ 才德兼備的人才,誰都會提拔,但德行有虧、有譏名的如郭嘉、程昱、陳矯、桓範等,不是人人能起用,例子可參考楊沛。出身寒微者如王象也被起用。
在爭奪天下的三國,為何曹操的人才最多?​五、賞罰分明​ 賞很容易,但不要過濫,東晉名相曾上箋,稱達政之主曹操對功臣之最荀彧、愛子之寵曹衝,也不過是封為亭侯、贈別部司馬,以魏武授官爵之嚴正,欲糾正永嘉末年那“不問賢愚豪賤,皆加重號”的歪風。罰也是一樣,不宜過重,相對敗軍問斬、罪及家屬,曹操仍是相對的寬厚。

荀彧曾評:“公明達不拘,唯才所宜……公法令既明,賞罰必行,士卒雖寡,皆爭致死……公以至仁待人,推誠心不為虛美,行己謹儉,而與有功者無所吝惜,故天下忠正效實之士鹹願為用。” 在爭奪天下的三國,為何曹操的人才最多?​六、吏治清明​ 這個不用解釋,東漢中葉起多少智者不願起仕,就是政治環境黑暗。用晉人劉頌的話做總結:漢末陵遲,閹豎用事,小人專朝,君子在野,政荒眾散,遂以亂亡。魏武帝以經略之才,撥煩理亂,兼肅文教,積數十年,至於延康之初,然後吏清下順,法始大行。

在爭奪天下的三國,為何曹操的人才最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