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的中年不危機?但別在2、30歲就步入中年……

前兩天看馬薇薇的一個視頻,提到了中年肥。

中年人的肥胖主要有兩個原因:過勞肥和社交肥。

有人說胖嘛,減肥啊:去健身啊,少喝酒,多運動啊。

可是普通中年人的一天是怎樣的呢?

早上7點鐘起來做早飯、和老婆吵架。

和老婆為了到底誰送孩子上學鬧彆扭。

哄著大哭大鬧大鬧的孩子,連滾帶爬的擠上公車。

把孩子送到學校去,送到學校去之後,自己還得趕最擠的一班地鐵去上班。

上班舉目四望的:是比自己低半級卻小十歲的同事,比自己年紀還小的上司。

忙碌了一天之後加班,晚上10點才回來,太累了。跑十公里、吃健康食物的念頭早就沒了。就想在沙發上喝一杯啤酒,吃兩根薯條。

中年本應該是人生中最幸福的時刻:家庭美滿、事業有成。

可中年危機,一直是這兩年的熱門話題。從“1988的中年女子”,“34歲老來得子”到“保溫杯泡枸杞”,再到“人到中年 職場半坡”,中年危機瀰漫網絡。

如果說關於“1988年的中年女子”和“保溫杯”的討論更多是調侃、自嘲和不甘,那麼關於職場中年危機的討論則顯得悲情而嚴肅。

1

47歲的馮唐似乎對中年這件事看得最透徹。

他不僅發明了“油膩”這個精準的形容詞,還曾經在一檔夜談節目中一語道破中年危機的實質:

什麼隨時被清退的不安全感、拖家帶口的疲憊不堪都不過是一種表象,中年危機反而是來自於你的“確定感”。

中年,你已經知道你多少斤兩,哪些事你能幹,哪些你一輩子幹不了,這種時候,你還有什麼興奮點?

你的事業,你還敢不敢改變?你還能不能學新手藝?

你原來的手藝還能吃飯,如果你不敢改變,你是不是要忍了,一輩子就這樣過下去了?

“分析心理學”的奠基者榮格,把人類35歲-40歲之後的階段定義為“中年時期”,不過“中年危機”作為一個社會心理學上的概念,年齡的劃分從來不是機械、固定的。

它描述的是一種狀態——

你所擁有的一切,家庭、工作、財富,看似美好堅固,但你已有些力不從心;

你懷疑人生前半場的意義,卻得不到答案,你感到虛無。

2

其實這世界上大部分人都誤會了“中年危機”。

不計其數的人都認為,在這個年齡階段“一睜眼周圍都是依靠你的人,一回頭背後卻空無一人”才是最可怕的現實。

事實上更可怕的是:你早已看透了變化,卻不敢擁抱它。

人都在尋找舒適區,像進個國企,找個大公司,然後朝九晚五的上班就是美滿幸福的小日子了。但是大家忽略了一點,這個世界的變化速度越來越快,甚至5年以後的未來都已經看不到了。如果你一頭扎到舒適的崗位裡沉醉5年以上,那麼你可能會發現自己已經沒有力氣跳出來了。

40歲以上的基層員工,在就業市場上很殘酷,面臨著你的收入將大幅度的下降,這個心理落差是否能夠適應,如果心態沒有調整好,可能會出現中興跳樓事件。

這不是個例。

隨著製造業升級,以及互聯網對於傳統產業的顛覆,這樣的個例恐怕會越來越多。

如果你的崗位可替代,那麼你工作的年數越多,就越危險。老員工工資高,而新員工工資低,企業辭退老員工,招收新員工來代替,能效降低運營成本。

之前華為清理34歲+技術員工、集中清理40+老員工的裁員信息在網上流傳得甚囂塵上,雖然華為官方出來闢謠情況不屬實,但任正非隨後說:“華為是沒有錢的,大家不奮鬥就垮了,不可能為不奮鬥者支付什麼。30多歲年青力壯,不努力,光想躺在床上數錢,可能嗎?”

這就要求我們自己必須為未來多想想,不能被眼前的舒適所迷惑。

3

解決中年危機最有效的方法,是做好提前做好應對職業轉變的規劃。

有自己的職業規劃,至少明確下一步要跨的職業臺階,並在每天的時間管理中,安排時間,為跨上這個職業臺階做準備。

以前看過一篇文章,大意是說:

優秀的人在拿到一家公司offer的時候,就在考慮跳槽了。

有人說這篇文章是毒雞湯,事實上,很多優秀的人,不見得真的是拿了offer就在想跳槽,但確實是在跨上一個職業臺階後,就在琢磨下一個,併為之投入行動。

解決職業危機的最好方法,就是不好貪圖安逸享樂,永遠不要停止學習。

千萬不要只甘心於做大公司生產線上的配套零件,那樣就真的危險了。沒人能保證你能幹到退休。


成年人的生活,沒有容易二字。我們每個人都逃避不了“中年”,但至少可以提前預防“危機”。唯一值得安慰的是,大多數人都會遇到同樣的難題,而你並不特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