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頭條不爲上市潮所動,否認赴港IPO傳聞

隨著赴港上市熱潮的來襲,今日頭條也未能逃過此劫,多次被傳上市和被融資,更不可思議的是一天之內居然被傳兩次上市。針對此流言,頭條官方二度發聲表示此條新聞不實,但是目前輿論都傾向於相信其還是有上市的可能,畢竟此等案例並不是頭次出現。

而當下全球股市低迷,中美貿易摩擦不斷,加上優信二手車、小米集團等都紛紛在美國納斯達克、港交所掛牌上市。如此集體性地上市,無疑說明大家接下來會經歷苦日子。在這窘迫的時候頭條還有爭著上市的可能嗎?面對即將來臨的“上市熱潮”頭條又能否獨善其身?

今日頭條不為上市潮所動,否認赴港IPO傳聞

為何不上市?

其實早在去年年底,其CEO張一鳴便曾強調,今日頭條離上市似乎還早,確實沒有上市計劃,也真的沒有考慮上市。此後,有專業人士透露,今日頭條實際面臨著內憂外患,才不得不暫時放棄上市。

為何?據悉,今日頭條在年初已完成D輪10億融資,開年更是收購美國Flipagram,一時間風頭無兩。但就是在這看似形勢大好之時,卻接踵傳出其與百度、微博、知乎等之間的摩擦,與騰訊的衝突也日漸白熱化,更遭遇政府監管,行業競爭對手的起訴。

而與此同時,其內部又傳出今日頭條正在回購員工期權的消息。但眾所周知,回購期權通常發生在公司尚無明確上市計劃,而持有期權的老員工急於變現的情況,這從側面看出今日頭條並無上市計劃。

流量為王的時代,上市與否並不影響今日頭條

雖然今日頭條確存有內憂外患之疑,但不可否認今日頭條在2016年發力短視頻後,孵化出三個知名的短視頻產品:抖音、火山小視頻、西瓜小視頻,使其在這個新賽道後來居上,並且增速明顯。據統計,2018年春節期間三款產品月活躍數均過億,這對於領先的快手小視頻來說,確實是帶來不小的衝擊。而繼春節過後,抖音小視頻更是一騎絕塵,用戶數實現“三級跳”,月活躍數達到三億人並還在持續增長之中。

用戶就是流量,流量就是金錢。今日頭條在快速成長的過程中,已經迅速地完成用戶積累,流量變現的成熟運營經驗,在短視頻領域迅速站穩腳跟。

今日頭條不為上市潮所動,否認赴港IPO傳聞

從另一面來考慮上市是一把雙刃劍,有利當然有弊。上市是今日頭條一步登天的機會,能夠為其帶來十分可觀的現金流並且增加企業底蘊,降低失敗風險。但是有多大的收益就要承擔多大的風險,原本的頭條在創始人張一鳴所打造的團隊周圍正常運轉,而上市後股東的變更將會引入新成員進入董事會,可能會一步步削弱原本管理團隊對企業的掌控。同時原本擁有股份的股東出售股權變現走人,高層的動盪對於即有可能帶給今日頭條脫韁的可能性。更重要的一點,上市後意味著監管力度增加,財報的重要性遠超以往,加之信息透明化,這可能導致今日頭條重要客戶和經營模式對外洩露。

面對第三次上市潮,獨善其身

作為BAT(百度、阿里巴巴、騰訊)之外最受關注的三小巨頭(今日頭條、美團點評、滴滴)之一的今日頭條,自2012年8月第一個版本首發到如今,旗下擁有今日頭條、西瓜視頻、火山小視頻、悟空問答、抖音和內涵段子。所以融資估值以及上市情況始終都備受關注。相比其他兩家,今日頭條在融資和估值方面顯得更加謹慎。

上市潮為何大熱?

目前大量的互聯網公司仍然急需燒錢,然而現在國內宏觀層面正在去槓桿,降低負債率,先前投資互聯網創業投資基金亦是進入退出期,而在退出之前沒有足夠的資金投入新的公司,在國內流動性緊縮的情況下,很難在一級市場融到資。因此,很多即使經過好幾輪融資,估值已經漲到幾十億美元卻依舊虧損,未取得絕對優勢的公司,例如在近期於美股上市的二手車電商優信選擇二級市場。

今日頭條不為上市潮所動,否認赴港IPO傳聞

其次目前美股和港股處於牛市狀態一旦市場大幅調整,IPO窗口很可能將會關閉,下次開放時間還是暫定。在資本寒冬將至的情況下,一些互聯網公司缺少融資還能活多久還是個問題。而此時像近期港交所已經開始接受“同股不同權”公司的上市申請,對於這類公司來說是個好消息。也因此,才會出現僅僅的三個月之內,港股就突然生出15家互聯網公司扎堆上市的現象

面對著第三次上市潮今日頭條卻不為所動,在筆者看來是另有自己打算,但真相究竟如何,還是讓我們拭目以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