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T」你做过的每件事,在设计里都不会浪费

「AT」你做过的每件事,在设计里都不会浪费

来源:非标准建筑工作室(ID:non-standardstudio),原创: 路曦遥

「AT」你做过的每件事,在设计里都不会浪费

现在的工具越来越发达,操作也越来越简易。很多学院派坚持的设计过程也渐渐被发达的工具给简化了。什么功能泡图、手工草模早就被抛到脑后甚至连手绘草图也是能省就省。多少建筑师已经习惯了上网找找图片然后就上手su的设计方法——只要别太在意偶像包袱,一天搞定个三两个方案不成问题。

「AT」你做过的每件事,在设计里都不会浪费

学校里老师教的那套真的过时了吗?

这个问题大概不能用过时不过时来回答。

我只能告诉你,

你做过的每件事,在设计里都不会浪费。

就比如设计最初的手工草模,就已经被很多年轻建筑师定义为不会电脑的老古董们才会用的原始方法——有这个闲功夫,多少个su体块拉不出来?

然而事实上,用什么材料来推敲草模基本已经决定了方案最终的设计策略——玩功能还是玩空间,设计说明上的长篇大论说了不算,想当初随手捣鼓的泡沫或是纸片已经暴露了潜意识的设计倾向。

对啦,

泡沫和折纸就是现在江湖上公认的两大草模门派。

喜欢用泡沫的其实就意味着希望通过功能来控制设计。泡沫(也包括木块、橡皮泥等等都一样)能提供的是最为直观的体量感和功能关系。代表人物像mvrdv、big、oma等等都深谙此道。

「AT」你做过的每件事,在设计里都不会浪费
「AT」你做过的每件事,在设计里都不会浪费

而选择折纸则更着意探讨通过边界或流线控制“空“的部分。纸的优越性在无论怎么折展开后依然是一张纸,符合完形原理也就意味着符合潜在的审美标准。

今天就给大家着重讲讲这“折纸大法“,至于”泡沫大法“先挖个坑,留着以后再讲。

今天我们要拆解的是下面这个案例

OGDEN CENTER FORFUNDAMENTAL PHYSICS AT DURHAM UNIVERSITY

「AT」你做过的每件事,在设计里都不会浪费「AT」你做过的每件事,在设计里都不会浪费

这座面积仅有2478平方米的小建筑,是位于英国杜伦大学的奥格登中心,由Studio Libeskind(纽约)所设计。这里容纳了作为世界顶尖宇宙学研究群体的计算宇宙学研究院(ICC)、星系天文学(CEA)和先进仪器中心(CFAI)。

听起来就很牛叉的样子,似乎人类打败灭霸的希望就寄托于此了。然而当我们试图抡起大锤来解读这座小建筑的时候,却仿佛锤子轮到了空处——当我们看到人视点的几张图片时,很自然的觉得它是以体块的堆叠,穿插的手法而获得的建筑体量。而当我们把资料搜集全,开始全面拆解的时候却发现它的建筑体量是来源于一个已经被拆房部队否定的手法——

折纸大法

来看动图

「AT」你做过的每件事,在设计里都不会浪费

没错,就是折纸。

在以前的文章当中,我们说折纸搞不出什么酷酷的建筑。

但是今天却发现,当时的我们还是太年轻了。那个建筑确实用折纸折不出来,但不代表就没有高手能用折纸折出炫酷建筑来啊。

而这个高手就是曾经出场过的

丹尼尔.李老师

「AT」你做过的每件事,在设计里都不会浪费

我们说过,李老师是一个造词高手。而在其创造的众多建筑语言当中,折纸就是其较为常用的词汇。

例如

18.36.54House,USA

「AT」你做过的每件事,在设计里都不会浪费

V&AMUSEUM EXTENSION COMPETITION,

UK

「AT」你做过的每件事,在设计里都不会浪费

EXTENSIONTO THE DENVER ART MUSEUM,

USA

「AT」你做过的每件事,在设计里都不会浪费

那么,问题就很明显了

为啥李老师就能折出来酷酷的建筑呢?

恐怕是因为我们陷入了两个误区:

第一,我们随手拿过来的纸片本身是经过人为加工的,即大多数都为矩形。而当我们试图用规则形状的纸片进行创作时,基本上就很难摆脱纸张原有形状的束缚。例如上次那个案例,当我们需要折出一个连续折叠空间时,往往会下意识的撕一条等宽的长纸条。好了,在一个已经具有很强局限性的纸条上,我们还能发挥出多少创造力呢?即使强行叫特效变成建筑,也终是不能令人信服。

「AT」你做过的每件事,在设计里都不会浪费

第二,也是一个惯性思维。在折纸的过程中,我们总是不自觉的给每个折叠之后所获得的平面赋予功能属性:或地面,或墙体,或屋面等等——从而就会又不自觉的去保证地面是平的,墙体不能过于倾斜等等规则——这么麻烦还不如去用su呢,是不是。

「AT」你做过的每件事,在设计里都不会浪费

再来看李老师的折纸大法。

首先,我们将其作品的立面展开就会发现,展开面并不是一个规则的纸片。但李老师不可能事先在一张纸上画出这些不规则的形状,再剪下来折叠,进而形成最终的建筑形态。因为在纸上画图形的时候根本没法预期未来折叠后所产生的形态。因此,这个通过折纸的手段来获得建筑形态的过程不应该在设计之初。

