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T」設計如何「點亮」鄉村

設計“點亮”鄉村

「AT」设计如何“点亮”乡村

主題策劃:吳春花

近年,當城市發展由高速擴張轉為提質更新,鄉村呈現出了一派“欣欣向榮”的景象,從美麗鄉村到特色小鎮,從度假酒店熱到爆改民宿風,從“漂亮的房子”到“夢想改造家之鄉村改造”,曾經默默無聞的鄉村正逐步走入大眾的視野。但同時也能看到鄉村發展出現了兩極分化,一方面明星村鎮旅遊火爆,但不知名的村落卻無人問津;另一方面隨著外來資本進入,民宿經營者獲利頗豐,但整體鄉村得到的實惠卻很有限……是做建築,還是復興鄉村?成為擺在每一位關注鄉村建設的人面前的問題。

2018年2月4日,中央一號文件《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意見》公佈,指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要堅持黨管農村工作,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堅持農民主體地位,堅持鄉村全面振興,堅持城鄉融合發展,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堅持因地制宜、循序漸進。鄉村振興戰略的提出,意味著關係著農業、農村、農民的鄉村發展與建設將進入一個全新的階段。

作為專業媒體,《建築技藝》雜誌一直關注鄉村建設,曾在《平凡的建築》(2014年1期)、《從設計到建造:低技之於鄉土》(2015年12期)與《鄉村營造》(2017年8期)專題中,深度報道鄉村建設、社區營造中的空間改造、低技建造、人文關懷等。此次我們再次聚焦鄉村,所關注的既有物質層面的“形”,又有精神層面的“態”;既有歷史傳承,又有技藝傳習;既有空間特色的營造,又有產品打造與運營策劃;既有農村之美,又有農民之態(精神與生活狀態)。

誠然,實現鄉村全面振興,不是規劃者、建築師等能夠以一己之力完成的。但是,設計者可以集合產業鏈上下游更多地深入鄉村,不只是關注房子美不美,更重要的是關注這個村子和村民好不好,只有這樣才是可持續的鄉村建設。

民居營造技藝認知與傳承方式淺議

撰文 呂品晶

中央美術學院建築學院

在今天,民居營造技藝依然有值得傳承和發揚的當代價值,並將在美麗鄉村建設和傳統村落保護中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首先,民居營造技藝具有感性成分。其次,民居營造技藝具有動態性。第三,民居營造技藝具有自由性。第四,民居營造技藝是個開放性的世界。第五,民居營造技藝具有很好的統一性。

傳統營造技藝的傳承必須要培育最廣大的社會主體與認同傳統技藝價值的社會意識,同時應該融入新的內容,包括新的技術和新的材料等。關於民居營造技藝傳習制度與當代高等教育的關係,我們不應該徹底排斥傳統的師徒傳授的教學方式,因為其中還有很多非常值得學習借鑑之處。如果在當代高等教育體系中給予非物質文化遺產傳習方式以相應地位,民居營造技藝的傳承將會獲得更廣闊的空間支持和程序保障。

在當今城鄉建設中,我們可以通過吸收民居營造技藝的一些因素,無論是在建造技術、建造方式上,還是在建造形式和觀念上,都能使當代建造活動更加人性化、多元化。對於民居營造技藝的思考並找尋切實可行的當代傳承方式,可以促進其在快速發展的城鄉營建活動中發揮更加豐富的人文價值,創造適宜人類居住的城鄉生態與文化環境。

「AT」设计如何“点亮”乡村
「AT」设计如何“点亮”乡村

文心匠意

—— 民居營造技藝走進現代生活學術研討會

2017年12月2~3日,由中央美術學院、浙江省文化廳、浙江省東陽市人民政府、中國美術家協會建築藝術委員會等單位主辦的“文心匠意——民居營造技藝走進現代生活學術研討會”在浙江省東陽市中央美術學院駐東陽傳統工藝工作站舉行。本次會議是在文化與旅遊部非遺司指導下進行的,旨在展示各地民居營造非遺傳承人的傳統營造技藝,推動傳承人與建築師的接觸與對話,帶動建築設計界對傳統建築意匠與營造技藝的關注,促進傳統工藝的傳承、發展與創新運用,共同深化在中國傳統民居營造領域的研究與探索。

