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北京到上海,正是这一身孤勇成就了今天的我们

我曾问过很多身边的女性朋友,你最喜欢的女歌手是谁?其中人气排名第一的答案,是杨千嬅。

而且有个现象很有意思,就是喜欢她的女歌迷年龄跨度极大,从25岁到45岁,分布极其均衡。

去年圣诞节前后,杨千嬅在香港开演唱会,我虽然因故没有去成,却在那段时间单曲循环播放了好多天她的歌——《勇》。

从北京到上海,正是这一身孤勇成就了今天的我们

今天这篇推送并不是想写杨千嬅,而是想写写这带着一身孤勇一路走来并把自己活出了万千精彩的我们。

前段时间热播的《北京女子图鉴》上周大结局了,《上海女子图鉴》随之密集跟上。凭借优酷会员的特权,我第一时间刷完了前6集,总体感觉是女主角罗海燕比北京版的陈可更像我们身边的女孩子(因为演员王真儿本身就毕业于非艺术类的普通高校,不像戚薇一看就是演员,更容易让人产生代入感),而且故事更聚焦于女性自己的成长故事和心路历程,不像北京版的各个小故事那么“标签化”。

从北京到上海,正是这一身孤勇成就了今天的我们

剧中罗海燕正在寻找合适的出租房

但是也有共性,我关注到最一个有趣的细节:无论北京版还是上海版,有个惊人相似的情节设定是,一对学生时代青梅竹马的情侣,在他们踏上社会面临重大人生选择的时候,面对“要不要奔赴/留在北京/上海这样的大城市”这个问题,都是女生比男生更勇敢、更果决、更坚定、更不贪恋家乡小城安稳舒坦的寻常生活,而一定要与喧嚣精彩的大城近身肉搏,亲自趟出一条路来。

《上海女子图鉴》里,女主角罗海燕和男朋友陈晓伟是上海大学广告专业的同班同学,毕业前夕两个人同时去面试广告专业毕业生心中最好的公司“比特思”,一贯在校期间表现突出的陈晓伟被淘汰了,而面试时发挥看似不如男友的罗海燕却意外地被录取了。

从北京到上海,正是这一身孤勇成就了今天的我们

分到一组参加面试的罗海燕和陈晓伟

求职季临近尾声,陈晓伟掏出两张回山东老家的火车票,说家人已经给他在省城安排了工作,要海燕跟他一起回去。罗海燕一番思索后拒绝了深爱的男友,她的那句总结掷地有声——“晓伟,上海这样的城市我们走了就回不来了”。

“上海这样的城市”,究竟是座怎样的城市?

从北京到上海,正是这一身孤勇成就了今天的我们

剧中航拍的上海夜景

我问过身边不同年龄段从外地来上海并在此长居的女孩子,当初是什么吸引你留下来?她们给出的回答精彩纷呈。

朋友A是在北京上学的辽宁人,当年交了个上海男朋友,两个人从男朋友家小区开车正要出门吃饭,飞来横祸楼上邻居丢下一坨狗屎,不偏不倚砸在他们车头上。这事儿要是放北京一般人也就自认倒霉骂一声“你大爷的”就算了,A的上海男朋友立刻掏出手机拨了几个电话,拨完对A说:“今天就让你看看我们上海行政部门的办事效率……”

不出5分钟,来了3拨人,有交管,有城管,还有街道办工作人员,立刻定点排查到了高空抛物的位置,这栋楼上有几户人家养狗,养的都是什么品种,说话间就找到了那个丢狗屎的无良业主。业主乖乖向A和男友赔礼道歉,还给了赔偿金,又缴纳了一笔罚款才作罢。这全程一共不超过10分钟。

于是当时已在北京工作了四年的A后来毅然选择了搬去上海。其实去上海之前她早已跟上海男朋友分手,可她依然对上海充满向往和感情,她说:“这座城市的办事效率和管理水平,让我觉得特别舒心。”

从北京到上海,正是这一身孤勇成就了今天的我们

上海的快节奏生活

知乎网友“科研菜鸟”的一个回答也佐证了这一点,他说:“老婆是山东人,在上海怀孕。当时要办一个流动人口生育证一类的东西。回山东去办,各种材料准备好,人家硬是不办,说我们不在山东不好管理。这个证明只有孩子母亲户口所在地可以办,他们就是不办,我们几近崩溃。我们想投诉举报,然后发现,第一没用,第二以后我们和我们家人再办任何事情都会有巨大阻力。后面来上海,去了徐汇一个街道的办事处,那个态度啊,细心的告诉你准备什么材料,准备好了符合要求立马给办了。全程可投诉。上海让我体会到了一个社会底层在小城市体会不到的相对的公正。也让我觉得也许只有在上海,年轻人依靠自己改变自己命运的机会公平而又充裕。”

