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歷史上十分摳門的名人都有誰?

遺落的舊時光


我是薩沙,我來回答。

歷史上有個名人很摳門,但卻和傳說的有一定不同,這就是周扒皮。

周扒皮原名周春富。根據後來的採訪表明,周春富確實吝嗇小氣,但這是對自己的家人、尤其是兒女。

對於家裡僱傭的長工,周春富並不小氣。

原因很簡單,當時東北勞動力缺乏,你對長工小氣、虐待,人家完全可以跳槽給別的地主幹活。

以下是摘錄《先鋒國家歷史》

他的勤儉甚至到了苛刻的程度。在黃店屯,年長些與周春富有過接觸的老人都知道,“周春富這人無論吃的還是穿的,都很寒磣,褲腰帶都不捨得買,是用破布條搓的。”周春富還有一個特點,就是摳門。一個流傳甚廣的細節是,“周家吃剩的粉條用筷子撈出來,放到蓋子上曬乾了日後吃。”

在周家做過多年長工的王義幀回憶說,周春富從“從不閒著”,夥計鍘草的時候他幫著續草,他續草鍘出的苞米秸長短勻齊,牲口愛吃。“有個特殊要求,無論是夥計還是兒女媳婦,幹活時不準穿紅掛綠,怕粘灰就不能撒手幹。”

“周家院子裡是不能有雞糞的,孩子回家了就拿起小鏟子往院坑裡拾掇。家裡不養牛養騾馬,腳力快也乾淨。我在他家要早起。他家人養成了習慣,冬天天沒亮點了火油燈,家裡人做飯的做飯,喂牲口的喂牲口。人家都起來了,你夥計還能賴在被窩裡嗎,起來沒有事摑著筐揀狗糞。”2006年,王義幀在接受周春富的玄外孫孟令騫訪談時回憶說。

在黃店屯,老周家的5個兒子也讓人羨慕,“家裡人手多,大兒子幹農活,二兒子管家,三兒子趕車,幾個兒子都有分工,個個勤快。腦子也靈,都能掙錢。”

周春富憑藉自己多年的努力,為周家積攢了一大份家業。1947年,也就是土改隊來到黃店屯的那一年,這份家業包括40天(約合240畝)土地,還有“四大坊”——油坊、磨房、染坊、粉坊以及一個雜貨鋪。

文革中,時任革委會主任的孔慶祥找到曾在周家當過長工的孔兆明,要他上臺講講周春富的問題,對貧下中農進行再教育。他是當年周家4個長工裡年齡最小的一個。

孔兆明上臺開始講周春富如何剝削長工,講著講著不自主地說起,老周家伙食不錯,“我們吃的是啥?吃的都是餅子,苞米粥,還有豆腐,比現在還要好。” 幹部們一聽,急了,趕快拉他下來。

60多年過後,當“階級鬥爭”不再流行,周春富的苛刻似乎被逐漸淡忘,而他為人“厚道”的一面也慢慢被追憶起來。

曾在周家打過短工的孔憲德說,“農忙的時候,就去幫忙,好吃好喝不說,你還得給我工錢,不給工錢誰給他幹?一天的工錢還能買十斤米呢。你不好好待我,我就不給你幹。”而孔憲德的哥哥孔憲丞在周家做過多年的長工,“一年掙8石糧食,養活全家。”

老長工王義幀則說:“都說老頭狠,那是對兒女狠,對夥計還行。沒說過我什麼,我單薄,但會幹。老頭說,會使鋤,能扛糧就行。”

黃店屯9 3歲的老人高殿榮,至今還住在土改時分給她的周家三間老屋裡,她回憶起周春富時,只說了一句,“不是惡人,不霸道。”在傳統的鄉村道德語言內,“好”和“惡”是最基本的兩個標準。

但在1947年的大環境下,這樣帶有傳統鄉村溫情的話語是不可能得到表達的。


薩沙


節儉一直以來都是中華民族的一項傳統美德,可一旦節儉過了頭,斤斤計較起來,就變成了“摳門”。而中國的歷史上就從來不缺乏這樣一群一毛不拔的“鐵公雞”們,今天我們就按吝嗇程度,由弱到強來盤點一下中國歷史上那些有名的“吝嗇鬼”。