作為會議舉辦場所的“中央美術學院駐東陽傳統工藝工作站”,剛剛於2017年9月23日掛牌成立,是文化與旅遊部部署的覆蓋全國十五個傳統工藝工作站中的第七個。這一涉及全國的“傳統工藝工作站”建站計劃,是文化與旅遊部落實傳統工藝振興計劃的重要舉措,其中唯一涉及“中國傳統民居營造技藝”的工作站,則設立在了素有“百工之鄉”美譽的浙江省東陽市。作為東陽傳統工藝工作站的第一次大型學術活動,文化與旅遊部、浙江省文化廳、東陽市政府及中央美術學院均給予了高度重視,文化與旅遊部黨組成員、副部長項兆倫特意抽出時間出席研討會,現場聆聽專家演講,並做了重要發言。

「AT」设计如何“点亮”乡村
「AT」设计如何“点亮”乡村

“鄉村新公共產品”

—— 鄉村振興戰略下的李巷村規劃建設實踐

撰文 劉晶晶 陳緒冬 盧震

南京城理人城市規劃設計有限公司

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是黨十九大的重大戰略部署,是新時代“三農”工作的總抓手。以鄉村振興戰略的視角重新審視近幾年的鄉村建設,很多村莊的打造雖然有一定成效,但在公共產品建設方面仍然有所欠缺。部分村莊以旅遊村的方式進行了消費產品的打造,而忽視了村民生產生活服務的公共產品建設;有些村莊與休閒旅遊相協調配建了一些公共產品,但是這些公共產品缺少開放性,成為了“封閉的公共產品”;有些村莊採用大範圍的“面上”環境整治,雖然村莊的生活品質有所提升,但也帶來了高昂的後期維護成本,難以具備可持續性。

李巷村位於南京市溧水區白馬鎮石頭寨社區,距離南京主城區60km,距離溧水城區20km,全自然村共有125戶。這裡曾經是新四軍在蘇南抗日鬥爭的根據地,如今卻是南京的經濟薄弱村。2015年,李巷村人均可支配收入僅為18 750元,村級集體收入120萬元,是南京市典型的貧困村。為此,2016年南京市在新一輪脫貧致富奔小康的行動計劃中,確定由市委書記定點幫扶李巷村,以促進低收入農戶增收、扶持經濟薄弱村和集中連片欠發達地區發展為重點,幫助李巷村全面實現更高水平的小康目標。為深入挖掘李巷村優勢資源,弘揚紅色文化,幫助村民脫貧致富奔小康,實現生態、生產、生活的全面提升,南京市規劃局委託南京城理人城市規劃設計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城理人)開展了李巷村發展系列規劃設計的編制和組織工作。

作為石頭寨社區的中心村,李巷毫無疑問承擔著社區農業服務和生活服務的功能,作為溧水區休閒旅遊發展環線上的節點,李巷村作為紅色文化旅遊村的定位也毋庸置疑。但是作為一個政府投入的項目,在鄉村振興戰略的指引下,需要充分考慮政府的工作範疇與市場的工作範疇、政府投入的規模和市場投入的規模,以及政府的投入能否帶動村莊自身的持續發展和周邊地區的整體發展。為此,項目組提出了在李巷打造“鄉村新公共產品”的理念。

「AT」设计如何“点亮”乡村「AT」设计如何“点亮”乡村
「AT」设计如何“点亮”乡村

鄉建的“面子”和“裡子”

—— 來自李巷的改造報告

撰文 李竹

東南大學建築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

在中國,經濟發展離不開市場和政策兩方面因素,鄉村也是如此。但凡是比較成功的鄉建案例,其背後都有市場和政策的利好推動,而那些不在“軌道”上的村落會慢慢地消失。現代媒介的傳播和演繹過程往往更偏重“詩和情懷”,而回避掉了那些看似“苟且”的事物發展規律。李巷村恰好就佔據了市場和政策的兩大利好,坦率地講這跟建築關係不大,在設計團隊介入之前格局就已經成型,我們只是梳理和充分利用了這些優勢條件。

