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司马懿会这么火?

这几年,司马懿彻底火了。

早在2010年的电视剧《三国》中,倪大红所饰的司马懿便是后半部的灵魂人物,戏份还超过了诸葛亮,全剧也以司马懿篡夺魏国的高平陵之变结束。此后,《司马懿吃三国》等一系列小说和历史读物成了畅销书。2017年,由吴秀波担纲的上下两部《大军师司马懿》将司马懿热推向了新高潮。近日开播的,马伯庸同名小说改编的网剧《三国机密》中,韩东君扮演的青年司马懿也从原著中相对次要的配角变成两大男主之一,风头之劲,无人可比。

为什么司马懿会这么火?

司马懿的走红,从形式上看三国故事求新求变的结果,司马懿当然是三国的重头人物,不过三国有实力和魅力的人物那么多,孙权、陆逊、曹植……都没火,为什么司马懿火了?

纵向的考察来看,不难发现随着时代的变迁,三国故事的重心转移了几次,从刘备到曹操,又从曹操到司马懿,这背后有或隐或现的社会结构和价值观转型。

历史上大部分时期,国人最喜爱的三国人物都是刘备、诸葛亮和关羽等蜀汉君臣。早在《三国演义》问世之前几百年,北宋的小孩子听说书,听到曹操败就欢呼,听到刘备败就流泪。在《三国演义》家喻户晓的明清时代更不用说。

刘备君臣有如此光环,当然是因为“忠义”的旗帜。随着君主集权的加强,越是到古代后期,忠义的价值观就越被抬升到“存天理,灭人欲”的层面。作为这些道德价值的承载者,刘备、诸葛亮、关羽等人也越来越被美化,几乎成了圣人。而曹操、曹丕等却以邪恶篡位者的形象,被钉死在历史的耻辱柱上。据说清朝时有人杀猪,发现猪肝上有“曹操”二字,把一头猪当成曹操转世,丑化到了极点。

近现代以来,随着传统社会的解体,其意识形态和道德观念也全面崩溃,从史学界到一般文化界,对三国历史都开始了新的诠释和书写。最重大的变化是曹操获得了翻案。显然,一旦对汉室的“忠义”不再具有绝对的道德意义,曹刘等无非是争夺天下的对手,并没有本质的善恶之分。而客观来看,曹操削平群雄,统一北方,三分天下有其二,政治军事成就远在刘备之上,作为著名诗人,文学才华更非刘备可及。许多史学家还提出,曹操代表寒族地主的势力,统治期间打击豪强,唯才是举,主张法治和推行屯田等等,推动了历史的进步,就此而言,曹操几乎可算是半个革命家。

为什么司马懿会这么火?

吕思勉、陈寅恪等史学大家都对曹操赞誉有加,而郭沫若的名剧《蔡文姬》则是在文艺中为曹操翻案的代表作。在九四版《三国演义》中,固然还表现出传统的一些负面形象,但鲍国安塑造的曹操已经是一个复杂深刻、雄才大略的枭雄,而非京剧里的白脸奸臣,甚至因为其性格中的残忍狠辣,更多了一分亦正亦邪的魅力。此后,曹操热也日渐升温,随着2010年前后新《三国》的开播和曹操高陵的发现达到了顶峰。

不过近年以来,曹操的“历史进步”意义,在某些史学家的质疑中渐渐被消解,而文学才华,在诗歌被遗忘的时代也没有多少吸引力。剩下的便只有他的胜利。

司马懿身上既没有刘备的道德光环,也没有曹操的浪漫雄才,但不论怎么说,他也是胜利者,而且是一统三国的奠基者。这是他能接替曹操,成为新一代三国灵魂人物的前提条件,不过还有更具体的原因。

司马懿与曹操都是传统评价中的“奸雄”,但仍有重要的区别。曹操主要是靠着一生南征北战,一手打造了魏国政权,司马懿虽然也有一些统兵打仗的功勋,但主要舞台是在复杂诡谲的宫廷和朝廷斗争中。他首先担任魏太子中庶子,在曹丕和曹植争储的过程中“每与大谋,辄有奇策”,帮助曹丕夺得王位;此后在几朝政治风云中屹立不倒,成为顾命大臣,最后在政敌曹爽的步步紧逼下,以老病垂死的逼真表演麻痹对方,最后陡然发动高平陵之变,除掉宿敌,掌握大权,堪称教科书式的政变操作。

即便司马懿在战场上的胜利,也经常体现出这种狡诈的隐忍。譬如在五丈原面对蜀军的各种挑衅侮辱拒不出战,直到生生耗死诸葛亮,却又被诸葛亮的木像吓退,被李世民在《晋书》中嘲讽“生怯实而未前,死疑虚而犹遁”,不过,胜利者就是胜利者。

为什么司马懿会这么火?

因此,司马懿视角的三国故事重心与传统的三国大戏不同,既非英雄结义,也非军师智谋,更不是浪漫的武将单挑,而更接近于《甄嬛传》《琅琊榜》这样的宫斗和朝斗故事:弱势者在复杂多变的人际关系中通过忍而不发的观察算计,借助既有的权力结构打倒对手,提升自己。当然,文艺作品中会以相对合乎道德的方式加以演绎。这些作品中,司马懿往往没有什么野心,只是为了保护自己和家人,被时势所推动,而一步步走下去。

这样的司马懿故事,更接近当代一般年轻人在日渐固化的社会和职场生活中的处境和生存体验,也更能抚平人们的焦虑感。至于纵横天下的大军对决,“使君与操”的英雄豪情,那大概是马云、马化腾、刘强东他们的事。同样是权力的游戏,怎么玩却还是植根于人的生存结构。

为什么司马懿会这么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