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城|济南古城墙,围不住一城风骨

古城|济南古城墙,围不住一城风骨

王志浩 陈巨慧

如今的趵突泉北路人来人往,熙熙攘攘,高楼林立,车水马龙。一排排大楼巍峨高耸,空气里充斥着现代化气息。人们似乎都已经忘了,这里曾经是老济南城的最西端,曾有一段城墙在这里屹立近千年。

2006年12月,济南市趵突泉北路6号发现一段古城墙,隔年3月中旬,济南市考古研究所对其进行考古发掘。历经了近千年的风吹雨打,古老而神秘的城墙见证了多少悲壮的历史?斑驳残破的城砖上留下多少朝代敲打的痕迹?重见天日的古建筑物又会有着怎样珍贵的考古价值?

2007年3月15日起,济南市考古研究所派出十人小队对正在施工的某集团工地进行抢救性考古发掘。考古队不分昼夜,轮流蹲守在施工现场。经过37天的发掘,一批骨器、瓷器、青花瓷片等大批文物一一出土,然而此次发掘中最重要的发现是一段古城墙。

作为一个具有悠久文化的文明古国,古城墙的发现不仅能反映古时城邦的结构和范围,也能印证古书之中的记载是否翔实。世界上现存的最长的古城墙位于我国南京,全长33.676公里。我国著名的七大古城墙分别为西安城墙、南京城墙、荆州城墙、襄阳城墙、兴城城墙、平遥城墙和北京城墙。

古城|济南古城墙,围不住一城风骨

2006年,城墙考古现场

此次发现的城墙位于济南古城西南侧,毗邻将军府街古城片区,整体东北—西南走向,最长处达80米。城墙内侧有一块突出,使发掘部分的城墙平面呈现“凸”字形。突出部分为直角,它也是发掘区内城墙的最宽处,底部宽达15.9米,顶部残宽15.7米。据济南市考古研究所考古科科长郭俊峰介绍,其可能为“铺舍”、“旗台”或“敌台”之类的建筑物。在这段突起北侧的城墙宽12.7米,南侧的城墙宽12米。城墙分为墙体部分和墙基部分,墙体部分最高处距地面1.4米,残存的墙体最高为2.48米。墙基部分西北部与现存的地表以上残余的城墙相连,并发生了拐弯现象。

城墙两侧为砖石,中间为夯土,墙体横断面呈上窄下宽的梯形。墙基的上端略宽于墙体的下端,墙基的横断面为上宽下窄的倒梯形,共由16块不同的土组成。这是济南老城区考古第一次准确弄清楚一段城墙底部的宽度及结构,填补了文献记载的空白。根据这些土的叠压关系,专家找出了其中最早的一块土,又根据它出土的包含物来判断,初步断定这段城墙的修建年代上限为宋代。守望济南近千年,这段城墙见证了泉城的起落兴衰。

古城|济南古城墙,围不住一城风骨

东城墙的旗台样式

济南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有着9000多年的人类发展史和4600年的建城史。中国有一位原始部落的首领——舜(约公元前22世纪)就诞生并生活在济南一带。有舜文化遗址(公元前22世纪)舜耕山,现在济南还有一条路叫舜耕路,就是来纪念舜当年在济南耕作的事。

济南二字最早见于西汉初期,取“济水之南”之意,济水即俗称大清河,当时其治所在东平陵城(章丘市龙山镇东北)。东平陵城始建于战国,曾是汉代济南国的都城,是全国保存最好的古城址之一,“先有平陵城,后有济南府”,这是当地流传的俗语。

东平陵城历史悠久,古老而神秘,留下了许多神奇的传说。相传上世纪90年代末,东平陵城遗址以北的大城后村一村民,在镇上喝完酒后回家,需要穿过故城,当时下着雪,他就在城中迷路了,走到累死。民间还有传说,城南的阎家村和城北的大城后村通婚,不能走城中最近的道路,必须绕城而走,如果从城中走,新娘就会被换掉。有一户人家不信,结婚时走的城中道,结果到了夫家一看,新娘成了两个,不知道哪个是真哪个是假。后来媒人想出了一个办法,说是真新娘会爬树,谁爬得快谁就是真新娘。其实真新娘不会爬树,于是,爬上树去的新娘就现出了狐狸原形。城中容易迷路是真实的事,“两个新娘”的故事肯定是荒诞不经的民间传说,这些民间传说都增加了东平陵城的神秘色彩。