李巷特有的資源——紅色旅遊。這裡曾是蘇南重要的新四軍根據地,有著“蘇南小延安”之稱。村中至今仍保留著多處革命領袖的舊居,很多當年親歷抗戰鬥爭的少年如今已是遲暮之年的老人,“搶救革命遺蹟”的任務迫在眉睫。“產業旅遊+紅色旅遊+生態休閒遊”的多重疊加效應,使得李巷村的遊客集散與配套服務的供求關係日益凸顯。正是這樣的背景下,在2017年6月江蘇省啟動的“特色田園鄉村”第一批建設試點中,溧水李巷村榜上有名。

2016年,由南京城理人規劃設計有限公司、東南大學建築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ATA工作室、南京嘉頓水木生態景觀有限公司組成的聯合設計團隊,獲得了李巷改造的設計權。設計團隊將策劃、規劃、建築、景觀整合到一個設計平臺上運作,大家運用各自的專業進行學科交叉、通力協作,為李巷“量體裁衣”。

「AT」设计如何“点亮”乡村
「AT」设计如何“点亮”乡村「AT」设计如何“点亮”乡村

隱居鄉里,打造新型鄉村產業社區的新式鄉建

撰文 AT訪隱居鄉里創始合夥人金雷

隱居鄉里以獨有的標準化、互聯網輕資產運營、與村莊共享收益模式,從山楂小院、姥姥家到黃櫨花開、麻麻花山坡、先生的院子,從做標準化、升級版的農家樂,到打造“新型鄉村產業社區”,搭建起城市人與鄉村人融合的“新型社區”,設計、管理、

培訓、財務、策劃團隊已經越來越成熟,像鄉村藝術嘉年華、姥姥家看大戲、隱居鄉里植樹季、黃櫨花節、鄉村音樂節等類似的活動非常多,同時正在構建網站、APP。2017年11月在北京延慶區政府、延慶旅遊委、劉斌堡鄉政府等的支持下,以隱居鄉里為平臺成立了北方民宿學院。除了每個月定期推出的由全國範圍內鄉建領域大咖們主講的鄉建沙龍以外,還有為各地政府量身定製的專門培訓輸出鄉村經理人的“火種計劃”,以及一系列針對鄉村設計師、農民管家和運營管理方面的實戰課程。這些課程一方面為隱居鄉里日後的擴張發展儲備了力量,同時也為整個鄉建市場輸出了大量的人才。

「AT」设计如何“点亮”乡村「AT」设计如何“点亮”乡村
「AT」设计如何“点亮”乡村

激活古村,以建築為觸媒

—— 福建建寧縣上坪古村復興計劃記事

撰文 何崴

中央美術學院建築學院

上坪村,地處福建省三明市建寧縣溪源鄉,既是中國傳統村落,又是福建省歷史文化名村。上坪村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大部分村民為楊姓,族譜記載是漢代太尉楊震的後人。村莊空間格局完整,兩條溪流繞村,並在村口匯聚,形成完整的風水格局;現存建築多為明清時期民居,村中有多處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如大夫第、楊家祠堂、社祖廟、趙公廟等;此地民風淳樸,耕讀傳統濃厚,據傳朱熹也曾在上坪講學,並留下墨寶。因此,上坪村有“書香水村,明水繞古村”之稱。

與大部分古村落情況類似,隨著現代交通的變更與農業的衰敗,上坪村留守情況嚴重,常駐村民多為老人。村莊缺乏活力和公共生活,觀念也非常閉塞和保守。2015年,溪源鄉委託北京清華同衡規劃設計研究院為上坪村編制了《保護和發展規劃》,對村莊的歷史元素和未來發展提出了詳盡、系統的說明。2016年,溪源鄉又啟動了上坪村重要節點落地項目的設計和建設工作。筆者團隊正是在此背景下,開始了《上坪古村復興計劃》工作。

本案力求在保護的前提下,尋求古村落髮展的契機,以保護為基礎,發展為目的。根據保護和發展規劃,設計團隊在對整村進行詳細研究後,選取了水口區域、楊家學堂區域和大夫第區域作為突破點,對區域內的部分建築進行整理、改造,並賦予它們新的使用功能——公共活動和旅遊服務配套設施。因為上坪村的群眾基礎弱,村民對改造工作並不十分支持,所以沒有使用民居或宅基地,而是選擇村中小型的閒置農業設施用房,如豬圈、牛棚、雜物間、閒置糧倉等,將它們作為一種“觸媒”,以點帶面,帶動全村的活力和復興。