朋友B,跟《上海女子图鉴》中的罗海燕有着相同的职业,真的供职于上海一家广告公司,我跟她也是因为投放合作认识的。有次到上海约她吃饭,晚上11点了她才忙完出来。我看着这个瘦瘦小小的单身姑娘有点心疼,问:“你总这么加班吗?”B说:“没办法,职业特性决定呀!像今天这个阿里‘双11’的投放,我们得收集齐KOL的推送预览,给客户看完确认没问题了才能走。”我问她那你这个点儿下班还有得吃吗?B爽朗地大笑:“走,我带你去个好地方!”

她带我去的那个地方,有块醒目的大红色招牌,写着“上海星火日夜实业公司”。B说:“你看这地方,有年头吧?全中国第一家24小时食品店,1968年开业,到现在快50年了。上海为什么便利店满街都是?有传统的呀!”

从北京到上海,正是这一身孤勇成就了今天的我们

确实,几乎所有我的上海朋友都会说,上海便利店数量之多、分布之广、产品种类之丰富、提供服务之多样,是全国任何一座城市都不能比的。早几年所谓的“新零售”概念还没有这么火爆、“便利店”也没成为大风口的时候,北京的24小时便利店还少之又少,上海的朋友们就津津乐道于身边如同家人般亲切的“全家”和“罗森”。B就说:“每次加班回家,就在小区楼下的便利店买一碗好炖,店员姆妈顺手把白天代收的快递交给我,还叮嘱几句转角新开那家小馆子奥灶面和腌笃鲜都蛮灵的,记得吃吃看啦,那种感觉,就像是在这个城市里有自己好多家人一样。”

而“新零售”浪潮真正袭来的时候,上海更是成为了首屈一指的试点城市。2016年1月15日,全国首家盒马鲜生店在上海金桥广场正式开业,直到一年以后才陆续出现在其他一线城市。“购物”这件事,一直都是上海最便利,最“好逛”。

从北京到上海,正是这一身孤勇成就了今天的我们

第一家盒马鲜生

朋友C是位定居上海的生活方式达人,她有一次自豪地对我说:“你有没有发现,上海就是‘网红店’的摇篮呀!你看那些ins上爆火的国际网红店,什么lady M啊、shake shack呀,进驻中国的第一站都是来上海开店。”说这话时,我跟她正漫步过幽静美丽的巨鹿路,她带我闲庭信步走进一家装修别致的小店,说:“哎,我不知道在北京男生女生谈恋爱要怎么谈呀!你看在上海,吃饭选在这样的地方,吃完小情侣拖着手在林荫路上逛逛,看到什么不错的小店就进来转转,可是北京呢?我 觉得只有‘买东西’,没有‘逛街’这个概念的!要买东西么,那就是匆匆忙忙在一个大商场里解决,可是商场跟商场都几乎长得一模一样,那吃了饭大眼瞪小眼做什么好啊!好像也只能看看电影了!”

从北京到上海,正是这一身孤勇成就了今天的我们

上海Lady M

之后我们去了巨鹿路上的上海市作协,想进去参观,被门口的保安拦下,他说我们这里是工作单位不是景点,不给随便参观的。我说我当年参加“新概念”来过这里,对这里感情很深,能不能让我进去啊?保安略一沉吟拿出一本《收获》杂志(上海作协的官方出版物),说那要不然你买本杂志就当是门票吧!你瞧,除了上海,哪里的保安能干出这么风雅的事儿啊?

从北京到上海,正是这一身孤勇成就了今天的我们

上海作协里挂的牌子

上海这么好,可,“长安居大不易”,这座公认吸引力一流的魔都,又岂是那么容易留住的。

我也曾问过上文中的三位女性朋友,你们在上海生活的这些年里,有没有哪一刻是你魔都的“至暗时刻”?

怎、么、可、能、没、有、呢?!

