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謝爾曼今天就得罪一下各位德棍——從坦克手與作戰效率角度分析

在刻板印象中,謝爾曼總要付出五輛才能換下豹式的一輛,而謝爾曼坦克除了數量和可靠度外一無可取之處,但歷史上是如此嗎?事實上,謝爾曼在戰後不僅評估作戰效率比豹式還要高,且在許多方面甚至優於賬面數據漂亮的豹式,以下就是個別要點的探討,且最主要從人的角度切入。

我謝爾曼今天就得罪一下各位德棍——從坦克手與作戰效率角度分析

看似強大的豹式,在影視與遊戲作品中大殺四方,但在史實中,它仍然是看似弱小的謝爾曼可以擊敗的角色,且作

兩者的平均交戰距離,比想象中的還近

就通識上而言,在計算坦克炮的有效距離時,超出1,000m為度量衡乃是家常便飯,但根據統計,歐洲戰區的坦克交戰距離平均落在813m,與豹式交戰時提高到890m,但真正在1,400m至1,750m的交戰只有5%,而超出此距離者則極為稀有。

我謝爾曼今天就得罪一下各位德棍——從坦克手與作戰效率角度分析

此外,刻板印象中通常會放大德國坦克炮和光學瞄具的遠距離精準度,但在1944年8至12月期間有謝爾曼和德國坦克決戰的98場戰鬥中,謝爾曼摧毀對手的平均距離為810m,而德國坦克摧毀對手的平均距離則僅增加至865m,兩者相差並不大。儘管德國的武器射程和威力確實處於領先狀態,但地形限制了射程的發揮,態勢感知限制則限制了武器的應用。

以美軍最信賴的謝爾曼坦克版本:M4A3(76)W來說,它配備的M1A2 76mm炮在搭配M62穿甲彈時可以在500m貫穿116mm厚裝甲、1,000m貫穿106mm裝甲,可以在任何交戰距離上輕易貫穿四號坦克的正面裝甲。不過,當遭遇到豹式的時候,大概就只能在約229m處(遠比原本設想的400m還短)貫穿豹式的炮盾,至於豹式的首上裝甲則要更近,情況甚至會險峻到接近約150m才有機會貫穿。

相對的,豹式的75mm穿甲彈可以在任何距離貫穿謝爾曼的裝甲(除了M4A3E2),而主炮的精準度更高,因此在標準交戰距離上,豹式可謂佔盡了優勢。不過,再強大的武器都需要瞄準才能發揮作用,而

在瞄準之前還得先知道目標在哪,此時謝爾曼的優勢反而顯露了出來。

豹式曾經在1.8公里外被謝爾曼摧毀?

豹式的正面裝甲雖然堅不可摧,但側面卻顯格格外脆弱,其炮塔側和底盤側大約只有50mm和60mm的裝甲,可以輕易地被76mm M62穿甲彈在1.8公里的距離貫穿,而這也確實發生過。在1944年12月24日發生於比利時Freyneux的坦克遭遇戰中,戈罕中士(Sgt. Graham)的M4A3(76)w就在這個距離上摧毀了兩輛豹式,彈著點分別是側面與背面。此外,豹式車側主要都用來裝載彈藥,因此只要側面被貫穿後,往往會引起彈藥殉爆,將整輛坦克炸成碎片。

我謝爾曼今天就得罪一下各位德棍——從坦克手與作戰效率角度分析

另一方面,謝爾曼坦克的裝甲雖然不(la)濟(ji),但在採用置於炮塔籃底部的溼式彈藥架之後,其彈藥殉爆機率從60-80%降低到10-15%,顯著提高了謝爾曼乘員的生存性,因此根據戰後統計,每損失一輛謝爾曼時,平均僅一名坦克兵死亡(美帝日常命貴),以中型坦克來說是非常優異的數據。

車長傳遞給炮手信息的速度

儘管在火力和裝甲部分都不如豹式,但是謝爾曼有一個豹式比不上的優點,那就是接戰效率。這兩種中型坦克的車長視野都相當不錯,即便在關艙狀態,兩者的視野也不會有太大的差異,但是真正的差異是在車長交付目標給炮手的過程中。

豹式的車長塔有7個潛望鏡,但除非遭遇到敵火直接射擊,否則車長通常會探頭,並手持雙筒望遠鏡觀察環境或目標,而謝爾曼的車長塔則有6個潛望鏡,平時的習慣也跟豹式車長差不多。然而,

兩者在發現目標後始炮手反應的效率卻差很多,原因就在謝爾曼有超越控制握把,且炮手的視野更寬廣。

一旦發現目標,謝爾曼的車長可以選擇操作右手邊的超越控制握把,讓炮塔以最高每秒25度的轉速轉向目標,或者以口頭命令炮手轉向大略位置,並讓炮手找尋口頭敘述的目標,例如:「9點鐘方向,800公尺,紅色磨坊旁的坦克。」另一方面,豹式並沒有超越控制握把,因此只能命令炮手轉動炮塔,而豹式炮塔的轉動速度最高只有每秒15,且不像謝爾曼有獨立電瓶驅動液壓馬達,豹式必須仰賴引擎轉速,因此駕駛手必須配合踩踏油門