1、韋莊

第一位便是唐末五代的詩人韋莊,他不僅寫的一手漂亮的詩詞,更是一位出了名的吝嗇鬼,只不過韋莊的“摳門”有時候是生活所迫。韋莊早年父母雙亡,自己又鬱郁不得志,家裡窮的叮噹響。後來雖然受到王建賞識得以飛黃騰達,但早年落魄的經歷還是養成其“摳門”的性格。
比如每次韋莊做飯,下多少米,燒多少柴,都會事先稱好。今天要是有肉吃,只要有人偷吃了一片肉,韋莊都能知道。韋莊的“摳門”不僅在吃上,甚至連自己兒子的葬禮都摳。韋莊一個兒子在八歲時夭折了,韋莊為了省錢將兒子入殮的衣服都剝了下來,只用兒子原來睡的舊草蓆隨便包裹下就埋了。而“摳門”的韋莊居然在埋完兒子後,還把草蓆帶了回來,洗洗再用。
只是韋莊的“摳門”多受早年環境影響,自己幼年的不幸加上仕途的坎坷,最終造就了他的“摳門”,並非本性使然,相比後面兩位就真是小巫見大巫。


2、王戎

竹林七賢之一的王戎,除了作為魏晉名士外,還有另一個個身份,就是西晉富豪。可就是這位名士加富豪,恰恰卻是鐵公雞”中的戰鬥機,摳門中的極品。他的“吝嗇”甚至比他的才氣還為世人所熟知,以至於《世說新語》中九篇“摳門”故事中就有四篇與王戎有關。
王戎的侄子結婚了,作為長輩王戎總該送些什麼禮物吧,結果王戎就送給侄子一件“單衣”當做禮物。“單衣”就“單衣”吧,說不定是禮輕情意重,結果“摳門”的王戎送完後後悔了,居然連夜把“單衣”給要了回來。王戎不僅對自己侄子摳門,對自己女兒也沒大方到哪去。王戎把女兒嫁給裴頠時,王戎借了數萬錢,可裴頠遲遲不還。女兒回來省親時,王戎臉上就不開心了,也不怎麼待見女兒,直到裴頠把錢還清才高興起來。
既然對自己的親人都這麼“摳”,王戎對外人自然是更“摳門”。王戎家中有棵李樹,結出的果子又大又好,王戎就高價出售,可又怕別人得到種子,於是把李子的果核一個個鑽破,這樣別人就種不出一樣的好李了。“摳門”都能摳到這種程度了,也難怪《晉書》說他“性好利”了。


3、道光皇帝

就算摳門如韋莊、王戎,還是比不過一個人,這個人坐擁四海卻真真正“一毛不拔”,他就是道光。道光是中國歷史上出了名的“節儉”皇帝,只是他的“節儉”程度太令人無語,甚至連“摳門”這個詞都已不足以形容道光的“節儉”。道光為挽救危機中的大清,主動將每年宮廷開支由四十萬兩銀子,改為二十萬兩。日常用品也一律從簡,筆墨紙硯全用普通品。為傳達自己的節儉理念,道光還特意發佈一道《御製聲色貨利諭》。核心精神就是要求大家向自己學習,一切都“節儉”、“節儉”再“節儉”!
國家有位“節儉”的皇帝不是件好事嗎,怎麼道光的節儉就成“摳門”呢。其實,問題還是出在道光自己,“節儉的過了頭”。比如一次皇后過生日,本是一個普天同慶的日子,可文武百官為響應皇帝的“節儉”號召,一件壽禮都沒帶,道光居然還很高興。宴席開場,吃什麼呢?一人一晚打滷麵,就算是給皇后慶生了!不僅如此,他還規定,宮內妃嬪及太監宮女,非節慶不得吃肉。妃嬪不能使用化妝品,不能穿光鮮的衣服,愣是把皇宮,弄成了“難民營”。對自己,道光也”嚴格要求“,只要衣服破了,就打了補丁繼續穿,絕不買新衣。
諷刺的是道光近乎摳門的節儉,卻無法改善大清的危機。大臣們為顯示“節儉”,紛紛有樣學樣的穿起破襖爛衫,甚至還坐破驢車來上朝。這也導致北京的破衣服比新衣服還貴,幫人打補丁都成了“高薪”行業。這場道光發起的節儉運動,最終淪為一場大臣默契配合的“摳門”鬧劇。


參考文獻:

劉義慶:《世說新語》,瀋陽:遼寧教育出版社,1997年。
夏承燾:《韋端己年譜》,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
趙爾巽:《清史稿》,北京:中華書局,1998年。

歷史研習社


摳門的名人太多,但是要說摳門到“要錢不要命”,要錢不要江山的,還得數明末崇禎皇帝和他手下一幫皇親國戚和重臣。

1644年3月,李自成攻佔北京,崇禎皇帝上吊自殺。緊接著劉宗敏等人在明朝皇親國戚和大臣家裡進行“拷餉”,其實就是搶劫加綁票,不給錢就往死裡打,甚至殺頭,短短几十天就弄到白銀7000萬兩之巨!

