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板这样给钱好不好-听清华经济管理学院教授怎么说

宁向东,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曾任清华大学公司治理研究中心主任,兼任潍柴动力、南方航空、中国石化销售公司等企业独立董事,为三星、化为等国内外企业提供顾问服务,担任中组部、国资委等部委培训项目的责任教授。

宁向东老师提纯了清华尽管学院几门核心课程的精华,用浅白的语言,讲出深邃的思想。每天一节课,一年帮你同经典管理学。

本文是我在得到上面学习宁向东老师课程的笔记,在此分享给大家。

由岗位赋予的权力,虽然也可以影响他人,但那并不是最高明的领导力,我们要学会超越岗位权力,去建立基于“专家能力”和“魅力”(管理学上也叫“参照权力”)的影响力。因为这两种影响力,才是最高明的领导力。

1、经济交换与社会交换

在岗位权力里面,有一种叫“奖赏权力”,是通过给人发钱来影响别人。我们常说,钱能通神。其实,钱也能通下属。只有给钱给得够,下属会完全听你摆布。你和钱加在一块,对下属就可以产生影响力。如果钱够多,这种影响力还可以相当大。不过,用钱来影响人最大的问题,就是有钱的时候,有影响力;钱没了,下属的动力也就没有了。下属所有的行为,在性质上都属于“顺从”,而“顺从”则是看在钱的面子上。

老板这样给钱好不好-听清华经济管理学院教授怎么说

为什么呢?因为你这种影响力,在很大程度上是在与下属做交易,而且是一种经济上的交换。经济交换,讲究等价交换,讲究平等:给多少钱,干多少活,让我怎么干,我就怎么干。至于干活的过程中,是不是同时满足了下属的事业发展的需要,那不用你考虑,下属自己会衡量,不划算,他就不干了。即使签了长期合约,也没有用,有利的一方随时会撕毁合约,这在经济学上叫做“机会主义行为”。所以,基于经济交换的影响力,往往不能恒久。钱在则有,钱去则无。

但如果不是经济交换,而是社会交换呢?结果就会好得多,下属在没有钱的情况下,也会跟着你,他会和你同甘苦、共患难,这就叫 “ 追随 ” 。

什么是社会交换?比如,我去买东西,那是一个经济交换的过程,但如果我是在一个带着笑脸的商贩那买东西,经济交换,加上每次都有那个笑脸,就构成了社会交换。那个额外的笑脸,我虽然没有付钱,但在我心里,它是有价值的。

社会学家布劳管这个叫做 “ 价值对等 ” 。当然,不同的人对这个笑脸,心里给出的价格是不一样的。不过,不管怎么说,这个笑脸在你的心目中,绝对是一个正价值。下属的追随行为,其实就是来自于这种正价值。所以,好的领导者,都会利用这个逻辑,发展出最高境界的领导力,让下属“追随”。这里我要强调说一下,我认为,

所有的下属关于领导者都有一个社会交换的心理账户,这个账户是个储蓄账户,而不是一个信用账户。平时存的这种“正价值”越多,关键时刻你才能获得更多的回报;平时不存,关键时刻,要想像信用卡那样先透支,没有人会对你施以援手。

一个好的管理者,一定要善于透过岗位给你带来的权力,注意形成真正的社会交换,让下属感受到额外的所得,就是那些笑脸。特别是在知识经济时代,领导者一定要知道对于既想收入稳步增加、同时又在努力实现梦想的人来说,他们的期望什么?

2、专家权力

老板这样给钱好不好-听清华经济管理学院教授怎么说

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

现在,我们深入解析一下“专家权力”和“参照权力”,因为它们都是超越岗位权力、形成强大影响力的重要来源。

先说专家权力。专家权力,简单地说就是一种业务上的能力,是因为个人在特定领域具有专业知识和技术,因而形成的影响力。说白了,就是因为你是个大牛,大家信服你,愿意跟着你、听你指挥。

