難忘那台單卡收錄機

隨著科技快速發展,上世紀七、八十年代社會上曾廣泛流行一時的各種錄音機現已被淘汰。但我曾經擁有的那臺單卡收錄機給我留下的念想卻使我一直難忘。

上世紀七十年代末,筆者還在部隊工作。因家庭條件不強,每月本人工資的一部分都要寄給家中老人。愛人雖有工作但已有兩個孩子,生活上還需貼補,因此本人雖已提幹十來年卻無一點積蓄。當時社會上流行各種收錄機,多數還是單卡的,少數經濟條件好的自然是雙卡、名牌,很氣派的那種。由於本人和農村的老父親都是文藝特別是戲曲愛好者,經商量,三個月未給家寄錢,加上我省吃儉用,下決心花180元買了臺一般的單卡收錄機。

還別說,這臺單卡收錄機還真爭氣,錄音質量特別棒。就在平常生活的室內環境,不用話筒及導線,直接裸錄,聲音效果卻出奇地好。不但音質清晰無雜音,還一點也不失真。不誇張地說,連喘氣粗些都能錄上。沒過幾天我探親回老家,愛好曲藝的父親請來本村彈三絃(方圓百里有名氣)的盲人朋友,分別錄製了一段京東大鼓和西河大鼓。而那位盲人自彈自唱也錄製了一段西河大鼓小段。這之後父親又找來本村幾個愛好京劇的老人,加上京胡、京二胡伴奏,每人錄了一段唱。我家屬隨軍到保定,父親來保,又與本市一業餘京劇伴奏隊合錄了京劇唱段。

本人喜歡河南豫劇,家裡有把板胡,電視裡播豫劇,不時跟著拉幾段。多年前留下的數十盤盒帶中不僅有整出的和若干精彩選段,而且留下我拉板胡的聲音。特別是今年已年過四十的小兒子,收錄機中還留下他七、八歲時的幾句話語錄音。若干年後能聽到自己變聲前的童聲,十分珍貴。

一晃幾十年過去。後來的光碟,如今的手機下載、複製極為方便。但我那兩抽屜舊盒帶卻一直捨不得扔。二十多年前在老父親的葬禮上反覆播放他的錄音,喚起家人、親友及鄉鄰對逝者的懷念。那個彈三絃的盲藝人也早已去世,其弟弟得知哥哥有聲音資料留在世上,欣喜地找我討要。後來我求人把當年單卡收錄機錄製的資料轉成數字信號,加上照片和唱詞字幕製成光盤。一人清淨時邊看邊回憶老人生平,是時,猶如父子對面談心。這都是那臺單卡收錄機給我留下的念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