朋友A,只身一人来到上海发展后,选择的行业和职场环境都发生了巨大的改变。之前她在北京是一家互联网公司的运营,由于上海的互联网氛围不如北京浓厚,在上海她加入了一家文化传媒公司。A说,上海和北京的公司气氛太不一样了——在北京,同事们性格都比较直率,有什么看不过去的地方当面就会“怼”过来,不过怼完也就算了,不会在心里存什么;到了上海,她发现同事们都更讲究“为人处世优雅得体”,就算腹内再多抱怨和看不惯,也不会当面发作,而是藏着掖着不表达出来。然而脸一扭,她就在公司茶水间里无意中听到另外几个女同事结成小团体讲自己的坏话,甚至有段时间,A发现自己被办公室里几个上海本地女同事联合起来排挤,为此她偷偷哭了好几场。A说:“我作为一个北方生北方长、又在北方上大学的女孩,实在太不适应上海这边的办公室政治了。好几次我都想一走了之算了,有什么意见为什么不能开诚布公地提呢?”

从北京到上海,正是这一身孤勇成就了今天的我们

《2015年中国互联网100强报告》

朋友B,有一次接到一个预算不多的创业公司的投放任务,因为客户要得急,执行周期短,KOL又要求必须先打款后发稿,B自己替客户垫了5万的广告费。没想到,这个创业公司后来解散了,尾款的事情也不了了之。广告公司出于人道主义承担了一半,B自己的2万5就这样打了水漂。在当时,那刚好是她3个月的工资,也是她多半年的房租钱。B说,那段时间,她一个电影迷,楞是半年时间一场电影都没看过。“票务平台补贴完一张电影票也就30块,不贵对伐?可当时,我真的连30块钱的闲钱都没有。”也是在那段时间,她成了罗森便利店最忠实的用户,“好炖吃了一餐又一餐,后来的一年里,连‘好炖’这两个字都不能提,想起来就犯恶心!”

从北京到上海,正是这一身孤勇成就了今天的我们

7-11好炖

朋友C,作为生活方式博主,外人看来已经很是羡慕。她却说,留在这座城市打拼,有诸多艰难。

首先是房价高,人工成本贵。C说,她比较过上海、北京、杭州三地的房租,发现上海比另外两座城市明显高出一截。生活方式博主经常要拍照,要晒单,需要的空间相对大一点,装修也要起码文艺有调性,所以她不能跟人合租,在古北租了个一居室,租金也要7000块一个月。

然后是累:“这里的女孩子都太拼了,时时刻刻都讲究‘精致’、‘体面’,清晨六点起来赶地铁也要化妆卷头发。有一次我去曹家渡逛花市,没留神小腿被玫瑰花刺扎破了,当时第一反应竟然不是流血了要处理一下,而是‘糟糕,丝袜被扎破了要怎么办!’”

从北京到上海,正是这一身孤勇成就了今天的我们

已经拆迁的曹家渡花市

饶是这样,身为外地人,C也会偶尔感到身边的本地人们若有若无的歧视。

某次一个国际一线化妆品牌在上海搞了个特展,要请一群生活方式博主到场。C向品牌公关毛遂自荐,公关说:“不好意思,我们这次想请几位上海的博主,就是那种一看就‘很上海’的博主。”C说我家里有好几套旗袍,我也可以配合活动主题做个老上海的发型可以吗?公关直接反问:“那你会讲地道上海话吗?你没有那种腔调的晓得?我们要请的,是生于上海长于上海的本地博主!”

从北京到上海,正是这一身孤勇成就了今天的我们

剧中的上海囡囡

活动当天,C没有去到现场,她们平时的生活方式博主微信群里,有其他博主在晒活动照片,还特地@了她,说:“活动策划很用心哦,是xx你喜欢的调调,可惜你这样的外地人这次不符合条件呢!”

C说,那一刻,她气得隔着客厅把手机直接丢到卧室去。没想到在上海生活了8年,她依然摆不脱身上“外地人”的标签。

既然这样,为什么不选择逃离?为什么还非要像罗海燕那样,打落牙齿和血吞地留下来,胼手胝足地拼到今天?

