遊走於「手術禁區」 用行動踐行使命

張潤起,山東省泰安市中心醫院胸外科副主任、副主任醫師,1992年畢業後進入中心醫院從事外科工作至今。初見他時,一身白衣,方臉,劍眉,朗目,沉穩而不失風度,面有倦色卻依舊從容,舉手投足間盡顯儒雅之態。細觀之下,這雙外科男大夫的手,並不白皙修長,但卻顯得厚實有力。已近知天命的他,在“風雲變幻”的外科生涯中戰鬥了26年,漂亮地完成了一臺臺外科手術,挽救了無數脆弱的生命和絕望的家庭。

寶劍鋒從磨礪出 奮鬥人生更精彩

1992年,張潤起泰山醫學院畢業後分配到中心醫院外科(大外科)工作,初踏入醫院的大門時,剛從醫學院畢業的張潤起,感覺到眼前的一切既陌生又熟悉,因為在學校裡所側重的是理論知識的學習,而在醫院裡卻是實實在在的“實戰”,張潤起通過不斷努力,刻苦學習,將理論知識不斷融入到實踐中去,使自己快速成長。在當時大外科的時代,張潤起通過在骨外科、神經外科、小兒外科、泌尿外科、急症外科等科室輪流轉,短時間內對大外科中所有科室進行全面瞭解,虛心向前輩們請教,不怕苦、不怕累,“搶著”晝夜加班上手術,掌握手術關鍵,正是靠著在大外科這種“拼命三郎”的精神,為以後他在胸外手術方面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遊走於“手術禁區” 用行動踐行使命

由於呼吸生理的原因,加上肺臟周圍都是心臟、主動脈等重大臟器組織,胸腔一向是手術的禁區。1995年,通過三年的轉科後,張潤起憑著一股子敢拼、敢幹、勇於嘗試的勁頭,依然選擇了心胸外科,正式成為心胸外的一員。當時的心胸外科,心臟手術較多,心臟手術對於手術技術的精細和完美程度有著更高的要求,因為絲毫的偏差,患者的心臟都有可能停止跳動。因此,手術風險大,心理承受的壓力大,工作強度大。張潤起告訴記者,“既然選擇了就不後悔,哪怕再苦再累!心胸外加班都是很正常的,有一次一個患者做手術體外循環24小時不能停機,我就在患者身邊守了24小時,為搶救患者做心臟按壓,二十分鐘不停歇,哪怕患者有一分的希望,我們都會付出百分的努力,有時看著患者搶救不過來,我們心情也很低落,內心總有一種愧疚感。”

“心臟外科是衡量醫院外科整體水平的標杆,對各方面的要求都非常“苛刻”,更能從全局上掌握患者情況,對自身技術、手法、膽識方面都有很大的提升,對以後做好胸外的工作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張潤起說道。

張潤起在十年的心胸外生涯中正是憑著一絲不苟、精益求精的精神,練就一身“內功”。

2005年,為了更好的服務於患者,診療更加“精細化”和“專一化”,中心醫院心胸外科分離,成立獨立的胸外科,張潤起繼續加入到胸外的“戰鬥序列”中。在業務方面,不斷鑽研醫學業新知識及先進技術,努力提高業務能力。陸續開展了食管癌術後肺動脈栓塞預測的研究,無創呼吸機輔助治療食管癌術後乳糜胸的治療;廣泛開展胸腔鏡手術,現已能夠熟練開展胸腔鏡下肺葉切除、胸腹腔鏡聯合食管癌切除及縱膈腫瘤切除,對重症複雜胸外傷的診斷治療有豐富的經驗。

張潤起表示,“近年來,科室也是緊跟時代步伐,開展了一系列微創手術,得到了很好的社會反響。目前,胸腔鏡微創手術已佔到所有手術的70%,肺部腔鏡手術更是達到了90%,肺葉切除、食管癌切除等均成為我們的品牌手術,在省內達到領先水平。和常規的手術相比,微創手術具有創傷小、疼痛輕微、恢復快、切口美觀等優點,已經被越來越多的患者(尤其年輕女性患者)所青睞,另外,由於微創手術肺部併發症明顯減少,又為高齡、肺功能較差的患者帶來了福音。”

26年來,張潤起完成的上千例手術中,手術併發症和死亡率均遠低於文獻報告水平。“慎於術前、精於術中、勤於術後”是他手術安全的保障;而善於換位思考、處處為患者著想又使他深受患者信賴。醫德醫術廣受讚譽,在業內享有較高的威望。

