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格蘭隊挺進四強,但因喝不了啤酒,球迷都高興不起來了

在7月7日世界盃1/4決賽中,依靠著馬奎爾和阿里在上下半場的各一粒頭球破門,英格蘭隊2比0擊敗瑞典隊,挺進半決賽!

英格蘭隊挺進四強,但因喝不了啤酒,球迷都高興不起來了

英格蘭球迷瘋狂慶祝勝利

在英格蘭全境瘋狂慶祝的同時,有一件事情卻讓英國人民高興不起來,那就是啤酒面臨嚴重的限供,另外軟飲料、肉類加工廠都在遭遇幾近斷供、停產的尷尬局面。

夏天喝點啤酒對於英國民眾來說是最尋常的消遣,特別是在足球比賽進行期間,約上三五好友,去一家酒吧裡,一邊大口喝著啤酒,一邊看電視轉播,人生最愜意也不過如此。

如果沒有啤酒了,那麼該怎麼辦呢?也有部分民眾回答喝紅酒、威士忌、伏特加或是水,但是這種畫風總是有點不協調。

沒有啤酒的夏天是無法想象的,就像是沒有小龍蝦一樣,整個夏天都是不完整的。

特別是隨著世界盃漸入佳境,英格蘭隊又刷新了近30年來最佳戰績,沒有啤酒的助興,會讓人們感覺缺少了歡慶的催化劑。

根據常理,各大啤酒廠商早就應該加班加點生產,備足安全庫存,怎麼會出現這種情況的呢?

這一切都是因為二氧化碳的短缺引起的。

人類每分每秒都在呼出的二氧化碳竟然會短缺?聽上去有點不可思議啊。

我們都很熟悉的二氧化碳是空氣中主要的一種成分。由於現代化工業社會過多燃燒煤炭、石油和天然氣,這些燃料燃燒後釋放出大量的二氧化碳氣體進入大氣,從而造成了溫室效應,並進一步造成了全球變暖。

為此一些發達國家都在控制二氧化碳排放,還會對企業在生產過程中引起的溫室氣體進行統計,將之命名為碳足跡。照這樣看來,空氣中的二氧化碳應該是太多了才對吧。

然而這次英國缺少的是食品級二氧化碳,而且是生活必需品的重要原料!

食品級二氧化碳是氨氣廠生產肥料的副產品,但是由於受到肥料生產週期的影響,每年冬季是肥料生產的高峰期,工廠滿負荷運營,到了隔年的夏季就必須對設備進行預防性維護保養,隨便給工人放個假。

因此歐洲與英國多家二氧化碳供應商目前都在休廠。按理說,這些工廠應該在放假前預備好足夠的庫存,供應給啤酒生產廠家。

但是今年的情況是有點特殊,歐洲有太多的工廠同時關閉。另一個原因是,英國天然氣價格上漲,本土化肥廠的產量就受到影響而減產。

此外,全球氨價的下降導致英國化肥生產商從國外購買氨而不是在英國生產,這樣一來產量就更少了。

當所有這些因素彙總起來,結果就是英國只有一家工廠在生產食品級二氧化碳。

英格蘭隊挺進四強,但因喝不了啤酒,球迷都高興不起來了

當供給產能削減,而需求不斷上升,供不應求的窘境就自然產生了。英國正在面臨數十年來最嚴重的二氧化碳供應不足。

在啤酒灌裝過程中,必須先在瓶中充滿二氧化碳,排空氧氣,才能保證啤酒的口感,而英國80%售出的啤酒都來自英國本地的啤酒廠。

英國啤酒和酒吧協會(British Beer and Pub Association)首席執行官布里吉德•西蒙茲(Brigid Simmonds)表示:“我們意識到,整個歐洲的二氧化碳供應都受到了影響,這已開始影響英國的啤酒生產商。然後,不幸正好趕上了世界盃和夏季銷售旺季”。

受此影響,英國的啤酒不得不採取限制供應的措施,一些酒吧和餐館已經開始對啤酒進行限量供應。

啤酒製造商如喜力,也開始對一些酒吧暫停啤酒桶的供應。根據BBC在6月26日的報道,英國最大的食品批發商布克集團(Booker Group)宣佈對酒水實施限額銷售,對顧客購買數量限制在10箱啤酒、5箱蘋果酒或軟飲料。