此外,因為豹式的炮塔重心過於向前傾,因此在不平的地表上時,炮塔的轉速可能會增加或減少,而無法維持在穩定的速度。當然,如果動力方向機故障而需要手動搖炮時,豹式沉重的炮塔將會成為炮手的負擔,而謝爾曼大多的情況下都是動力搖炮完成後,迅速就能用手動搖炮開始找尋目標。

炮手找尋目標以及精瞄的速度

我謝爾曼今天就得罪一下各位德棍——從坦克手與作戰效率角度分析

左邊是豹式的炮長位,右邊是謝爾曼的炮長位,可以看到左圖前方只有一個TFZ-12a的目鏡。但右圖除了左

在炮塔轉到目標方向後,炮手必須開始找尋目標確實的位置,在這一方面,豹式的優點反而成了缺點。在豹式坦克上,炮手視野主要是一具有可以切換2.5X與5X等寬/窄射界的TFZ-12a瞄具提供,它在2.5X時有28度的視野、5X時有14度的視野,對比謝爾曼的M71D瞄具於5X只有13度的視野,顯然更具有優勢,且光學成像質量比M71D好。

但是,謝爾曼上有無倍率的M4潛望鏡(觀察窗),因此炮手擁有更廣的視野,這讓炮手在對準大略方向後,可以先用觀察窗對準更進一步的大略方向,接著再用M71D精瞄,且在坦克行進時,觀察窗也利於炮手保持態勢感知能力,可以預先就將炮塔轉向目標大略位置,減少停車後搖炮的時間。不過,因為豹式缺乏寬廣的觀察窗,因此常常只能盲目聽從車長的指示,直到停車後才用TFZ-12a找尋目標和精瞄,浪費了寶貴的時間。

此外,謝爾曼具備了主炮垂直穩定系統,它雖然不足以穩定到讓謝爾曼實施行進間精準射擊,但可以讓主炮在20km/h以下保持相對穩定的狀態,從而減少了停車後炮手瞄準的時間,對於那些熟練穩定系統的炮手,謝爾曼一停車時可能也完成了瞄準,並可以迅速打出第一發。儘管在1944年末期,部分單位已經不使用穩定系統,因為菜鳥不習慣它的特性,而此係統也需要花時間維修。

根據統計,如果彼此都是訓練有素的坦克兵,豹式在從行進間停止時,炮手在聽到車長賦予目標後,大約要20~30秒後才會打出第一炮,但謝爾曼炮手的時間會遠低於此,最快甚至5~6秒就打出第一炮

,顯示了兩者的接戰效率差異。

豹子對饅頭有五比一的交換比?

許多人認為謝爾曼有辦法取得優勢,完全只是因為數量的緣故,但其實不然,在1944年的戰鬥中,謝爾曼和德國坦克的數量平均比為9:4,略超過2:1,而在與豹式交手的29場戰鬥中,謝爾曼與豹式的數量比大約是1.2:1,因此沒有東線T-34所謂汪洋大海的優勢,能夠贏得戰鬥靠的是多兵種聯合以及反應能力。

另外,在防守狀態時,豹式的戰鬥效率是謝爾曼的1.1倍以上,但相對的,處於防守狀態的謝爾曼卻是豹式戰鬥效率的8.4倍,因此統計起來,謝爾曼的戰鬥效率是豹式的3.6倍。至於常人說的5輛謝爾曼換1輛豹式其實是準則的東西,而不是實際的交換比,當時美軍要求4輛對付1輛虎式、5輛對付1輛豹式的原因在於確保勝利與減少損失,而不是一定要這麼多才會贏。

不過,德國坦克的表現如此亮眼,甚至是菜鳥操作時都令人生畏的原因,主要是德軍處於守勢作戰,根據統計,防守有84%的機會可以開出第一炮,而在此情況下,攻方承受的傷亡將會是守方的4.3倍,而若是攻方開出第一炮,守方傷亡將是攻方的3.6倍。

豹式是不是二戰最佳坦克?這個只存在於數據上

許多人把豹式評為二戰最佳坦克,這點其實並不偏頗,因為豹式從數據面上來看不僅平衡,且是一時之選,但在德國工業能力和科技條件的限制之下,豹式的優異數據反而成了雙刃劍,拖垮了自己,也拖垮第三帝國。

如果不談缺油、缺彈、缺有素質的坦克兵等要素,豹式本身的可靠度就是一大問題,在設計上,它的行進壽命是1,500km,但實際上大約在1,000km時就已經接近不堪用的狀態,而需要徹底的翻修,同時脆弱的變速箱也是一大問題,事實上,豹式大多行走150km後就需要大修,且修起來相當費工。

我謝爾曼今天就得罪一下各位德棍——從坦克手與作戰效率角度分析

毫無疑問的,如果妥善率太低以至於坦克無法投入作戰,則再好的賬面數據都不具備意義,而豹式就是這樣的悲劇性坦克,天不時、地不利、人不和。不過,豹式坦克優越的主炮和裝甲,仍然令當年的謝爾曼坦克兵倍感壓力,這點是毫無疑問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