3、参照权力

说完了专家能力,我们再说说 “ 参照权力 ” ,也就是因为个人魅力而产生的影响力。你一定遇到过一些人,你只要听他讲上一番话,就下决心要跟他一起做事。你会被他身上的那种自信、坚持、专注和忘我等等个人特质所影响,而成为一个诚心诚意的追随者。这就是“魅力”的作用。

与其和下属经常吃饭,不如遇事站在下属一边。

老板这样给钱好不好-听清华经济管理学院教授怎么说

《红军东征》中周恩来

4、管理者与领导者

好的领导者,不是简单的管理者,领导者的境界要比管理者高。当你成为了一个负责人,管理了一摊事情,有了自己的兵,你还只是一个管理者,你的下一个目标是要成为一个领导者。作为管理者,你的权力是组织赋予你的,你只能利用组织内部的法定权力、奖赏权力、惩罚权力去完成工作任务。仅仅依靠这些权力,你很难形成真正的领导力。

而你如果超越了管理者的自我定位,通过专业能力的施展和魅力的展现,走进了下属的内心,你就超越了一个简单的管理者,而成为一名卓越的领导者。你有了领导力,这样,你就厉害了。我个人的阅历告诉我,施展魅力,方式多种多样,但核心是要有格局,要懂得顺应时势,遇事多替别人考虑。

老板这样给钱好不好-听清华经济管理学院教授怎么说

5、管理与领导的对比

1)提供指导

管理:制定计划和预算;关注利润底线

领导:设定愿景和战略;关注未来前景

2)团结追随者

管理:组织和人员分配;导向和控制;设定界限

领导:形成共享的文化和价值观;帮助他人成长;减少界限

3)建立关系

管理:关注目标——生产销售产品和服务;权力基础是所在职位;角色是老板

领导:关注员工——启发和激励下属;权力基础是个人影响力;角色是教练、帮手和公仆

4)培养个人素质

管理:感情上与人保持距离;专家思维;善于交谈;作风保持一致;能洞察组织事务

领导:与员工谈心;开放式思维(留心细节);善于倾听(交流);喜欢变化(有勇气);能洞察自己(个性)

5)创造成果

管理:保持稳定;形成高效的组织文化

领导:带来变化;形成追求完美的组织文化

转引自《领导学》

老板这样给钱好不好-听清华经济管理学院教授怎么说

《三国》刘备、关羽、张飞

6、领导理论的发展

1)特质论

主要时期:至40年代止

重点假设:领导者具有身体上的特征,个别的能力以及人格特质等可用来和非领导者做区分。

批评:所列举出来重要的特质缺乏一致的证据

2)模式论

主要时期:40到60年代

重点假设:把焦点从特质转到行为上;强调对领导者的训练,而不是选出领导者;

两种关键行为风格:

  1. 尊重下属=士气高,但绩效较低;

  2. 告诉下属该做什么及如何做=士气低,但会有较高的绩效;

较晚期的研究认为较好的领导者两种风格做得都很好。

批评:不一致的结果;忽视情境对于领导效能的影响;难以建立不确定的解释;过分重视正式的领导者,而不去注意非正式的领导过程;评定的问题

3)权变理论

主要时期:60年代晚期到80年代初期

重点假设:权变因素影响领导效率;领导属性与人格特质有关;想增加领导效能就需要更改工作条件,以符合领导者风格为标准反向操作

批评:学者对于实用“最不喜欢的同僚”的方式来衡量领导有质疑;衡量“情境”的方法有争论;排斥非正式的领导过程

4)新领导

主要时期:80年代

重要假设:领导者在涵义上形同管理者,领导者是转型的、有魅力的以及有远见的

批评:过于重视和强调高层领导人以及成功的领导者;对非正式的领导过程缺乏重视;未考虑情境因素;假设的因果关系有问题

5)分散领导

主要时期:90年代

重要假设:领导不是“英雄事迹”,也不是只选定在某一领域,而是一种广泛分散在各处的活动;协助他人培养领导能力;领导力透过团队而散布;非传统领导技能的认识,即组织、网络

批评:猜测分权式领导,以及其对责任和授权的内涵,是否是一种政治性的技巧,目的是为了达到更多的员工产出

转引自 Bryman,1996年的论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