不光是啤酒和碳酸飲料的生產需要用到二氧化碳,生鮮食品也需要二氧化碳來保鮮。

二氧化碳和氨是目前常用的一種天然製冷劑,廣泛用於食品生產、運輸及超市冷凍冷藏。固態的二氧化碳就是我們熟知的乾冰,是生鮮食品的運輸過程中不可缺少的保溫製冷劑。

英格蘭隊挺進四強,但因喝不了啤酒,球迷都高興不起來了

更嚴重的是,屠宰場也由於沒有足夠二氧化碳迷昏牲畜,宰殺和肉類生產計劃陷入停頓。

英國的Quality Pork Limited公司每週生產6000頭豬。6月26日下午,該公司停止了生產,因為在屠宰前,用於麻醉豬的二氧化碳用完了。

QPL計劃本週將大約1000頭豬送往曼徹斯特附近的另一家工廠,但是其他屠宰場也同樣面臨著二氧化碳短缺的問題。

英格蘭隊挺進四強,但因喝不了啤酒,球迷都高興不起來了

小豬對二氧化碳短缺表示沒壓力

英國肉類加工協會表示,目前的二氧化碳庫存即將耗盡,目前尚不清楚什麼時候能滿足供應,可能需要一個月或者更久。

雪上加霜的是,夏天本來就是啤酒、碳酸飲料和燒烤消費旺季,而眼下世界盃正進行得如火如荼,無論是酒吧還是家庭,消費者們對啤酒和肉類的需求量比以往都大得多。

二氧化碳短缺危機不解決的話,會讓英國的啤酒和飲料行業錯失銷售高峰期,造成的經濟損失難以估量。

儘管啤酒和碳酸飲料生產廠商竭盡全力來保持供應,但從目前的形勢看來不容樂觀。

根據CNN在6月27日的報道,喜力啤酒的一位發言人表示:“我們向喝啤酒的人保證,我們所有的釀酒廠都在滿負荷運轉,每天24小時不停地工作,儘可能快地為客戶提供啤酒。”可口可樂公司在歐洲的灌裝廠表示,由於二氧化碳供應短缺,該公司不得不暫停部分生產線,並在短時間內停產。

這個鍋,誰來背?

英國政府在做什麼?似乎沒有也什麼做。

英國環境、食品和農村事務部表示,已“意識到有二氧化碳短缺的報告”,並正在與工業和天然氣供應商聯繫,“以瞭解情況的影響”。

然而,英國政府在迫使二氧化碳供應商提高產量方面幾乎沒有作為。一位政府發言人表示,目前的形勢“仍是行業在主導”。

食品和飲料行業的貿易組織都在批評二氧化碳供應商缺乏溝通,導致他們無法對未來做出應對計劃。

二氧化碳供應商應當為此負全部責任嗎?似乎也不完全是。

如前文所述,食品級二氧化碳只是生產氨氣的副產品,在夏季氨廠常常因必要的維護而關閉,目前的危機是由於歐洲各地同時關閉了太多工廠而造成的。

天然氣是氨生產的關鍵原料,其價格上漲也對歐洲的氨氣減產引發了連鎖反應。與此同時,全球氨價下跌,英國化肥行業發現,從國外進口氨比在英國生產更便宜。

這些異常情況早在短缺危機爆發前就發生了,而食品和飲料生產商並沒有及時做出對應的措施,或者還有種可能,那就是壓根兒不知道這些信息。

如果二氧化碳生產商能夠提早做出預警,也許情況會有一點改觀,這也就是客戶批評他們缺少溝通的原因了。

對於食品和飲料生產商來說,與其被動地接受風險,不如主動地管理風險。

企業應如何減少甚至避免因供應鏈中斷所帶來的損失?更進一步,是否能夠通過預測潛在的供應鏈中斷風險,採取有效措施管控風險,將損失遏制在發生之前?

“事後補救”策略已遠遠不夠,傳統的供應商績效評分及分級已無法滿足需求。企業亟需轉變思維,主動建立起一套供應商風險管控機制。

“事前預防”策略,更能將風險遏制在發生之前,避免不必要的經濟損失,為企業發展提供長久保障。

英格蘭隊挺進四強,但因喝不了啤酒,球迷都高興不起來了

預防是主動性的措施,是在風險發生之前,採取一些行動使得風險發生的概率和嚴重性降低。

比如食品和飲料生產商提前與二氧化碳生產商確認交付數量與日期,針對供應數量的缺口尋找其他採購渠道。

主動預防,勝於一切。如果英國的啤酒和飲料生產商,及早地對二氧化碳供應採取防範和預警措施,那麼這個夏天英國的球迷可能是最幸福的一群人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