舍“小家”顧“大家” 已把他鄉作故鄉

在同事的眼裡,他是一名好醫生,在親朋眼裡,他是一位孝子,在妻子眼裡,他又是一位好丈夫。

2008年,山東省委組織部選派第六批援疆醫生,醫院黨委經過慎重考慮,決定選派張潤起擔當此重任,作為有著近20年黨齡的他,欣然地接受了此次任務,然而又有誰知道,他的內心是克服了多大的困難。父母都年過古稀,父親患帕金森病17年,生活已完全不能自理,連吃飯,發音都已經很困難,小便經常失禁,便秘經常需手摳才能緩解。而母親患有嚴重冠心病、3年前又作了右肺上葉切除術,老兩口多麼希望幹醫的兒子守候在身旁啊,但為了援疆任務,他還是說服了父母踏上了援疆之路,但每每想起父母蒼老的身影和眷戀的眼神,張潤起的內心總會隱隱作痛。

遊走於“手術禁區” 用行動踐行使命

剛到喀什第一人民醫院上班時,由於科室工作人員緊張,上班第二週他就主動要求二線聽班,第三週帶組,每個組近二十個病人。平時三天聽一個班,晚上急症病人多,聽班平均每晚要做一到兩臺手術,很少有時間休息。 第二天還要常規手術。週末加班成了家常便飯,雖然辛苦,但他從不懈怠,總是竭盡全力的為各族病人救治。正是由於他的這份強烈的責任心、精湛的醫術以及良好的醫德,使得許多生命被他從死神手裡奪了回來。

一位喀什某醫院的護士,才24歲,下夜班剛出醫院不遠,被歹徒搶劫刺傷左胸部,因傷勢較重,凌晨兩點轉來醫院,途中嘔血三次,每次均在800毫升左右,進入病房時,血壓僅40/20mmHg, 已經奄奄一息了。旁邊的幾位女同伴看著患者漸漸沒有了聲息,禁不住哭了起來。經過簡單檢查後,張醫生判定膈肌貫通、胃破裂出血,而且出血迅猛,需緊急手術。由於事發緊急,陪人帶錢不多,連輸血費都不夠,更不要說手術費了,手術需要家屬簽字,而家屬又遠在千里之外,為了爭分多秒,顧不上向院總值班請示,張醫生決定讓陪人優先交輸血費用,住院費用暫緩,簡單辦個手續即可。找來患者單位領導,動員她在協議書上簽字,與此同時,以最快的速度做好術前準備並將患者推入手術室,緊急手術,插管前患者又嘔血800毫升,呼吸微弱、血壓測不到、意識喪失,於是協助麻醉師打破常規,快速插管,在擴容輸血的同時快速手術切開探查,術中證實外傷刀口自左季肋區刺入,穿過肺葉、膈肌,貫穿肝左葉,切斷胃小彎前壁及胃左動脈第一分支,活動性出血,腹腔積血及血凝塊約2000毫升。止血、縫合、修補、輸血!經過兩個小時的緊張搶救,病人的血壓穩定了,年輕的生命保住了,這時的張醫生才鬆了一口氣。第二天,得知消息的患者母親和哥哥急匆匆從家裡輾轉趕來,當看到已經完全清醒並已經開始坐立的患者,並從陪人那裡得知搶救的過程後,他們緊緊拉住張醫生的手,感激的淚水奪眶而出,當得知他是山東援疆幹部時,更是不住的點頭稱讚。

這樣搶救成功的例子舉不勝舉,還有腸破裂中毒性休克及外傷性肋間動脈斷裂並失血性休克病人搶救等,處處體現了張潤起高超的技術、睿智的判斷以及強烈的責任心。

作為一名援疆幹部,張潤起牢記自己的使命和職責 ,發揚救死扶傷的人道主義精神,熱忱為當地患者診治。一年半來,他始終以樂觀積極的態度從事援疆工作,圓滿完成了援疆任務,受到院領導、科主任、同事們及患者的普遍讚揚。由於工作出色,被新疆自治區黨委、政府授予“第六批優秀援疆幹部”。

在採訪最後,當問起“作為一名醫生,您覺得最大的收穫是什麼” ?

“憑著自己的經驗和技術,能夠把一名名危重患者救活,看到他們一個個平安離開醫院,作為一名胸外科醫生,我感到非常知足。”張潤起說。

專家名片:

張潤起 ,1992年畢業於泰山醫學院臨床醫學專業分配到泰安市中心醫院,從事外科工作至今,2006年獲青島大學醫學院外科學碩士,2008年7月至2010年1月被省委組織部選拔到喀什地區第一人民醫院參加援疆工作,由於工作出色,被新疆自治區黨委、政府評為第六批優秀援疆幹部。現任泰安市中心醫院胸外科副主任,副主任醫師,泰山醫學院碩士研究生導師、山東省醫學會胸外科專業委員會青年委員會委員、泰安市醫學會胸外科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泰安市抗癌協會腫瘤內鏡委員會副主任委員。在省級以上刊物發表學術論文10餘篇,其中SCI論文2篇,中華論文1篇,市科技進步獎3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