結石治療應及時,膽囊癌變後悔遲

近日,來自襄縣的丁某經過鄭州大學五附院的精心治療順利康復出院,回想整個就診經歷,真的可以稱之為“驚心動魄”。

丁某是一位51歲的女性,因近1個月腹部不適到當地醫院就診,腹部彩超的檢查結果讓當地的醫生大吃一驚。原來丁某腹腔內有一個巨大無比的腫瘤,經當地超聲醫生反覆認真的檢查辨別,最終確定為巨大膽囊腫瘤,長度超過25cm(正常人膽囊不過10cm左右)。如此巨大的膽囊腫瘤十分罕見,醫生建議她到上級醫院就診,經多方諮詢打聽,丁某及其家人瞭解到鄭州大學五附院肝膽胰腺外科在診治此類疾病方面經驗豐富,便立即慕名前往。

科主任李曉勇、副主任陳豔軍為丁某檢查後發現“患者右上腹肋緣下可摸到一個直徑約10cm的腫塊,活動性差,低於皮膚。” 腹部彩超檢查提示“膽囊區可見大小約274*85mm異常回聲,稍高及弱回聲,另見一直徑約26mm強回聲團,後伴聲影,似位於頸部。” 彩超診斷為膽囊癌,膽囊結石。

“如此巨大的膽囊腫瘤的確很罕見。膽囊癌是一種惡性程度極高的腫瘤,極易發生肝臟及腹腔內廣泛轉移,一旦發生轉移,生存期極短,預後很差。” 經過與丁某家屬細緻溝通後,李曉勇主任馬上為患者安排了手術。

結石治療應及時,膽囊癌變後悔遲

▲ 腹腔鏡下膽囊外形

手術首先在腹腔鏡下進行,鏡下發現,膽囊體積巨大,佔據了整個右側腹部的幾乎所有空間,關係到膽囊能否順利切除的重要解剖結構“膽囊三角區”也根本無法顯露。不得已,手術中轉開腹進行,術中發現膽囊腔內充滿質韌腫瘤,膽囊頸部有體積巨大的質硬結石,膽囊頸部旋轉於肝十二指腸韌帶後方,膽囊三角區及膽總管仍不能明視,困難依然重重。

結石治療應及時,膽囊癌變後悔遲

▲ 術中切除膽囊標本

根據這種情況,李曉勇主任決定放棄常規途徑,而選擇逆行途徑切除膽囊。再次延長切口,經過近3小時的努力,終於完整切除了膽囊,術後切開膽囊標本,發現膽囊腔內已全部被腫瘤佔據,膽囊頸部有一枚直徑約5cm的巨大膽囊結石。術後病理報告為膽囊中分化腺癌,侵犯膽囊壁肌層,伴廣泛壞死,膽石症。術後丁某恢復順利,目前已平安出院。

結石治療應及時,膽囊癌變後悔遲

▲ 術中切除膽囊標本

科普

膽囊癌為肝外膽道系統中常見的惡性腫瘤,90%以上的患者超過50歲以上,女性:男性比例3-4:1。膽囊癌與膽囊結石及慢性膽囊炎有一定關係,膽囊癌發病風險增加的情況有:膽囊小腸瘻管、瓷性膽囊、潰瘍性結腸炎、腺肌瘤病、結腸息肉、Gardner綜合徵,以及膽總管和胰管之間的異常連接。患者多無特異的症狀,大多數臨床表現為右上腹疼痛和厭食,與膽石症相似,早期一般很難發現。實驗室檢查常有鹼性磷酸酶水平升高。大體腫瘤可表現為息肉狀、結節狀、或呈瀰漫浸潤使膽囊壁增厚,以膽囊底多見,但大多數病因已累計大部膽囊而很難辨別其起源部位。病理組織學特徵,鏡下常表現為不同分化程度的腺癌。最常見為腺癌和乳頭狀腺癌,也可見鱗癌、腺鱗癌、小細胞癌、未分化癌等類型。

膽囊癌預後極差,5年生存率僅5%,因此膽囊癌的預防極為重要。為了預防膽囊癌的發生,存在下列危險因素時應考慮儘早行膽囊切除術,且膽囊標本應廣泛取材進行病理學檢查:

(1)、直徑>3cm的膽囊結石;

(2)、合併有膽囊壁不均勻鈣化、點狀鈣化或者多個細小鈣化的膽囊炎以及瓷性膽囊;

(3)、膽囊息肉直徑>10 mm; 膽囊息肉直徑<10 mm 合併膽囊結石、膽囊炎;單發或無蒂息肉且迅速增大者(增長速度>3 mm /6個月) ;

(4)、合併膽囊結石、膽囊炎的膽囊腺肌症;

(5)、胰膽管匯合異常合併膽囊佔位性病變;

(6)、膽囊結石合併糖尿病。

出現下列情況時,建議6~12個月行彩色多普勒超聲動態檢查膽囊:

(1)、膽囊息肉;

(2)、年齡>50 歲,特別是女性;

(3)、肥胖症;

(4)、有膽石症或膽囊癌家族史。

膽囊癌常直接侵犯肝,約50%的患者在外科手術時就已經有了轉移。主要的治療方法仍是外科手術,預後和腫瘤類型和分期有關,乳頭狀癌預後相對較好,鉅細胞癌預後最差。

所以建議膽石症的患者平時注意飲食結構,適當運動,定期體檢做腹部彩超、腫瘤標誌物、鹼性磷酸酶等檢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