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沙的民間體育

長沙的民間體育

長沙的民間體育

高蹺

高蹺俗稱“踩高腳”,有悠久歷史。兒童踩高腳離地不過0.5米,雙手握高腳棍,可隨時跳下來。成年人踩高腳,將高腳棍綁在腿上,高可2米,穿紅著綠,臉上化妝成小丑或醜婆,俯仰扭動。20世紀60年代後,踩高腳的風俗漸少。

長沙的民間體育

長沙的民間體育

長沙的民間體育

踢毽子

踢毽子俗稱“踢燕子”,為小姑娘比較喜愛的一種民間體育運動,在長沙縣有悠久歷史。小孩在三四歲時,家人就告訴他用手拋毽子,向上拋一下,雙掌拍一下,並告訴小孩數1—100的數字。五六歲小女孩,用線系毽子,右手提線踢毽,至七八歲時就可操縱自如。常見的踢毽多為一腿踢、雙腿踢、外拐踢、跳踢、膝踢、肩踢、頭頂踢、對踢等。

長沙的民間體育

長沙的民間體育

長沙的民間體育

打鞦韆

鞦韆始於秦、漢時期。宗懍《荊楚歲時記》雲:鞦韆之戲“懸長繩於高木,士女袨服,坐立其上推引之”。長沙縣史謂“春時懸長繩於高木,士女衣彩服坐於其上而推引之,名曰打鞦韆”。鞦韆在古代本為少女的一種體育活動。民國時期在幼兒園及小學校均有秋千設備。

長沙的民間體育

長沙的民間體育

長沙的民間體育

拔河

拔河比賽盛行於唐代,當時有“以蔑繩綿亙數里,鳴鼓牽之”。清末時拔河比賽改用麻繩,參賽者十至數十人不等。

長沙的民間體育

長沙的民間體育

摔跤

民國時期稱摔角,20世紀30年代在長沙非常流行。當時,位於又一村的民眾國術俱樂部,有名師指點摔角,青少年和成年男子比較愛好這項活動,每到傍晚,觀者雲集,成為當時長沙一大時尚。

長沙的民間體育

長沙的民間體育

檯球

1931年,長沙基督教青年會從歐洲引進檯球桌數臺,球桌用紫檀木製造,球用象牙雕琢,每套造價約數千銀元。當時檯球只有七個,分三種顏色,主球為紅色,以杆擊主球撞碰其他球,以所碰的球的顏色和個數計分。

長沙的民間體育

長沙的民間體育

划龍舟

長沙縣的划龍舟習俗流行於瀏陽河沿岸的榔梨鎮、黃興鎮一帶,歷史悠久。以前的龍舟活動只限於端午節農閒時節,由各村民間自發組織,數量比較少,主要以娛樂和觀賞形式為主。

一般龍舟有11-16倉。長沙縣人制作龍舟的材料很有講究。造龍舟的木材要是“偷”來的,傳說用偷來的木材製造出來的船隻划起來快“偷”樹之後,不過要在樹篼旁放一個相當於樹價的紅包。杉木輕,浮力大,用來做船身;樟木韌性好,用來做隔艙板;椿樹硬度大,用來做船舷。龍舟的結構分為龍頭、龍尾、龍骨、船舷、坐板等多個部分。造龍舟是個繁雜的精細活。首先做模,然後搭建龍骨、拼接木板、上膠刷漆,畫上龍鱗花紋,裝上龍頭、龍尾,一艘龍舟就完成了。

新龍舟下水之前半個月要將船身用桐油油好,早五天將光油打好,仔細清理縫隙,防止船進水。

船下水當天凌晨要舉行祭祀儀式,由頭人(召集主事人)主持,擺上祭祀品,殺豬祭祀,燃放鞭炮,然後由法師到船頭敬神,用點燃的錢紙在船頭上空寫出“開光”二字,口中唸唸有詞,預祝龍船取得勝利,人員平安等。開祭時,划船的男子漢們都要到現場助威,而且女士是不能在場的。稱之為“贊標”。

在龍舟劃的過程中,當地民眾會到碼頭放鞭炮,送錢財物資(錢、包子、水),為劃手加油鼓勁。這個稱之為“收標”。

當年船劃完後,舵手將旗子在船尾左右晃動二下,以示圓滿成功,得勝回朝。然後在各自的碼頭將菩薩送回廟宇,廟中也會派人迎接,並同時鳴放鞭炮。稱為“收水”。

划船人員要求年輕體壯,識水性。分為劃手、鼓手、舵手。船下水時要求船頭朝上,劃的第一趟水必須朝上水劃。到一個新的碼頭,船須在碼頭旁左右各旋轉一圈,表示拜碼頭,碼頭當地的主人以鳴鞭炮請吃飯等方式迎接。辭碼頭時,由龍舟的頭人左手提槳右手舉過頭頂,口中念“多擾又多情,多謝XX碼頭的父老鄉親,祝你們老年人健健康康,中年人發財忙,青年人找個稱心如意的愛人,學生把書讀,考試一百分,將來做官不得細,金鑾殿上第一名”,然後划船離開。

八十年代前,瀏陽河划船是分河東河西兩派,河東與河西因地域不同,會經常發生一些摩擦,如在搶水(競賽)中發生船“包頭”或“搶尾”,就會鬥毆。

隨著社會的進步,划龍舟變成了競技體育和休閒體育,不再是端午節時的活動,而是從每年的三月中旬一直到八月中旬,都會有不間斷的划龍舟活動,比如五月初一至初三、農曆六月六、六月十三、八月十五等都是賽龍舟時間。賽龍舟已成為黃興鎮沿河居民健身的方式之一,隨著參加政府和民間組織的龍舟賽不斷增多,我們的龍舟隊不斷吸取體育競技的劃法,技術不斷增強,劃法也大為改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