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間」孔陽國學工作室:薪火相傳,讓儒學的火焰照亮世界

「民间」孔阳国学工作室:薪火相传,让儒学的火焰照亮世界

孔陽國學工作室:

薪火相傳,讓儒學的火焰照亮世界

孔子二五六九年歲次戊戌五月廿十日丙寅

耶穌2018年7月3日

本期“種子的力量”系列故事,是一個人與多個人的故事,也是關於理想和堅持的故事。

但這些人身上,有著一個共同點——對於國學、儒學的深深熱愛,願意奉獻自己的全部,向全世界人傳播儒學,傳播國學,無怨無悔。

他們就是“敦和·種子基金”合作伙伴——孔陽國學工作室的小夥伴,讓我們一起走近這些最可愛的人們。

1.緣起

2006年,有一個人做出了一個在外人看起來不可思議的選擇——他博士後畢業後,放棄了在廈門大學的高校教師教職,而是來到北京四中當起了國學老師。

這個人來到北京四中後,在第一堂國學課上,就對著學子們說了兩句話:“我是來傳道的”,“當代的儒者首先應當是一位勇者。”

這個人,就是馬一浮、錢穆二位國學大師的再傳弟子——朱翔非先生。

這個架著一副無框眼鏡,看起來溫潤平和的男人,內心對儒學卻有著超出常人的熱情。

來到北京四中後,在校長的大力支持下,他全身心沉浸在國學教育中,用點點滴滴的行動將國學在初中生、高中生及家長的心中發芽、生根:

編寫國學系統教材、嘗試“場性法”(引入歷史、人物、經典、工夫四個因素展開講解)教育、發明了孔陽讀經法(按“實”“節”“勻”“響”四要求展開)、上《中華人文精神簡史》,講授“儒家工夫”……

經過逐年經驗累積,2010年,朱翔非創立了一個工作室,起名為“孔陽國學”(以下簡稱“工作室”)。

從此,一批批青年儒者開始追隨朱翔非先生學習儒學。

十多年來,工作室的規模不斷擴大,培養出越來越多的儒者,他們正在面向世界傳播儒學。

「民间」孔阳国学工作室:薪火相传,让儒学的火焰照亮世界

2.立足母校,儒學接力棒代代相傳

種瓜得瓜種豆得豆,因為工作室最初在北京四中掛牌成立,因而,初期的志願者也大多是這所學校的畢業生。

8年來,這個團隊始終堅持回到母校,開設課程、主持社團,為學弟學妹提供儒家經典和人文精神史的教育。

要說工作室中追隨朱翔非先生學習儒學時間最長的志願者,非段昊坤莫屬。

當時,這個內心惶恐、迷茫的高中男生,在國學社遇到了朱翔非先生,

“我高中時,似乎各科老師都在向我傳遞信號——科學可以改變一切,甚至包括道德。這讓我感到惶恐,就在這時,先生像光源一樣,照到了我,讓我感受到了光。”

段昊坤在朱翔非的國學社裡,體會到了不同於其他任何社團、課程的東西,在關係到安身立命的根本問題上,朱翔非總能用剛健、正大、無所迂曲的方式,給學生以正面的回答。

這讓段昊坤感覺到安心,他成了工作室2010年至2015年的執行長,並在大學期間,將所有的課餘時間都貢獻給了工作室,帶領著一批志願者為母校開設國學選修課。

「民间」孔阳国学工作室:薪火相传,让儒学的火焰照亮世界

田九七在為北京四中高中部學生講課

在段昊坤赴美深造後,工作室的工作落在了一個清瘦的男孩身上。

他叫田九七,從北京大學中文系畢業之後,他放棄了保研資格,全職在中學講課,還將全部的課酬捐給了工作室。

曾經,他也是一個怯懦的人,在社會通行的弱肉強食的法則面前害怕了。可是,正是儒學喚起了他內心的溫暖與尊嚴,讓他找到了生命的力量。

田九七說,“在今天,儒家距離我們這樣普通人,顯得有一點遙遠。我想,儒學,這個很多古人視之為生命的儒學,不應僅僅是學校裡的一門課,儒家要有自己的道場。我要為之去努力。”

幾年來,有許多北京四中的同學都聽田九七主講的課程,有同學在課後留言表達自己的感想“每個時代都需有一批殉道者,帶著時代的驕傲守在歷史中。

此道艱難,願持之以至不可持也。”

3.走進大學,傳遞儒學的溫暖與尊嚴

工作室最早在北京四中為中學生提供儒學教育。

不過,當這些孩子中學畢業、紛紛踏入大學校園的時候,問題出現了,儒學的學習是不是隻是人生某一階段的事情?到了大學還用不用再去學習儒學了?

