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科學是達到不惑、不憂、不懼的最好方法

科學畢業演講

7月8日,中科院量子信息與量子科技創新研究院院長潘建偉在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2018畢業典禮上發表了演講,演講的主題是科學的價值。潘建偉談到了科學對個人的價值。

在他看來,科學對個人的首要價值是:它是人們達到內心寧靜的最可靠途徑。“內心寧靜的最大敵人,其實就是恐懼和憂慮。人為什麼會感到恐懼、憂慮?皆源於未知,找不到自己的歸宿”。在科學發展到一定程度前,未知和歸宿的問題,只能在宗教範疇裡解決。後來,科學的發展給人們帶來了解釋。不過,也有人認為,科學的價值只體現在現實世界,對於精神的啟示還是不如宗教。潘建偉不同意這種看法,他認為,在宇宙面前,人類確實是非常的渺小;但人類又是偉大的,以人類脆弱的個體,居然還可以仰望星空,去窺探宇宙的奧秘,這種自豪感,是宗教所不能給予的。

潘建偉相信,一個人降生在世界上,總要去做點什麼,讓這個世界更加美好;但又不能強求,因為自然的規律無法改變,再怎麼強求,人類對於自然界而言仍然是渺小的。對於科學的價值,他還引用了梁啟超的說法:教育應分為知育、情育、意育三方面,知育要教到人不惑,情育要教到人不憂,意育要教到人不懼,“科學正是達到不惑、不憂、不懼的最好方法”。

潘建偉覺得,對於探索科學來說,從容不迫的環境是最重要的。但中國學生現在面對的環境是外在的、功利的,學生也都很辛苦,“辛苦的目的是什麼呢?不應該把求知變成解難題、考高分,上好學校也不應該僅僅為了以後能夠找一個好工作。這種氛圍,會讓青少年變得越來越現實,難以靜下心去鑽研”。

潘建偉還很喜歡哲學家叔本華的一句話:人可以做他想做的,但不能要他想要的。他發現,科學研究正是如此,費了大把力氣,可能什麼也發現不了,但是探索和努力的過程本身,就是科學帶來的最大樂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