讓人疑惑和氣憤的是,明末內憂外患下,因為財政危機,崇禎曾發動皇親國戚和大臣們“助餉”,目標是湊100萬白銀,而這些人不是哭窮就是打死也不出錢(關鍵是沒打),比如崇禎皇帝的老丈人周皇后的爹,一個勁兒哭窮,說:老臣哪來的多金!最後只捐了萬八千兩。而後來被大順軍逼出來錢財近白銀60萬兩!

為什麼會這樣?主要是有這樣幾個原因:一是首先崇禎皇帝自己太摳門,一方面對待臣下刻薄,另外一方面明朝皇帝有內帑庫,他自己都捨不得拿出來當軍費,別人自然上行下效了。二是明末士人三觀崩塌,許多人都已經準備好了改換門庭投降大順軍,怎麼可能出錢呢。三是明末貪汙腐敗嚴重,你如果出多了恰恰說明你貪得多!當然得哭窮說自己清廉!


文綜史組


一、齊白石

齊白石早年生活貧困,可後來成了大畫家,名傳京城,卻養成了節儉的習慣,他的節儉細緻,在外人看來有些過分了。好多名人上門拜訪他,齊白石就用兩碟東西招待客人,一碟是花生,一碟是月餅,據說這兩碟東西用了好幾年,就是擺擺樣子,誰要是真吃了,齊白石非常不高興,因而這兩碟東西都發黴生蟲子了。他的字畫明碼標價,必須先付錢再畫。家裡的一切開銷管理都是齊白石說了算。連家裡的油、米、面都要鎖起來,每次家裡要煮米下鍋,齊白石都要親自用斗量好,多一勺都不給,並且把鑰匙整天掛在身上。


二、道光皇帝

為了挽救危機中的大清,道光皇帝下令一切從簡,將皇宮開銷直接減一半,自己帶頭節儉。筆墨紙硯都要一省再省。皇后過生日,皇宮上下一人一碗打滷麵就算慶生了。規定嬪妃宮女不得化妝,不得穿鮮豔衣服,平時不準吃肉。自己帶頭穿舊衣服,就算破了,打補丁也要穿。

三、王戎。

魏晉名士,竹林七賢之一的王戎。他雖然是富豪,可摳門實在是過分。他的侄子結婚,王戎只送了一件單衣,後來又捨不得,硬是要回來了。王戎家有棵李子樹,又大又好,他就高價出售,可又怕別人得到種子,就把李子核鑽空再出賣。

四、韋莊。

唐末五代的韋莊,是個大詩人。他非常節儉,每次家裡做飯,下多少米,燒多少柴,都要事先稱好。他的一個兒子八歲時夭折了,他將入殮的衣服都剝了下來,只給原來兒子睡覺的舊草蓆,可最後連草蓆也捨不得,又帶來回來,洗洗繼續用。

五、曹洪。

曹洪是曹操的堂弟。為人非常吝嗇。曹丕當太子時,問他借一百匹絹,他捨不得,百般託詞不給借,為此差點丟了性命。

六、湯斌。

清代康熙年間江寧巡撫,一生以清苦為名節。一日翻看家裡賬本,發現記了一顆雞蛋,就問是誰吃了,底下人說是公子。他就把兒子叫來罰跪,說:“我到蘇州來還沒吃過雞蛋,你以為蘇州的雞蛋和河南一個價?要吃滾回河南吃去。”