古城|济南古城墙,围不住一城风骨

北门附近的城墙马路,左侧外凸即旗台

西晋永嘉末年,济南郡自东平陵城迁移至历城后,在历城“古城”之东,扩大城垣,另建东城,西城为百姓住所,东城为府衙所在,形成了一郭二城的“双子城”,一直延续到宋代。此后,济南名称虽时有变动,但其所在区域不曾再移。史学界在研究济南城址变迁时常有扑朔迷离之感,此次城墙的发现证明了济南老城区至少在宋代就开始建设城墙,形成一定的城市规模。

城墙的墙体部分,土质结构大体相近,而墙基部分土质土色差别很大,甚至中间部分很多填土都是河里捞上来的淤泥,未经过夯打便填到城墙中去,这样的城墙牢固性很差,经不起几次捶打。想是自古以来便有“豆腐渣工程”,积贫积弱的宋朝也无力管制。不过就是这样的豆腐渣城墙,始终守护着济南古城,和英雄的济南儿女谱写出一曲曲不屈不挠的英雄赞歌。

明建文二年(1400年),燕王朱棣以“靖难”为由,自北平起兵造反南下,于六月初八兵临济南城下。时任山东参政的铁铉率兵固守,燕兵久攻不下,屡屡受挫,甚至朱棣本人也险些死于城下。

燕兵围城三月未果,只得退兵。建文四年(1402年),朱棣绕过济南,攻下南京,夺取帝位,遂再次率兵攻济南,铁铉终因寡不敌众,城破被俘。朱棣割其鼻,烹其肉,塞入其口中,问其“甘否?”铁铉答“忠臣孝子之肉,有何不甘?”英勇就义,至今济南仍有纪念他的“铁公祠”。

古城|济南古城墙,围不住一城风骨

西北城墙航拍图

明崇祯十一年(公元1638年)的冬天,清兵绕过京畿进攻山东,迅速占领了16处州县。12月24日兵临济南城下,昼夜攻打。当时守卫济南的官员是明巡按御史宋学朱和布政使张秉文等人。他们一面派人向明政府求援,一面带领军民英勇抵抗。明朝拥有重兵的太监高起潜驻守临清,坐视不救。坚固的明城墙最终没有能挡住满清的八旗铁骑,经过九个昼夜的苦战,在无外援的情况下,济南城池在崇祯十二年(1639年)正月初二被清军攻破。

据乾隆《历城县志》载:“己卯,十二年春正月庚辛,大清兵入济南,德王由枢被执,布政使张秉文、巡按御史宋学朱、按察副使周之训、兵备道郑谦、盐运使唐世熊、都指挥冯馆、济南知府苟好善、同知陈虞允、教授孔文武、历城知县韩承宣俱死之。二月乙末,大清兵北归。岁大饥。”

六年后,明朝灭亡,清朝统治者为了国运长久,大力提倡忠君报国,对当年抗清保卫济南而牺牲的官员追谥表彰,还在城内修建了双忠祠、忠烈祠等以示纪念。清兵破城处在济南城西北角,此处与趵突泉北路6号相去不远,而在济南卫巷遗址,曾出土大量明代石弹。据郭俊峰推测,这些可能是明代战备物资。双忠祠就建在双忠街上,如今已废弃,而以其命名的双忠泉的泉水则依然在喷涌。已成断壁颓垣的古城墙上不知撒过多少热血男儿的鲜血,朱棣、铁铉、崇祯、宋学朱皆如流星一般,在历史的长河中一闪而过,只有这古墙,能够长久地伫在那里,静静地看着历史的变迁。正是“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

