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照片:法國攝影師鏡頭下1985年的西藏自治區


西藏自治區簡稱“藏”,通稱西藏,位於中華人民共和國西南邊陲,首府拉薩,是中國五個少數民族自治區之一。西藏自治區位於青藏高原西南部,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素有“世界屋脊”之稱。全區面積120.223萬平方公里,約佔全國總面積的1/8,在全國各省、市、自治區中僅次於新疆。

西藏北鄰新疆,東接四川,東北緊靠青海,東南連接雲南;周邊與緬甸、印度、不丹、尼泊爾、克什米爾等國家及地區接壤,陸地國界線4000多公里。西藏是中國領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自元朝以後,中央政權始終對西藏行使著有效管轄。西藏唐宋時期稱為“吐蕃”,元明時期稱為“烏斯藏”,清代稱為“唐古特”、“圖伯特”等。清朝康熙年間起稱“西藏”至今。

公元7世紀初,強大的唐朝在中原地區建立,結束了中國內地長達300多年的混亂分裂局面。與此同時,崛起於今西藏山南市雅隆的悉勃野部漸次征服各地部族,建立了有史以來首次統一青藏高原各部族的政權——吐蕃王朝。


吐蕃贊普松贊干布仰慕中原文明,幾次向唐求婚。唐貞觀十五年,唐太宗把文成公主嫁給松贊干布。文成公主入吐蕃,密切了唐蕃經濟文化交流,增進了漢藏之間的友好關係。

伴隨著吐蕃王朝與唐朝兩次聯姻,雙方往來頻繁,政治、經濟、文化交流廣泛而深入,民間往來全面發展,藏族與中國其他民族之間的關係達到前所未有的密切程度。唐蕃雙方曾八次會盟,至今仍屹立於拉薩大昭寺正門前的“唐蕃會盟碑”。此後的三、四百年間,藏族與北宋、南宋、西夏、遼、金等政權都有著密切聯繫。

布達拉宮坐落於於中國西藏自治區的首府拉薩市區西北瑪布日山上,是世界上海拔最高,集宮殿、城堡和寺院於一體的宏偉建築,也是西藏最龐大、最完整的古代宮堡建築群。布達拉宮依山壘砌,群樓重疊,是藏式古建築的傑出代表,是第五套人民幣50元紙幣背面的風景圖案。主體建築分為白宮和紅宮兩部分。宮殿高200餘米,外觀13層,內為9層。布達拉宮前闢有布達拉宮廣場,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城市廣場。


布達拉宮最初為吐蕃王朝贊普松贊干布為迎娶尺尊公主和文成公主而興建。1645年,清朝屬國和碩特汗國時期護法王固始汗和格魯派攝政者索南群培重建布達拉宮之後,成為歷代達賴喇嘛冬宮居所,以及重大宗教和政治儀式舉辦地,也是供奉歷世達賴喇嘛靈塔之地,舊時與駐藏大臣衙門共為統治中心。

西藏的傳統民居多姿多彩,不僅有可隨處遷居的帳篷,也有固定的土木結構的房屋,還有以石為材的碉房,以竹或木為材的竹樓或木樓,甚至還有窯洞。帳篷是西藏牧民家庭不可缺少的生活用品。製作帳篷的材料一般是牛毛,紡線後編織拚縫而成。帳中以木杆支撐。在農區或城鎮,更多見到的則是平頂碉房。最地道的碉房為石頭所砌,也有的碉房為土木結構,特點是冬暖夏涼。

西藏的宗教主要由雍仲本教、藏傳佛教、民間宗教構成,此外,還有伊斯蘭教和天主教。西藏自治區共有藏傳佛教寺廟1700多處,住寺僧尼約4.6萬人;雍仲本教寺廟約88座,僧侶3000多人,活佛93人,信教群眾13萬以上;清真寺4座,伊斯蘭教信眾約3000多人;天主教堂1座,教民700多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