《上海女子图鉴》里的罗海燕,在回答广告公司面试官“为什么要留在上海”的问题时这样说:

“上海是职业女性最活跃的一个城市,我想成为像她们那样的人。”

我在优酷追剧追了一个多月,也在北京生活了16年,无论是在剧情里,还是现实中,从北京到上海,都眼见得身边的姑娘们,比男生们还要奋勇、无畏、坚韧不拔、不管不顾地选择留在帝都和魔都,与之死磕,随之成长。

从北京到上海,正是这一身孤勇成就了今天的我们

写这篇文章时,我跟《上海女子图鉴》的主编剧王丹卿聊起这个现象,她说:

可能是上海和北京这样的特大城市,比起小城市来说给到女生的竞争环境确实更平等吧。就拿上海来说,男生反而在上海没有那么大的性别竞争优势。上海的大型企业,特别是剧中女主角所从事的广告行业,是职业女性快速升职、大量占据重要岗位的一个行业。举一个例子,近期我去参加的一次上海某区政府组织的企业走访,在场的五位企业代表,分别是金融、旅游、设计、影视和教育行业的,清一色的都是女性。可能相对而言,“回老家发展”这样的决定,对女生来说,机会代价比男生反而更大一些。

王丹卿的这番话,说出了外部环境条件给予职业女性的赋能。而从内在的心理探究来说,说实在的,当今的职业女性们,比同龄的男性要有野心得多,社会对她们的要求,也更高更全面。

从北京到上海,正是这一身孤勇成就了今天的我们

剧中“女魔头”Scarlet

男人只要不太油腻、能挣钱养家,就会被公认为“绝世好老公”,而女人,要做好身材管理、皮肤管理,维持颜值20年不掉线,还要上得厅堂下得厨房,职场上要是干练女白领,家庭中要做“老公带得出手的太太”,就连当妈也必须是“辣妈”,甚至爱好也得发展成特长,跑团活跃分子、插花半专业选手、KTV歌手级水准、厨艺也要有“能够发朋友圈”的水平……

身在创投圈5年,我认识数不清的女创业者。每次媒体采访、朋友聊天,对她们提问都绕不开一个话题:

“身为职业女性,你怎样平衡事业与家庭?”

怎样平衡?很难平衡啊!

可是,我身边的那些姑娘们,还是把这诸多角色都完成得很好,诸多任务都漂亮地通关。

原因无他——付出数倍于他人的努力,一刻不敢松懈,须臾不能懈怠,精密地做好日程规划和时间管理,一分钟掰成两半花地做好手头的事,当称职的妈妈、贤惠的太太、能干的高管、孝顺的女儿。

从北京到上海,正是这一身孤勇成就了今天的我们

晚上跑步的时候,就想想明天的工作安排,复盘一下上午开过的会议;上班的时候,见缝插针做做拉伸和腰背训练,让自己保持优雅的背部曲线;带娃去游乐场的时候,顺便和老公交流一下近期的思想动态……

多少职业女性,就是这样如“精算师”一般地,裁量和计算着自己的可支配时间毕路蓝缕地杀过来的。

因为生活早就教会了我们,“卖萌”和“扮可怜”解决不了任何问题,迎难而上直接跟生活battle,才是王道。

就像《迷雾》中的高慧兰说的那样:

从北京到上海,正是这一身孤勇成就了今天的我们

回到文章开头写到的那个现象,为什么这么多都市女性大爱杨千嬅?因为她最能唱出如你我这样,身处大大都会,却又平平无奇,所凭借所依仗不过一个“勇”字的女性心声:

从北京到上海,正是这一身孤勇成就了今天的我们

罗海燕的故事,高慧兰的故事,甚至章子怡的故事,杨千嬅的故事,其实都是我们自己的故事。

而命运,最终从不会亏待那些真诚肯干的人,就拿前面提到的朋友B来说,后来那个被垫款的KOL得知了这件事,深为B的仗义靠谱所感动,把自己的商务独家代理权给了B,而且给了她别人没有的超低报价。B如今也已是公司的客户总监了,月薪翻了4倍不止。A和C也不例外,如今都已是自己所在行业小有所成、圈子里颇有名气的人物。

这样的故事,在我们身边每天都在发生。就是在这以汗,以泪,以血打拼的过程中,我们,凭着一身孤勇,成就了今天的自己。走过这段风雨来时路,蓦然回首才发现,当年的傻乎乎、愣头青,其实正是“爱我所选,从不退缩”的闪光品质。这样的闪光品质,或早或晚,终归都是会被兑现的。

从北京到上海,正是这一身孤勇成就了今天的我们

罗海燕的故事才刚刚展开,我们,在《上海女子图鉴》中,笑看她,也看自己的一路成长。

喜欢这篇文章就赞一下哦!

从北京到上海,正是这一身孤勇成就了今天的我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