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吧精選丨《我不是藥神》中的原研藥爲什麼難研發還價格高?

《我不是藥神》作為國內醫藥領域第一部現實主義題材的電影,未公映已成爆款,上映後更是帶起了一波關於“天價救命藥”的全民熱議。

電影中,吃不起原研藥的病人抓住“程勇”這根救命稻草苦苦掙扎,藥販子成了“英雄”,藥企成了“奸商”。

然而,現實主義的板子該不該直接拍在藥企頭上?恐怕也不行。

以電影中的原型藥格列衛舉例,從發現靶點到2001年獲批上市,它的“出生”整整耗費了50年,藥企投資超過50億美元……

這樣的研發週期和投入,如果沒有專利保護期,這些天量投入誰能來買單?如果沒人買單,那又有哪家藥企願意繼續做新藥研發?

本期題主

鄭維義,分析化學博士。人生的大半時間都在與醫藥打交道,畢業後的前二十年悶頭在實驗室裡搞研發,後十年進入全球前十跨國醫藥企業積累管理經驗,2009年回國創業,現為南京應諾醫藥科技董事長、中國孤兒藥創新聯盟創始人。

藥品研發的鉅額投入花哪兒了?

一個人飛:鄭老師請問目前國內引進抗癌藥物的流程是什麼?週期多長?

鄭維義:按照進口藥批准程序走,目前快了很多,有可能在國外上市後半年內獲批。對罕見病用藥,兒童用藥可以在沒有人種差異的情況下可以免臨床有條件在中國上市,這樣時間可以更加快。這在以前是不可能的,需要5-6年的時間才能在中國上市。

不做鹹魚的大叔:原研藥的鉅額投入都花在什麼地方了?想不通,數字太大了!

鄭維義:舉例說明吧,拿研發出格列衛的諾華製藥來說吧,從1997-2011年15年時間,諾華一共投入了836億美元,在這期間一共有21個新藥獲批上市,因此每個成功上市藥的成本是39.8億美元。研發費用主要是支付人工的費用(諾華有近十萬員工),各種項目的研發費用,主要是臨床研究費用,包括那些無數失敗的藥物。各種儀器設備,工廠運營,營銷和商業推廣費用等等。

種花家的小白兔:抗癌藥物的價格高到底高在哪些地方,究竟是研發費用非常高?進口關稅高?還是人為定製高價?

鄭維義:原研藥的價格是高的,這主要是研發費用高,藥品的定價必須要考慮市場回報率,不然的話企業無法可持續發展,而這些在國外是由政府或者商業保險支付的,個人只支付很少一部分,但你必須購買商業保險或者進入政府資助的窮人或者老人人群專有的Medcare和Medicaid系統。而一旦原研藥專利過期,仿製藥獲批上市後,小分子藥物比如像格列衛這種藥物的價格只有原研藥價格的5-10%,而且保險公司只支付仿製藥的費用,同樣自己不需要付什麼錢。

國內的醫保的確需要改變,有太多的浪費,很多沒效的藥,輔助用藥都在報銷範圍,而且由於我們的仿製藥質量不好,國外原研廠過專利期後的藥價居然也不降,這些都是問題需要去改進。

厭:國家對全體公民的稅收每年會投入多少放在醫藥研發上?有多少會放在罕見病藥品研發上?國家是否應該為罕見病藥企降低稅收和發放研發經費(國際國內藥費差價應該是稅收造成的吧?

鄭維義:對於罕見病藥物研發,國外有很多支持的具體政策,比如上市後七年獨佔,臨床試驗費用的50%(特朗普上臺後降低到25%)可以稅收返還,四個加速審評的快遞通道,免交上市220萬美金的申請費等等。藥價自己和保險公司商定,一旦藥物上市,保險公司有義務必須支付等等。所以在國外做罕見病用藥是非常有吸引力的,而且有良好的投資回報。

花鬼憐:對於國外的藥品賣給中國價格提高10倍以上,國際為什麼不做規定呢…

鄭維義:是因為國家收了17%增值稅,4%的進口關稅,20%流通費用,醫院加成15%(現在已經不允許了),還有好多灰色的中間環節,這些費用在其它國家是沒有的,這是指的原研藥的價格。在美國,一旦原研藥專利過期,仿藥上市後其價格只有原研藥的5-10%,而中國這些專利過期的原研藥由於沒有國內仿製藥的競爭,所以價格並沒有降低,這是我國仿製藥行業水平低下的原因,但前年已經開始大力推進仿製藥一致性評價,這種狀況會改變的。

杏林:藥品研發和芯片研發、武器裝備研發是一樣的,可是藥品研發企業變成了“奸商”,芯片、武器裝備研發成了“大國重器”。國內需要改變的是輿論環境?鼓勵創新型企業,如芯片。還是由國家包辦藥品研發?還是乾脆買買買?

