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清金幣錢

大清金幣錢

金,作為中國的貴重金屬,充當貨幣的職能由來已久。中國最早的金幣,要推戰國時期楚國的印子金,即是有銘文的扁平金版,印有數個至數十個方形陰文“郢爰”印記,含金在90%以上,甚至達99%;另外的“郢爰”肖仿前者,只不過鑄於陳地,也是楚國金幣。除版狀金幣外,歷代還有各式各樣的金錠、金鋌等金貨幣。由於金的物理屬性及社會價值衡定性,金成為貨幣的理想承擔者。

大清金幣由於背面圖案為一蟠龍,故俗稱“龍洋”。因鑄行量較小,又屬貴金屬幣,愈顯珍罕,市場價格居高不下,並仍具升值潛力,是收藏者難覓佳品 。

大清金幣錢

中國的收藏界,一向沒有“皇家金幣”這一說,泱泱華夏文明史,似乎與此四

大清金幣錢

字絕緣。然而據我的收藏實踐,卻切切實實地證明了“皇家金幣”的客觀存在,視而不見恐怕是不明智的。也算三生有幸,在我的稻房珍藏之中,大清末世的光緒、宣統二朝五種金幣已被悉數囊括。大清金幣雖僅五種,卻當得起填補闕如之重任,且無不出於皇家御令所制,供天子御覽,沾滿了堂高廉遠的華貴之氣。囿於當時的銀本位制度,民間其實緣慳一面,根本無福染指,謂之“皇家金幣”,亦屬名至實歸。

收藏雖為個人雅玩,興趣所致,或許非關宏旨。但嚴格說來,一部錢幣史其實就是一部中國金融發展史;其中環環相扣,一脈承傳,儼若一道長鏈,缺失了任何一環,都將鏈斷脈損,遺憾無窮。故此,“皇家金幣”這一環,必須補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