「AT」设计如何“点亮”乡村
「AT」设计如何“点亮”乡村「AT」设计如何“点亮”乡村

大倉營造

—— 湘贛邊地區鄉土建構研究及大倉村公共空間營造

撰文 姚遠 徐涵 張彤

東南大學建築學院

大倉位於舊制寧岡縣,是當年工農革命軍在井岡山革命根據地踏出的第一個腳印。1927年在這個偏僻山村發生的事件對20世紀中國的歷史進程產生了不可忽略的影響,正是在大倉村,毛澤東與當地武裝會面,袁文才和王佐打開山門,迎納起義部隊進入井岡山,史稱“大倉會見”。

2017年4月東南大學建築學院受井岡山市政府委託,開始著手荷花鄉大倉村鄉村復興的策劃與設計。脫貧後的井岡山各鄉鎮正在進行鄉村風貌的整治2,設計團隊得到的委託是風貌整治的設計,在被大倉村獨有的歷史脈搏所觸動的同時,我們開始了一系列關於鄉村復興的思考:

(1)大倉村乃至井岡山各鄉鎮應呈現怎樣的風貌?是清一色粉飾成“白牆紅邊”的神山風格3,還是任由村民盲目模仿古怪的西洋樣式,亦或是喚醒當地鄉土傳統的建構智慧?

(2)鄉村振興如何不止於樣式風貌的裝扮?面對生產方式單一、年輕人口流失的現狀,如何激活鄉村產業,促進社會經濟的良性增長?

(3)如何回應“大倉會見”這一歷史事件,挖掘大倉村的特殊資源,使其成為促進村莊振興的獨特機遇?

在對這些問題的不斷追問中,我們找到了大倉營造實踐過程中的兩條平行路徑:一是對湘贛邊地區的鄉土建構體系展開研究,梳理與當地自然資源、氣候環境、複雜地形、生產與生活方式及文化特徵相適應的空間形制和穩定的建造特徵,為大倉乃至井岡山市域的鄉村建設提供參考和依據;二是在村莊的空間環境中挖掘場所歷史信息,對“大倉會見”歷史事件進行再編譯,以一條時空路徑串接起村莊中的幾個重要節點。以“點狀激活”的方式來複興村民公共生活,吸引特色參觀學習,帶動鄉村經濟社會的良性發展。

「AT」设计如何“点亮”乡村
「AT」设计如何“点亮”乡村「AT」设计如何“点亮”乡村

中國鄉村改造實踐

—— 從網紅建築到微創更新,以木蘭圍場草原之家為例

撰文 張海翱

上海華都建築規劃設計有限公司

鄉村問題在最近幾年被大眾重新認識,其中有民宿熱的功勞,同時也是中國經濟發展到一定階段的必然結果。各種不同種類的鄉村復興計劃被提上日程,各種媒體也爭相報道網紅的鄉村改造項目,但應客觀地認識到,由於各地各村的經濟生態文化情況差距巨大,鄉村問題遠非設計單方面可以解決。

目前常規的鄉村改造策略是通過整體的村落設計使破敗的現狀煥然一新,但是如果沒有整個生態閉環的支持,改造成果最後依然不能避免破敗的結局。在整個生態圈中,最終的使用者可以賦予建築二次生命,甚至是對建築進行自動更新與改造。

筆者將網紅建築模式總結為——針灸式微創更新,即通過一個細微的創口進行扎針,以點帶面,提升區域的整體經脈系統。不同於現代醫學的對症下藥,傳統中醫通過針灸的方法對人體整體進行調整改善。微創更新也是如此,這個更新的關鍵在於扎針的穴位,也就是網紅建築。相比大拆大建的規劃改造,網紅微創更新成本代價低。木蘭圍場草原之家的總造價在100萬元左右,在建設的同時保護草原,對周邊生態環境的影響極小,最大程度地保留場所的原始屬性。設計之初,筆者就希望其堅固地錨固於場地之上,與周邊的牧民、孩子和動物共存,以謙虛的姿態融入場所。最終不論經濟成本還是生態成本,都是非常低廉的。網紅建築也為後續的區域總體開發提供了可能性,正如前文所述,鄉村用地的屬性與審批覆雜性導致項目推進往往停留於紙面,但通過網紅建築一個小點的突破,為各級政府及開發商提供了樣板,證明了原有停留於紙面的設計暢想是切實可行的,大大提升了政府領導對整體大區域規劃改造的信心。

