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沒有信仰,你就是我的信仰"式的愛情是享受還是負擔

有一種愛叫做“我沒有信仰,你就是我的信仰”,而這句話的“我”往往是女生。

這可能跟人類歷史長久以來的愛情模式有關吧,因為自從男性成為社會主導者,女人在很長的歷史中幾乎沒有自主的權力和機會,從物質上到精神上都得依靠男人生存,所以在古代,當丈夫遭逢大難,很多女人都毫不猶豫地選擇殉情;或者當丈夫做出某些選擇,不管跟自己意願是否衝突,都會從一而終地跟隨到底。

幾千年來已經定型的思維習慣,人們都不容易改變,有些人美其名曰為忠貞。

文章主演的抗日題材電視劇《雪豹》(後來又翻拍,張若昀主演),其中夾著一個很美麗動人的愛情故事。

就是主角周衛國因為心有所屬,在婚禮上拒絕了父親強迫他迎娶的蕭雅,並離家去上軍校,不想,為愛情奮鬥終身的蕭雅卻未善罷甘休,為了周衛國,不顧父母反對偷偷跑去軍校,低到塵埃地去追求他。

為了他,把身上僅有的值錢之物拿去當掉,換來的錢都用來買禮物送給他;為了嫁給他,等了一年又一年,最終為了死守著等待他歸來的約定,不顧日本即將攻陷所在城市也堅決不逃走,在日本鬼子張牙舞爪,就要對其進行蹂躪的情況下,舉起了手槍在中彈受傷無力還手的周衛國面前飲彈而亡。

周衛國眼睜睜地看著自己的未婚妻死在跟前,自己卻什麼也做不了,這種心裡煎熬無異於割肉凌遲。

因此,蕭雅雖然沒能跟周衛國白頭偕老,但是她的音容笑貌就像用刀刻在了他腦海裡,因為周衛國從此以後內心都是沉重的,一輩子都在愧疚感中度過。

很多評論都讚美這段悽美的愛情,對蕭雅式的愛人更是羨慕至極,巴望哪天天上也給自己掉一個來。

蕭雅有萬般好,漂亮,溫柔,深情,善解人意等等,但是她有一樣不好,她沒有自己的信仰,她把周衛國當做信仰,這是她在敵人兵臨城下危急萬分的關頭依然不願意跟劉遠逃走而非要等周衛國回來的原因。

她愛得很深沉,死得很壯烈,在文學作品裡是個值得頌揚的女子,但是在現實生活中,這種愛人有時候並不是那麼可愛。

一個沒有信仰的人,或者簡單一點說,沒有自己的精神寄託之人,把所有的精神都寄託到愛人身上的人,她會愛得很專注很執著,但這種愛有時候會變成一種執念,可以用生命或者其他寶貴的東西去換取,換言之,它會變成一種負擔。

這種人,人生可能會面對兩種情況。

一種是所愛之人也很愛她,願意給她依賴的胸懷,在歲月靜好你儂我儂的情況下,也許就是虐狗最佳的甜蜜愛侶,所以蕭雅與周衛國相親相愛情節備受人喜歡,畢竟,又有誰能抗拒那良辰美景如花美眷的意境。

但是,天有不測之風雲,人有旦夕禍福,像蕭雅這種人,當面對愛人遭難必定會不離不棄,這是毋庸置疑的;可是如果愛人駕鶴西去了,她的世界必然崩潰。

劇中的陳怡與蕭雅是兩種不同類型的人,她們都非常愛周衛國,蕭雅可以為了周衛國付出一切,陳怡也可以為了周衛國守身如玉,拒絕一切追求者,但不同的是,打個比方,假如她們嫁給了周衛國生了孩子,周衛國卻死了,蕭雅會毫不猶豫地殉情,而陳怡則會強忍的悲痛把孩子撫養成人。

也或者,打個比方,如果換做陳怡,明知道日本鬼子已經迫近了,留下來除了讓周衛國造成負擔別無用處,絕對會想辦法逃走,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

很多評論說陳怡愛得不夠深,這是不公平的,我覺得陳怡是個精神獨立的人,她有自己的信仰,她更有社會責任感。

另一種情況是所愛之人並不愛她,或者中途背棄了她。

當面對這種情況,愛慕就變成了執念,就像《三生三世》的素錦,一輩子都沉浸在夜華愛她的幻想中,一輩子都在追逐一份永遠不屬於自己的愛情。

試想,《雪豹》中的蕭雅,如果她的追求最終並沒有打動周衛國,她的還會是那個讓人春風和煦的蕭雅嗎?那個悽美的結局會不會變成另一種尷尬的局面?

她對周衛國的追求是很盲目的,她對他完全沒有了解,他的無禮棄婚被她理解是為了保家衛國的情懷所致,他對現實生活的逃避被她理解為吃苦磨鍊。

她對周衛國的反應是沒有心理準備的,如果周衛國根本無法愛上她,她會受到非常大的打擊,後果難以想象。

當然,同樣都有執念,蕭雅和《三生三世》素錦還是有所不同的,因為蕭雅是“好人”,一旦受挫只會傷害自己,成全別人;而素錦是徹頭徹尾的“壞人”,時時刻刻都想著如何中傷別人來成就自己。

但是,無論是所愛之人回應了她的愛還是拒絕了她的愛,這種愛都會成為一種負擔,前者是永無休止的愧疚或者擔憂,後者是不堪其擾和煩躁不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