八、蕭紀。

南北朝時期武陵王蕭紀,每一分錢都算計,他把金子熔成金餅,高高掛在上空,激勵士兵,可完了一分錢也不給,只是做樣子。最後軍心渙散,他也死於亂軍之中。

九、周札。

東晉右將軍周札,捨不得用庫房裡的精良兵器,而是把劣質的武器發給將士,結果兵敗被殺。

十、元宗逵。

唐朝果州司馬元宗逵,家裡婢女死了,捨不得給買棺材,就讓管家到處以管家口吻打問便宜棺材。

十一、鄭仁凱。

唐朝密州刺史惜錢如命,家裡一個小廝央告他買一雙鞋,他就故意支使門衛上樹掏鳥窩,然後讓小廝穿上門衛的鞋跑掉,門衛下來找不到鞋,只好光著腳走了。

十二、張允。

五代後漢吏部侍郎張允以吝嗇聞名,家裡一分錢都不給老婆,鑰匙整天掛在身上,打仗時逃到破廟,鑰匙被兵丁偷走,張允回家一見家裡東西被偷,竟然氣絕身亡。

十三、李越。

宋《事林廣記》記載李越是歸明人,為蔡州上蔡縣令,家裡祭祀祖先,就讓僕人到肉行借一斤肉回來,用完趕緊讓退回去。


雲端賞籟438


要說歷史上摳門的名人,其實還真不少,其中在近代最著名的就有我們所熟知的國畫大師齊白石。他的摳門的故事有很多,我可以分享幾個。


第一個是畫畫按尺算,按畫的類型算,明碼標價,家裡貼滿了潤格價目表,多一尺多一尺就得多加錢,多一條魚,一隻蝦也得加錢,而且要先給錢再畫畫,誰都不能通融。甚至他還經常去榮寶齋看畫的新行情,一旦市面上畫漲價了,他就立刻把家裡的價目表更新。


第二個是他生活上,每天吃多少米,都得他親自量,而且往往很少,搞得保姆總是吃不飽,動不動就辭職。他家裡的米升筒也是自己藏著,不得別人動。保姆買了螃蟹、魚蝦,也得實現數好了告訴他,省得齊老先生說自己偷吃了。買菜的時候也是錙銖必較,一分一釐都不讓。除了這個,他喜歡藏東西,什麼好東西都藏,都不願意別人看見,擔心別人惦記,鑰匙從來都是掛在自己身上,吃飯睡覺上廁所都帶著。

第三個是他家中招待人的點心,別人從來不敢吃,因為上面都長毛甚至長蟲了,平時鎖的穩穩的,鑰匙掛自己身上,客人來了,拿來拿去,也只是意思意思,真要吃了,齊老先生肯定不高興。


第四個是他畫畫賺了很多錢,但是總不放心,所以換成了64根金條,整天的放在身上,走哪帶哪。家裡許多好酒好物品,自己不捨得吃,又不願意別人吃,所以乾脆低價賣給小商小販換錢去,真真一個守財奴的形象。


不過齊白石之所以如此的摳門,也跟他大半輩子都是苦過來有關,不省吃儉用,不精打細算,生逢亂世,根本無法生存下來。這些摳門的故事,隨著畫家遠去,成了文人口中的閒談,也是趣事雅事,算是別有一番風趣。


盛唐豪歌李藝泓


摳門這個詞的來源,還有一個典故呢。古時候有一個財主,愛財如命.去寺裡燒香看見廟門上的刷的金粉,他都要摳去帶走. 所以就有了摳門這個詞語 。

節約是美德,摳門並不是過分節約,而是吝嗇,小氣。

中國歷史上非常著名的一個吝嗇鬼是嚴監生。嚴監生臨終之際,伸著兩根指頭就是不肯斷氣,大侄子、二侄子以及奶媽等人都上前猜度解勸,但都沒有說中,最後還是趙氏走上前道:“爺,別人說的都不相干,只有我曉得你的意思!你是為那燈盞裡點的是兩莖燈草,不放心,恐費了油。我如今挑掉一莖就是了。”直到趙氏挑掉一根燈草,他方才點點頭,嚥了氣。

死到臨頭了還小氣一點燈油錢,反正小編是服氣了。

外國當然也有。阿巴貢就是其中典型

他也是靠一個放高利貸發財的商人,為了無限制地貪求金錢,他變得極度貪婪和吝嗇。劇本中有他許多嗜錢如命近乎荒誕的情節,如在女兒、兒子都有意中人的情況下,為了省下嫁妝和婚禮,要女兒嫁給有錢的爵爺老頭,要兒子娶有錢的寡婦,自己想不花錢娶一個年輕姑娘,這個姑娘正是兒子的情人。他放債心狠手辣,不僅要收極高的利息,還要搭部分破銅爛鐵的實物充當現款等等。


活脫脫的守財奴,一分錢不讓一百塊花就可惜了。為了錢連親人都不放過,六親不
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