鄭維義:國家要加大力度支持和鼓勵創新,尤其在生物醫藥產行業,需要出臺更加嚴格的知識產權保護的法律法規,並加大對知識產權的保護。充分承認創新的價值,改變唯低價論的理念,優質優價。目前國內有國營大藥企,也有很多民營藥企。在新藥研發公司中很多都是海歸博士創辦的。只要國家加大投入,制定好政策鼓勵支持藥物研發,中國藥物研究水平一定會有質的變化的。

CJY:藥企是完全無辜的嗎?

鄭維義:一個生產質量好療效好的藥企是無辜的,他們解決不了醫保支付的問題,這是《我不是藥神》最大的敗筆,將藥企拍成了對立的一方。

沒有藥企研發出有效的新藥,誰能去仿製?藥品的可及性是醫療保障體系要去做的。藥廠的藥品出廠價並不高,但通過流通過程中的層層加價,以及以藥養醫等不合理的部分,藥品的終端價格大幅提高了。如果要解決藥價高的問題,不僅僅是4%的關稅,大頭的稅費是不是也應該減免,流通渠道費用,醫保報銷政策上,是否也該聯動一下呢?

中國的仿製藥為什麼遠遠落後於印度?

吳老狗家的三寸丁:目前我們國家的藥品研發的現狀怎樣呢?新藥方面是主要在進行仿製嗎?成本是政府和藥企共同分攤還是怎樣的?研究主要是在高校還是在藥企呢,或者說是共同合作的?

鄭維義:目前國內95%的企業都是做仿製,真正做新藥研發的不多。但我們的仿製藥研發的水平仍然很低,遠遠比不上印度。這有歷史的原因,主要還是我們制定的標準太低,監管不力,產業鏈水平不高。低價思維毀掉了中國的創新和工匠精神,自己種的果自己吃。好在兩年前中國開展了前所未有的仿製藥一致性評價工作,中國需要10-20年時間才能完成這個轉變,包括人才培養、產業鏈佈局和配套、關鍵輔料、藥械生產等等一系列的東西,二十年都不算長。一個決策失誤讓中國藥企又落後了20年。

劉亞鑫:中國的創新能力能否自主研發像格列衛這種藥?

鄭維義:中國新藥研發的水平還比較低,目前的能力還不能研發出像格列衛這種全新靶點的藥物。但我們可以做快速跟進的me-too或者me-better的藥。另外我們的仿製藥研究水平還不高,目前應該重點解決仿製藥一致性評價的事情,做到真正的和原研藥在藥效和質量上高度一致。

龍龘:中國的仿製藥為什麼遠遠落後於印度,是起步晚?政策?技術?

鄭維義:是我們浪費了二十年時間,沒有嚴格的對仿製藥的研究和申報做好規範和審評。以前連中試都不做就直接上生產了,工藝研究非常簡單,數據造假現象也很嚴重,BE試驗幾乎沒人認真去做,可以說是劣幣驅除良幣造成的。我們與印度的差距是巨大的,人才也十分短缺。主要是主觀因素造成的。

失色:看到說仿製藥中國標準低,存在腸道吸收不足的問題,是這樣嗎?

鄭維義:

很多還沒有進行仿製藥一致性評價的產品是可能有各種各樣的問題在療效上和原研藥有不同的,所以國家在大力推進仿製藥一致性評價工作,相信經過5-10年的努力,中國仿製藥水平會有個根本性提高的。

開著拖拉機迎接春天的到來:您好,我現在是一名外資企業的醫藥代表,我國目前推進仿製藥一致性評價,您覺得已通過評價的藥品真的在療效上和原研藥基本一致了嗎?很多都沒有臨床數據研究,沒有在各個年齡段的患者上試驗,外企臨床推廣也是打這一點,您怎麼看?

鄭維義:按照目前的指導原則應該是可以的。因為現在杜絕了數據造假,現場核查十分嚴格,如查到主動造假是要負法律責任的。目前所有的藥必須做BE臨床研究,不可能不做BE就批的。這個就用至少24例健康人去做就可以了,不需要做不同年齡段。

zijizuo:以前藥物沒有一致性評價生產的很多沒有療效或者療效不佳的藥物現在還在生產嗎?

鄭維義:肯定有,因為現在只是對2007年以前批准上市的289個品種強行進行一致性評價,還有很多的產品並沒有時間表,各企業也資源有限,不可能做所有獲批上市的產品。但新的仿製藥會嚴格按照國家新的要求來做的,質量應該得到保證。

關於醫保體系,能向國外學些什麼?

平澤唯:請問鄭博士,政府如何與這些昂貴藥品生產企業議價?議價作用是否明顯?世界範圍內,這些昂貴藥品的價格差別是否很大?為什麼會有這樣的差別?

