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事|南有六尺巷,北有让水泉

往事|南有六尺巷,北有让水泉

孙晨晨

六尺巷

自古以来,谦让就是一种美德。在2016年春晚的舞台上,一首《六尺巷》火遍大江南北。

六尺巷,位于安徽省桐城市的西南一隅,全长100米、宽2米,巷道两端立石牌坊,牌坊上刻着“礼让”二字。清康熙年间,张英担任文华殿大学士兼礼部尚书,他老家桐城的官邸与吴家为邻,两家院落之间有条巷子,供双方出入使用。后来吴家要建新房,想占这条路,张家人不同意,双方争执不下,将官司打到当地县衙。县官考虑到两家人都是名门望族,不敢轻易了断。

往事|南有六尺巷,北有让水泉

这时,张家人一气之下写封加急信送给张英,要求他出面解决。张英看了信后,认为应该谦让邻里,他在给家里的回信中写了四句话:千里来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家人阅罢,明白其中含义,主动让出三尺空地。吴家见状,深受感动,也主动让出三尺房基地,“六尺巷”由此得名。

让水泉

说到谦让,咱们济南有这样一个因谦让而得名的小景点。在百花洲景区的泉水人家民俗馆内,有一个名为“让水泉”的泉眼,据说“让水泉”,背后还有个故事。

往事|南有六尺巷,北有让水泉

清乾隆年间,“福善堂”的王家与夏家为邻,在距离这两家人不远的地方有一个无名泉,两家人和和气气的共处,公共使用这个无名泉。后来,王家要扩大院落,这个无名泉的归属就成了问题,夏家得知王家的顾忌后,大度的把无名泉让给王家。

乾隆得知此事后,特意写了一副对联,“一分青,二分白,五福同寿皆延厘;百余泉,千余水,四季平安共让廉。”后人因此将无名泉,取名为“让水泉”时光飞逝,曾经的王家大院如今已经成了泉水人家民俗馆,让水泉也成为馆里一大特色景点。

简简单单的一个“让”字,将老济南谦让之礼的淳朴民风展现的淋漓尽致,如今让水泉也时时刻刻提醒着这里的百姓,在平日的生活中相互之间更加敬重与谦让。

c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