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一家調料品企業,如何通過供應鏈改革讓業績翻一倍?

供應鏈管理是以客戶需求為中心,有效整合外部供應商資源與企業內部資源,最後將產品交付給客戶的全過程。這是一個端到端的過程。

供應鏈管理的最終目的是在提高客戶滿意度的同時降低成本、提高企業的效益。

要實現這個目的,要將供應鏈夥伴的業務流程相互集成,在關係上實現高效協同,在運營上實現物流、信息流、資金流的綜合規劃。

其中,最重要的就是要找到協同點,然後圍繞這個協同點,所有的部門,所有的人員都要配合它的節奏,去協同它,並且成為整個公司裡面所有人員的考核指標。

這有點像划龍舟比賽。划龍舟時,往往有一鼓手,負責喊號子,敲鼓點,然後所有人依據他的鼓點來協調自己的動作,形成團隊合力,爭奪勝利。這個鼓手就是划龍舟團體的協同點。

在做供應鏈管理的時候,必須找到我們的協同點在哪裡。但是找協同點是很困難的,所以我們一般換個說法,從結果倒推,我們會問:如果業績要翻一倍,供應鏈的哪個環節可以起到決定性的作用?

有的企業就是一個核心供應商,只要跟這個供應商搞好關係,拿到了他的代理權就可以了。

有的可能是產能,現在客戶訂單都馬上要出貨了,但是貨還沒生產出來。怎麼辦?這個時候產能是最重要的協同點。所以所有管理層必須定一個指標,就是怎麼能讓產能翻一倍。如果產能翻一倍,收入是不是也就翻一倍了?

還有的是靠經銷商隊伍的,還有的是靠客戶。其實,每家企業都不一樣,各行各業也不一樣。

我們之前給一個做調料品的企業做全產業鏈條的諮詢項目。這個企業規模一年大概在2-3億元。

我們在做調研的時候,一開始做的是電子問卷,一共收集了500多條問題。當我們看完這500多條問題後,第一個感覺就是這個企業應該要倒閉。但實際上,這個企業的發展速度還挺快的。

坦率來講,很多時候,你會發現企業存在一堆問題,但有一些問題根本不需要解決,因為這些問題是成長過程必然要經歷的煩惱。

後來,我們去了企業做訪問,我們就問了他的一個問題:如果企業的業績翻一倍,應該怎麼做?

這個企業是生產調料品的。調料品企業有一個特點,他們的原材料來自於農戶,都是跟當地的農戶籤的協議。但是農戶是不能有賬期的,必須現金付款。一旦你不能及時給他現金,他就把貨賣給別人了。所以,這個時候,它的供應商決定了它後面的供應鏈設計。

因為有現金流的壓力,所以這家調料品企業,只能賣給酒店。雖然它的客戶有經銷商,有省代,也有縣市區的代理,但最終的客戶主要是賣給酒店。它是不會進超市的。為啥呢?因為超市壓錢壓得特別狠。一進超市渠道資金流就斷了。所以它只能賣給酒店客戶。

那麼,他們的協同點在哪裡?是原材料供應方還是工廠?還是代理商?還是酒店?

我們挨個討論了一圈,最後得出一個結論,這家企業的真正的協同點是酒店。

那麼,如果酒店作為協同點, 那企業的系統全得發生變化。這一點變化,不光是停留在紙面上,而是必須落到實處。也就是說,公司的研發、營銷和供應鏈,都得圍繞著這個協同點來做。

如果酒店是協同點,那麼酒店裡邊誰真正有決定權?其實找到協同點還不行,還得找到那個真正做決策的協同人。

酒店裡邊究竟誰是協同人?注意,不是採購。我們最後討論出來,在中大型酒店裡,協同人一定是大廚。當然,中小酒店一般是老闆。

案例|一家調料品企業,如何通過供應鏈改革讓業績翻一倍?

《十二道鋒味》

大廚和老闆,其實他們的訴求點是不一樣的。老闆的訴求點是成本低,那麼,大廚的訴求點是啥?其實,大廚真正的痛點是:寂寞。因為在酒店裡面,其實沒有人可以跟他對話的。大廚是明顯的技術人員,而且這個崗位一般就只有一個人,所以他是沒有機會跟別人溝通交流的。

一旦界定大廚是協同人,這家公司的所有的營銷策略,包括產品研發、供應鏈,全部發生變化了。

首先,公司在各個省市搞了一個“大廚聯誼會”,把當地的一些廚師全部請過來,專門花一天時間,請他們喝喝酒,互相進行認識和交流,然後送送禮物等。大廚其實是技術人員的特質。所有的銷售環節,其實技術人員是最容易被攻克的。

第二,他們原來的廣告模式是在中央電視臺打廣告。現在呢?全部撤掉,換成地方臺打廣告了。而且,他們的代言模式也變了,專門找知名酒店的大廚來做廣告。這麼一來,大廚有名了,酒店有名了,公司也有名了,這是一個三方共贏的模式,大家也就高興了。

最主要的是,大廚在當地是有很多徒弟的,徒弟們一看師傅都用這個品牌,回去自己也得用上了。於是,它的營銷模式就全部開始發生變化。

第三,研發系統也開始變了。這家企業原來的研發系統是很混亂的,研發人員總是閉門造車,自己在實驗室裡面自娛自樂,他覺得應該好賣就做哪個。

而且公司對研發部門的考核,就是看新品的研發速度和數量。這麼一來,研發人員就傾向於把原來的東西稍微改一點點,就又推一個新品。最後你會發現,銷售人員根本說不清楚,A產品跟B產品有啥區別。人都是具有逃避風險的傾向,當消費者也分不出有什麼區別時,那還是用原來的了。

所以,一旦確定了大廚是供應鏈的協同點,公司就要求研發人員停止閉門造句,並要求定期研發人員全到酒店廚房裡跟著大廚一起工作,要看大廚怎麼擰開這個罐子?擰開的時候是不是方便?做菜的時候是先放還是後放?他們幾乎要把大廚的工作環節還原,然後再根據這個工作場景來設計,如何才能讓大廚滿意。

而且,大廚還給他們提了很多建議。結果他們根據大廚的建議重新設計的幾個新品,後面成了爆品。為啥呢?參與感呀。因為大廚有參與感,自己都幫著做宣傳,就跟小米的粉絲營銷一個道理。

第四,訂單系統就開始變化了。原來是生產出來什麼,就賣什麼。現在呢?酒店要什麼就生產什麼。

今天我們進入了VUCA時代:易變(volatility)、不確定性(uncertainty)、複雜(complexity)和模糊(ambiguity),這對企業經營提出了很大的挑戰。在這個背景下,必然會帶來客戶需求多變,預測不準,週期長,計劃性差,應收賬款高等問題。

因此,對企業提出高的協同要求:企業內部必須打破部門牆、建立協同機制;企業外部要加強與客戶、供應商上下游之間的信息溝通,建立更緊密的夥伴關係。

注:此文來自於高維學堂旗下的“科學創業派”。

案例|一家調料品企業,如何通過供應鏈改革讓業績翻一倍?

科學創業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