鄭維義:國外分三種醫療保險制度,英國模式為主的國家衛生服務制度(NHS);以德國模式為主的社會醫療保險制度(SHS);以及美國模式的以市場為主體為導向的醫療保險模式。但不管是什麼模式都是由政府或者商業保險機構去談判藥品的價格,以藥物經濟學的數據,以藥物療效的數據來判斷價格是否合理。不像我們一味降價的粗暴模式來談價格。因為在這個過程中患者永遠是我們應該關心的焦點,而不是你是不是付多了,價格是不是太高了,因為只要需要,醫療保險體系必須去支付。

吳老狗家的三寸丁:您說我們國家在保險方面還有很多要做的。有點不大懂,能多講講嗎?

鄭維義:如今只有國家醫保,國際上的醫保體系德國模式更適合中國,因此需要社會機構參與醫保管理。同時需要清理醫保目錄,將沒有通過一致性評價的藥品清理出去,將那些輔助用藥和中藥神藥(無明確療效)清理出去,第三加強醫保報銷管理,嚴格消除利用醫保卡倒買藥品的事情。我們目前無法增加醫保資金的投入,那就去杜絕浪費。最後就是醫保只報銷通過了仿製藥一致性評價的藥物,對原研藥不予報銷,差價部分患者自付。這樣可以大大降低醫保成本。

足履實地:天價藥的研發,企業確實投入了很多。我想了解外國政府在藥物的研發中起到什麼樣的作用?是否可以通過延長專利期來換取藥價的降低?我們國內進口藥的價格和該藥品在其他進口國的價格是否相對一致?還有就是我們以前的藥監等部門,在進口藥的審批、上市、保護等環節是否存在利益關係和利益輸送的可能?

鄭維義:政府是營造一個良好的環境來支持藥物研發,比如全球最大的醫藥研發和醫藥市場的美國就是利用三個法案來支持藥物研發的全產業鏈,例如拜杜法案-權利和利益分享(研發源頭);1984年頒佈的Hatch-Waxman法案-建立了從創新到仿製的鏈接,也就是權利保障,仿製藥申請需提供原研藥專利狀態的四種證明;PDUFA產品使用費法案-提高效率,涉及市場與報銷,價格制度。而藥物的支付完全由商業保險和政府的Medicare和Medcard來支付,不存在藥物上市後患者用不起的事情。醫藥企業是無義務以低價來提供藥物給患者,而是由企業和保險公司和政府部門去談判,大家會從藥物的療效給患者和社會帶來的益處來綜合考慮價格的,通常價格都很高,比如一片丙肝藥物1000美元一片,但保險公司依然買單。所以大家要理解二個主體,藥物研發公司負責研發新藥而醫療保障體系負責支付。國外目前最貴的藥是一年75萬美元,保險是支付的。

草帽:都說我們能集中力量辦大事,我國的藥品研發投入相較於我國的藥品市場規模是完全不對等的。一個諾華公司一年的研發費用幾乎我們國家一年的,我們幾大醫藥央企,在研發上的投入更是微不足道,這是由什麼原因造成的呢?

鄭維義:就是我們的藥價定的太低,讓企業沒有積極性去研究新藥,也不願意投入,很多人拿了國家的重大新藥創制專項資金做到拿到臨床批件就不往下做了。因為臨床研究需要投入更多的錢,但由於醫保的壓力,新藥上市後的價格定的不高,企業無法快速獲得投資回報。

W&x:為什麼國家不能投入大量資源去開發藥物,承擔社會責任,而一味指望商業資本的流動呢?

鄭維義:藥物早期研發是應該由國家投入更多的資金去支持的,但產業化是要走市場經濟的發展方向的。

su_dashui:鄭博士您好,請別見笑,我有時會被醫保和社保混淆,因為都面臨入不敷出問題。這個,跟社保或是醫保的“雙軌制”有關嗎?再者看過一個文章,說原藥監局局長法辦之後,國內藥企只肯做安全但無效的藥,是這種情況嗎?

鄭維義:

醫保和社保是不同的。國內只有醫保一種報銷體系,如果要解決支付問題,混合制應該是方向。醫療保險逐步向社會保險機構放開可以解決部分問題。國內仿製藥質量差是和我們以前的指導原則和監管不利有關。當然國內工藝研究的水平低也是原因。關健是劣幣驅除了良幣,讓那些原本還可以的企業也不思進取。不過如今好了,仿製藥一致性評價的強推,將會極大提升中國仿製藥的質量。另外放開印度仿製藥的進口將使國內企業有了更多的競爭對手,也會促進原研藥在專利過期後大幅降低價格進成和國際市場同步的仿製藥發展規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