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殺楊修是不得已而爲之,非其本意

曹操殺楊修是不得已而為之,非其本意

楊修,三國時期頗有文學才華的人物,出身世家,可惜站錯隊伍,跟錯人,最終引來曹操殺身之禍。

楊修之死,最為重要的一點,不是楊修為袁紹之外孫,禍不及後人,何況曹操也是個寬宏大量之人,楊修之父楊彪也對曹操的政治地位也沒什麼影響。

楊修在初任丞相主簿時,應該說還是比較為曹操所信任的,據三國志:“修年二十五,以名公子有才能,為太祖所器”,又有“是時,軍國多事,修總知外內,事皆稱意。自魏太子已下,並爭與交好”。觀這兩段,說明兩個問題,一,楊修才華出眾,所以才會為曹操任以“總知外內”的主薄一職,而且“事皆稱意”,這樣來說,曹操在這個時候應該是對他比較看重而且是信任的,不然,不會把這個職位交給他。二,由“自魏太子已下,並爭與交好”一句可見,當時連魏太子曹丕也要巴結他,而其中的“並”“爭”二字,又說明有很多人在巴結他,非是太子一人,可以想見他當時地位之重要。反過來說,這個又可以證明楊修這個時候應該深得曹操信任和倚重的府吏,而且關係比較密切,不然無由出現“自魏太子已下,並爭與交好”的情況。

所以最為重要的一點,還是楊修站錯了隊伍,進入曹植和曹丕儲位之爭中。政治角度出發,曹操考慮到了曹植和曹丕爭嗣的後果不容小視,因為兩人周圍都有一群謀士,而曹操是深知謀士力量的,所以終於在建安二十四年秋,在救曹仁的軍中將楊修估計是隨便按了個什麼罪名就斬首了。《三國志》是這樣說的:“太祖既慮終始之變,以楊修頗有才策,而又袁氏之甥也,於是以罪誅修”這恐怕對曹操本人來說,非自本意,只巧妙找了個理由。

魏國可是曹操一場一戰打下來的,面對劉備,孫權,曹操都時常戒備,曹操可不想自己家內幾個兒子為了儲位之爭而鬧得雞犬不靈而讓別人笑話,其次,曹植和曹丕雖然在文學才華上是曹植佔優,在政治和軍事才能上應該說曹丕要勝一籌。而且兩人身邊團體構成也不一樣,曹丕這邊是司馬懿、陳群、吳質、朱鑠,都是一群老謀深算的人,《晉書》雲這四人在曹丕身邊號稱為四友,這四人中,司馬懿、陳群的政治才能以及謀略應該說公認是漢魏謀士和大臣中的上上之選,吳質心計深沉,文才也佳,朱鑠官位是中領軍。而曹植門下文士居多,沒有什麼政治和軍事經驗,遠不如司馬懿、陳群、吳質之流。

曹操殺楊修,不在個人恩怨,而是為整個魏國做長久安定的考慮,而後繼人選,從實際意義上來說,曹丕更為合適,殺楊修,削弱曹植勢力,必為其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