举个例子,在下图所展现的丹佛美术馆的概念演示中,官网上发布的看图顺序是(1)(2)(3)(4)。而实际的看图顺序,应该是(4)(3)(2)(1)才对。

也就是说,

折叠其实是个假动作,而真正的动作则是展开。

「AT」你做过的每件事,在设计里都不会浪费

其次,李老师在“折叠”的时候,应该不会赋予纸张任何的功能属性,而只把它看做是建筑内外的边界,这样,在创作的过程中,就可以轻装上阵,完全为创造出一个富有动感和冲击力的造型而努力。

因此我们折了10公斤的纸也折不出一个酷酷建筑的主要原因就是

第一, 我们将折纸用错了时机

第二, 我们将折纸用错了目的

整明白了这两点,我们开始正式拆房。

Step1好好排功能

奥格登中心要容纳80多件独立的研究室,以供研究者有良好的研究环境。同时为了满足研究者之间非正式研讨的需求,因此在处理完建筑与场地的关系之后,李老师用一个简单的“回字型”平面组织起了功能。研究室在四周,中间的中庭空间则被用来交流。

「AT」你做过的每件事,在设计里都不会浪费

当然,这个方式连建筑学小白也可以做到。而我们与大师之间的差距在采取怎样的方法能够让这个形体更加的丰富,同时还能够带来意想不到的惊喜。

Step2折纸大法正是登场

有了满足功能的基本体量之后,才正式开始使用折纸大法。

「AT」你做过的每件事,在设计里都不会浪费

折纸的总体趋势是从低到高向上盘旋,沿着平面轮廓将功能包裹其中。而在逐级向上盘旋的过程当中,还呈现出了错动咬合两个特点。

错动带来的好处是,在逐渐向上盘旋的过程中,逐层的改变各层平面的形态。三层功能体块并不是简单的向上罗列,而是出现了形态各异的阳台空间。

咬合更多的是使得由片状所围合出来的空间更加的有实体感,这也是在开篇所提到的,为什么在人视点会感觉奥格登中心看起来更像是由体块堆叠出来的一样了。

因此,盘旋、错动、咬合可以说是李老师折纸的三大特点。

盘旋,是为了用折纸的手法,将建筑体量包裹起来,从而获得一个视觉感受上完整的体量。

错动,是为了在保证相对完成的体量上,得到惊喜的元素。这也是李老师折纸作品当中最具魅力的地方。在18.36.54 House中,由于盘旋的方向是横向的,因此错动的部分就形成了建筑独特的开窗方式。在V&A MUSEUM EXTENSION 这个作品中错动形成了观众仰望天空和俯瞰城市的独特视角。

「AT」你做过的每件事,在设计里都不会浪费「AT」你做过的每件事,在设计里都不会浪费

咬合,是为了让建筑更加具有实体感,也是为了让被纸片包裹的内部空间保持连续性。否则,空间将支离破碎。

所以,李老师的折纸大法,诸位看懂了吗?

「AT」你做过的每件事,在设计里都不会浪费

路哥有话说:

1、设计过程应该是一个持续不断的思考过程而不是按部就班的劳动过程。先进的工具可以代替重复的劳动,却不应该代替或简化对设计任务的思考。

2、当我们认为一种设计手法行不通时,不是手法的问题,而是我们的问题。方法并无优劣,关键在于如何去运用。

3、再高级的工具也只是工具的一种。设计是智慧的凝结,包括智慧的选用合适的工具与合适的方法。要用工具放飞思维而不要被工具禁锢想象。

「AT」你做过的每件事,在设计里都不会浪费

本文感谢大师姐林雅楠的修改指导

本文所有分析图与动图全为作者自绘

「AT」你做过的每件事,在设计里都不会浪费/ 《建筑技艺》近期活动 /



/

《建筑技艺》代理产品 /

「AT」你做过的每件事,在设计里都不会浪费

由建筑师曹晓昕7年前设计的时尚便捷工具包“函包”现重出江湖,全真皮材质、大厂定制五金、手作皮具,售价仅599/个。《建筑技艺》倾情代售,详情请点击下方图片。

「AT」你做过的每件事,在设计里都不会浪费
「AT」你做过的每件事,在设计里都不会浪费

杨晓燕设计、曹晓昕监制的全球首款座包2.0版全新上线,和COACH、GUCCI同一代工厂优选顶级生产商,售价299元/个。《建筑技艺》倾情代售,详情请点击下方图片。

「AT」你做过的每件事,在设计里都不会浪费
「AT」你做过的每件事,在设计里都不会浪费
「AT」你做过的每件事,在设计里都不会浪费

/关于《建筑技艺》/

《建筑技艺》(AT)前身为《建筑技术及设计》,创刊于1994年,国内外公开发行。隶属于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崔愷院士任编委会主任。

《建筑技艺》微信现有微信粉丝

300000+。微信和杂志推广合作电话:010-57368773,[email protected]


欢 迎 订 阅 《 建 筑 技 艺 》 杂 志

32元/本,全年384元,赠送四本《建筑幕墙》杂志。可在邮局订阅,邮发代号82-680,亦可在www.atd.com.cn(请认准唯一官网)通过支付宝、银行电汇等订阅。咨询电话:010-57368780。

(杂志近期主题包括:“在地建筑、木建筑、绿设计、BIM、装配式建筑、医疗养老建筑、旧建筑改造、室内外一体化设计、互联网影响下的建筑”等,欢迎订阅)

长按识别下方二维码直接微信订阅《建筑技艺》杂志


/重要启事/

《建筑技艺》2015年推出

《建筑幕墙》杂志和微信,关注幕墙技术的小伙伴可以添加关注微信号BCWjournal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