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少鹏:“病态国际舆论”阻挡不了中国经济

董少鹏 董少鹏:“病态国际舆论”阻挡不了中国经济

目前一个十分流行的观点是,中国的增长速度大幅放缓了,根子是传统动力越来越无效,公有制为主导的所有制体制阻碍了经济市场化,所以,中国经济处于无解状态。在笔者看来,这不过是固守“经济旧思维”,对经济发展趋势的简单化、低水平的推导而已,潜台词是对中国、印度等后发展国家崛起的漠视。
“二战”以后直至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期,美国、日本和西欧板块成为全球经济的主要拉动者、引领者,广大发展中国家实际上成为陪衬人;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之后,东西关系、南北关系逐步缓和,发展中国家开始了“补课式”、“纠偏式”的发展阶段,其在国际经济体系当中的“跟随者”地位依旧。中国的改革开放的确改变了中国与发达经济体的关系,呈现出双方互动发展、共同发展的格局,但这只是一个表象;实际上,发达国家一直将中国当作世界工厂、低端服务者,并没有当作并肩前行的兄弟。
在全球化的过程中,发达国家凭借其对全球经济体系、金融体系的掌控,与发展中大国展开了新的博弈。中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多年来一直遭遇发达国家的挤压:少数大国一方面运用其主导的舆论机器,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不断实施干扰;一方面使用经济手段、真刀真枪地做空中国。从舆论方面看,他们反复炒作中国汇率管制、投资拉动不可持续、房地产即将崩盘、银行坏账累累、地方债陷入泥潭、国有企业应当解体等等。从经济操作上,他们既在传统的贸易、汇率等领域对中国不断施压,也加大了对中国股市的干扰力度,还创新手法干扰亚投行进程,运用TPP“围堵”中国。少数国家还将经济博弈延伸到战略安全领域,不远万里到南海“捍卫航行自由”,制造事端。这说明,少数西方国家对中国经济发展、国力增强很不适应,对中国的治国理政模式很焦虑,继续沉迷于冷战思维,热衷于遏制政策。


与此同时,中国等后发展国家在国际治理体系和话语权体系中的地位依然很低,与经济提升的节奏很不匹配,这就导致了“舆论错配”:1.明明是西方经济体发生危机导致全球性经济减速,舆论却更加关注发展中国家的动力衰退;2.明明是全球治理体系需要根本性改革,需要满足新兴经济体的诉求,舆论却指责发展中国家内部治理出了问题;3.明明是发展中国家给全球经济增长贡献了更大的份额,发达国家却在汇率等问题上刁难发展中国家,企图继续“薅羊毛”;4.明明是发展中国家有更大回旋余地,是应对国际经济困难的主力军,发达国家却为了维持旧的经济秩序,以惯用的唱空手段干扰发展中国家。国际话语权体系的不均衡,使得这种“舆论错配”成为病态。
中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被迫裹挟在发达国家主导的这种病态舆论当中。但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中国经济继续向好发展的趋势不会改变。并且,中国正在改变长达20多年的“风尘仆仆赶路者”的形象,把速度降下来一些,既可以整理一下装备,还可以欣赏一番风景,调整优化一下路线。

中国把2016年作为“攻坚克难年”,加大去库存、去产能、去杠杆的力度,同时补短板、降成本。这种“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气魄,足以说明中国改革有条件,也有底气。新旧矛盾将一个个逐步消化解决,不可能发生破坏性、颠覆性的“总爆发”。而且,逐步壮大的中国可以为全球提供广阔的市场空间,为国际合作提供更多、更好的公共产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