「AT」设计如何“点亮”乡村「AT」设计如何“点亮”乡村
「AT」设计如何“点亮”乡村

獨一無二的鄉村

撰文 魏娜

WEI 建築設計

在過去的幾年裡,我們開始接觸到鄉村建設。在走訪各地村子的過程中,我們見到了很多村子依然保留著昔日的淳樸與靜謐,擁有自身獨特的人文和自然環境,散發著真實而感人的氣質。我們也同樣看到有些村子因為標準化的改造失去了自我的特徵,讓人感到迷失和遺憾。作為建築師,在參與鄉建的同時,我們希望能盡己所能,讓每個村子都保持它獨一無二的美。

在夯來村,可以通過保護和發揚夯來村獨特的自然和文化資源,逐步引入其他資源,建設深度旅遊的設施和運營體系,從而帶動更多扶貧工作。於是,我們做了一系列整體改造的長期計劃,併為短期引入資源設計了種子項目。但在項目推進過程中,還是遇到了一系列問題,建築師的話語權在很多實際的鄉村建設中是非常有限的。

2017年,我接到《漂亮的房子》節目組的邀請。在鄉村建設中,完美不等於精準。最完美的事情是大自然萬物相互融合,相互依存,生機勃勃的狀態。在這樣一個經歷了世世代代的沉澱、建造環境與自然環境和諧一體的地方,我們的改造建設不應該是一個凸顯自己的外來物。我希望改造後的“小溪家”是一個有生命的房子,依然可以和諧地融合在這個已有的環境裡,並能呼應自然與人的親密關係。它就像一棵樹一樣,植根於這片土地,在生長的每一刻都是屬於這個環境的獨一無二的一部分。

「AT」设计如何“点亮”乡村
「AT」设计如何“点亮”乡村「AT」设计如何“点亮”乡村

基於“修復傳習”的中國鄉村振興實踐探索

—— 以屯堡工作營為例

撰文 肖建莉 同濟大學建築與城市規劃學院

越 劍 上承建築工作室

在新時代,“美麗鄉村”、“留住鄉愁”成為鄉村發展的新方向,鄉村的價值需要被重新定義。貴州安順的“屯堡工作營”歷時4年,一直在探尋一條實現新時代鄉村振興的可操作、可持續的路徑。

雲山屯是貴州安順屯堡村落中的自然寨,位於安順市西秀區七眼橋鎮,多少個世紀裡,屯堡的老人自稱“老漢人”,說著朱元璋的話、穿著馬皇后的衣服、住著老房子,屋頂是大寫的“人”字形,堂屋裡掛著的“天地國親師”牌位護佑著子孫後代,體現出屯堡人離鄉不離國的家國文化。雲山屯是以軍事防禦為特色的關隘石頭村寨,在空間上以寺廟山體為中心,村寨團山結構分佈在山谷中,形成獨特的“山道屯”文化景觀體系。

屯堡工作營於2014年8月17日正式成立,是在安順市雲峰屯堡已開展了4年的活動,世界遺產保護志願者國際合作營項目共有70個,貴州屯堡工作營是第71個,也是中國第四個遺產保護志願者工作營(第一個是山西平遙工作營)。在這4年中,屯堡工作營以“修復傳習”為指導精神,招募了80多位志願者參與修復四棟老民居,分別是金家院子、金家鋪子、梁家院子、楊家老屋,其中金家院子和金家鋪子由上承建築工作室承擔修復設計,主要工作內容包括規劃分析、測繪認知、診斷病害、修復設計、木匠溝通、深入設計。

自1996年開始關注屯堡,屯堡從不為人所知到雲山屯、本寨、鮑屯成為中國歷史文化名村,直到現在被國際媒體宣傳。屯堡從衰落到被修復活化的過程中,我們的理念也從最初的“守望故鄉”,即把鄉村保護好,發展到現在的“修復傳習”,即讓鄉村發展好,實現鄉村振興和可持續發展。

「AT」设计如何“点亮”乡村
「AT」设计如何“点亮”乡村「AT」设计如何“点亮”乡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