答案當然是顯而易見的,而這也直接催生了工作室大學部的成立。

多年來,工作室在大學中的儒學傳播,早已不只是為中學生在畢業後繼續學習儒學提供方便。

更多地,從一個人到一群人、從一群人到一個校園,當儒學的聲音在大學校園中響起的時候,許多人決定追隨這聲召喚。

「民间」孔阳国学工作室:薪火相传,让儒学的火焰照亮世界

北京師範大學文學院的學生查容,在剛上大學的時候接觸到了儒學。

她回憶說,“大一的時候生活、學業上遇到不少困難,有時一整天都覺得壓抑、痛苦,是學友們把我從陰影之中帶回了光明。

當我迷茫、困惑的時候,學姐會和我微信談一個小時,有一次我情緒崩潰哭了很久,一位學友揹著很重的書包陪著我在校園裡面走了一圈又一圈……

有太多的關懷和感動,所謂‘斯文同骨肉’,在這裡我能體會到完全出自內心溫暖的、最純粹、最真摯的情誼。”

截至目前,工作室已經在北京大學、北京師範大學、北京中醫藥大學、北京良鄉地區、河北工程大學、內蒙古呼和浩特地區、香港地區等地成立了大學儒學社團。

越來越多的大學生被帶動起來,加入了學習的隊伍,其中不少人都立下了成為儒者的志向。

4.面向社會,讓全世界聽到儒家的聲音

在工作室將觸角延伸至大學之後,他們並沒有停止前行的步伐。

孔陽國學工作室一向主張,儒學是伴隨中國人終身的事情,因而傳播儒學也要突破校園的藩籬,直接面向社會、面向各個年齡層的中國人。

多年來,在校園的儒學傳播之外,工作室始終非常看重對職場人士的儒學教育。

2017年,工作室成立了網校“孔陽國學堂”(kygxt.cn),開設有“國學入門”、“中華人文精神簡史”、“論語”、“經史合參”等不同課程,適用於不同層次的儒學學習者。

這樣的舉動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僅僅半年多時間,就有近2000人在網校平臺上註冊,開始自己的精神生命追尋之旅。

而這些學習者中,既有年過八旬的老人,也有剛剛成人的年輕人。

只要對儒學懷有熱忱或興趣,儒學的大門就始終向他敞開,時空的界限從此不再成為儒學傳播的障礙。

而自2012年開始,工作室開始致力於境外的儒學的傳播,已經先後在美國、意大利、日本、韓國等國以及中國香港、臺灣等地區建立儒學團體、開設儒學課程。

大學畢業後,段昊坤赴美國留學,研究精神信仰與社會秩序等議題,並在洛杉磯成立了當地第一個國學社。

今年碩士畢業後,段昊坤還將回到北京,繼續全職投入儒學的傳播工作。

段昊坤說,“我感覺人生的幸福,莫過於有一群志同道合的學友在儒學道路上一同開始、相互扶持。”而這,也正是孔陽國學工作室的宗旨。

今年春季以來,孔陽國學工作室在美國的紐約、波士頓開辦了總計12期“論語會講”活動,為旅居美國的同胞以及當地的華僑、華人提供公益儒學課程。

“論語會講”先後吸引了近千人次的關注,有當地的華人家長表示,“我們這裡華人很多,但是沒有專門講儒家、講論語的活動,我們想讓孩子學中國傳統的文化,但是自己接受這方面的教育實際上也很少。現在有人來講儒學,我們別提多高興了。”

工作室志願者、哈佛大學神學院碩士生王舒墨,自清華大學哲學系畢業後,毅然放棄了傳統上安全的學術研究道路,成為了第一名以儒者身份進入哈佛大學神學院的中國人。

在以儒者名義同世界各種不同的信仰交流的同時,王舒墨還自掏腰包主持了“論語會講”活動。

他說:“我心裡非常清楚,大家不是衝著我王舒墨來的,我又算什麼呢?大家是衝著孔子、衝著《論語》來的。孔子有力量,《論語》有力量,中國人走到天涯海角,心裡面總還是難以忘懷,想回到儒家這裡。”

「民间」孔阳国学工作室:薪火相传,让儒学的火焰照亮世界

5.尾聲

就在不久前,2018年6月19日、6月21日,兩場名為“我們的時代”、“我們的儒學”的公益會講轟動京華。

面對到場的逾800名觀眾和在線的20萬人次網友,四位孔陽國學工作室的青年儒者站了出來,用他們的經歷宣告儒者時代的到來。

而在今年8月中旬,他們還將到杭州、廣州等地持續宣講。

面對著越來越多的社會關注,孔陽國學工作室仍將堅持“中學-大學-社會”的終身教育理念,傳播儒學,踐行儒學。

在今後的歲月中,在儒學大力發展的年代,與海內外同道們一起,把儒家的道路原原本本地走下去。

「民间」孔阳国学工作室:薪火相传,让儒学的火焰照亮世界

附:

組織介紹

孔陽國學工作室由歷史學博士、國學教育專家朱翔非先生於2006年籌辦,由北京四中提請,北京西城區教委批准,2009年在北京四中正式成立,是傳承國學與中國歷史的文化教育機構。

許多因工作室的教學而受益、成長的年青人加入工作室義務服務,共同護持儒家純正而深入的學習團體,乃至以儒學為終身志業。

目前,工作室在北京四中成立中學社團,在北京大學、北京師範大學、北京中醫藥大學等高校成立大學社團,並在全國成立網絡學習班,在美國成立北美學習班。

行動與變化

2017年,孔陽工作室獲得“敦和·種子基金”資助,專項用於大學國學社團發展。

在中國兒童少年基金會發起的“護航計劃”公益項目中,工作室承擔了中國小留學生的文化護航任務,為華人學子傳播儒學,以嶄新的形象,面向世界。

2018年,組織在大學及網絡社團影響人數規模有所提升,新增登記社員400多人,目前因孔陽國學工作室活動受益的學友已逾千人,影響力在逐漸擴大,並擴展到海外。

除資金支持外,“敦和·種子基金”也為組織提供了專業性指導、媒體及相關資源對接等幫助。

「民间」孔阳国学工作室:薪火相传,让儒学的火焰照亮世界

圖為2017年孔陽國學工作室第一期志願者大會合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