在古城墙的周围还出土了一些灶台。据郭俊峰介绍,这应该是当年修建城墙时给施工人员做饭用的,这无疑给庄严肃穆的考古发现增添了许多人情味和生活气息。而在发掘过程中,专家们还发现,用于修筑城墙的条石有一些是利用了墓碑,共发现8块残破的墓碑,其中可见年号的有3块,纪年分别是“至正十六年”、“至正十二年”和“至元四年”,这几块墓碑均出自外墙底部。

古城|济南古城墙,围不住一城风骨

解放阁,在六十年代初还是一个土台

据郭俊峰介绍,至元应为元朝末代皇帝顺帝的年号,至正十六年为1356年,至正十一年发生的刘福通领导的红巾军起义揭开了元朝灭亡的序幕。至正十六年(1356年)到至正十九年(1359年)朱元璋不断扩充自己的势力,终于在1368年灭亡了元朝,建立明朝。根据明《历乘》卷五记载,明朝洪武四年城墙始内外包以砖石,周围十二里四十八丈,高三丈二尺,阔五丈,门四,东曰齐川,西曰乐源,南曰历山,北曰会波。成化四年、万历十二年、天启五年、崇祯七年均有重修。

专家推测,元朝末年国力衰微,农民起义风起云涌,除去耗费巨大财力修筑包石的城墙,而且还要砸掉刚死去的人的墓碑,显然可能性不大。到了明代,国家刚刚建立,百废待兴,砸掉前朝人的墓碑去修城墙大有可能。墓碑的出土可以验证明洪武四年包砖石的记载。

明代的城墙北至大明湖北畔,西到如今的趵突泉北路,南至如今黑虎泉西路,东至黑虎泉北路。而据郭俊峰推测,宋代时的济南城可能没有这么大的范围。理由是在按察司街和历下法院附近曾发现宋代的古墓。

北宋墓中最富有特色的是一种仿木结构建筑的砖室墓。北宋初年,墓室内的仿木结构还很简单。到北宋中期,才达到成熟的程度,从而成为一种特殊类型的砖室墓。从这以后,墓室的平面又从方形或圆形演变为等边多角形,仿木结构则从简单的“一斗三升”托替木或“把头绞项造”演变为五铺作重栱,从版门直棂窗演变为雕花格子门。一般多为单室墓,后期较大的墓则分前后两室。墓内多用壁画或雕砖作装饰,其内容主要是表现墓主人的日常生活,特别是墓主夫妻举行宴会的场面,有时也有孝子故事图等。在有些北宋末年的墓中,还出现了杂剧雕砖。墓室的后壁,则往往有“妇女掩门”雕砖。随葬品寥寥无几,这可能是由于各种器具什物已充分地绘刻在壁画和雕砖上的缘故。

古城|济南古城墙,围不住一城风骨

1963年东南角楼原址改建成了解放阁台基

郭俊峰介绍,对于当时的风俗来说,人们不大可能会把墓葬安排在市区里,也就是说此处应该地处城外。而到了明朝,这一代已经划为城市之内,可见宋代以后,济南城的城区处于外扩的趋势。不过这只是推测,尚需更多有力的证据支持。

明清济南既为山东省会,又是京师的南大门,战略地位十分重要,因此驻有重兵。根据《历乘》统计,明崇祯年间,济南驻军共有七千余名,军队驻扎在城南。明朝巡抚杨俊民在南门外二里处创建演武厅和武场,修建军舍,“厅后有堂,堂侧有厢,厅前为露台,台之前为将台,厅、台之间为教场”。

不仅如此,老济南允文允武,建立了许多书院。闵子书院为元代济南最早的书院,白鹤书院是明代济南最早的书院,民国后成为著名的革命圣地济南乡师,而至道书院更是培养出一代名臣殷士儋。还有唐代名相房玄龄、千古才女李清照、瓦岗英雄秦叔宝、元朝词人张养浩等文人名士,文能安邦,武能定国,老济南可谓人杰地灵。

巍巍城墙,围着老去的古城,围着浩瀚的岁月,却围不住济南的风流人物、一城风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