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刀磨剪子

在上世紀八十年代以前的關中農村,每每到了忙罷,迎來一年中白晝最長的時節,也是多雨的季節,下雨天農民們就可以清閒一些。

閒不住的婦女們總要為全家人準備來年的衣服、鞋子等,剪子的使用頻率就高了,鈍剪子就必須有人來磨,而磨剪子不比“鐮刀刃”、“鍘刀刃”這些雙面可以同時磨的鐵器,很多人就是因為自己逞能,磨壞了自家剪子。

農村專業磨剪子的手藝人就應運而生了,這些手藝人往往是有專業的工具:一個“長條凳”上固定著“手搖砂輪”、一個非常鋒利起鐵的專用工具、磨刀石、小錘、小砧子等等,他們同時還磨菜刀,當年走街串巷的手藝人抑揚頓挫吆喝聲是“起-刀-磨-剪子—來!”跟音樂人劉歡唱的《磨剪子戧菜刀》內容一樣。

起刀磨剪子的人如同吼秦腔一樣的吆喝聲就是他們的招牌,而我們禮泉縣東邊靠近涇陽縣、咸陽的這一塊,曾經有一位“啞巴”的磨剪子師傅,雖然他不會言語,也聽不見別人講話,可是憑著他精湛的手藝,他的生意非常火爆,一個村往往是連續幾天才可以離開。

起刀磨剪子

他扛著自己的“長條凳”,挎著自己的工具木頭盒子,到來時,先把自己的“家當”放在村口,跟在門前的鄉親們微笑著點頭打個招呼,就比劃著讓這家人拿出自己的剪子(菜刀),開始他專心致志的工作,然後鄉親們就傳開“磨剪子的來了,就是那不會說話的、手藝很好的。”就這樣,從早到晚他一直忙碌,“擺、擺、擺”節奏不一樣的發音和他靈巧的比劃,就這樣同鄉親們交流著,沒有人不明白他想表達的內容。

當我給家裡幹完活的時候,就喜歡鑽進圍著看他幹活的圈子裡,看他一絲不苟的在砂輪上打磨、用“起子”給菜刀開刃、在磨刀石上小心翼翼的磨著......

當我們非常好奇的想圍得更近、看個仔細的時候,磨刀聲會戛然而止,“擺擺擺”非常急促,伴隨他揮起來的雙手,原來他擔心我們被鋒利的刀刃傷著,我們的小淘氣也會模仿他的“擺擺擺”,他不生氣而且很友好的抻個大拇指,繼續他的工作;磨好的東西,放在一旁,等主家過來取的時候,他從自己的工具盒裡取出一點舊棉絮,放在刀刃處輕輕一吹,舊棉絮就立馬斷開;或者用剪子剪一些舊棉絮,看到齊刷刷的斷口,鄉親們也給他抻個大拇指,他會心的笑笑,“擺-擺-擺”慢節奏的說著,這時候當我們之間有人模仿他言語,他發現後會非常生氣的站起來,去追打那個淘氣鬼,“擺擺擺”非常急促的吼著,鄉鄰們馬上勸慰他,再斥責那個淘氣鬼,“哈慫,學人家,你娃的舌頭就會遭報應的!”看見鄉親發火了,他又過來開始勸對方“擺-擺擺”,手也配合的搖著,看到飛快的跑遠的淘氣鬼,大家就這樣互相消氣了。

磨剪子手藝人一邊給主家演示,刀在“長條凳”上前後一高一低的移動著,刀刃“肚子”凸出來的部分輕盈的划著,菜刀的靈活性最大限度的提高了,許多主婦看到後不由得誇讚這位聾啞師傅磨刀技術好!

磨剪子的時候,師傅先把剪子的軸用小錘敲擊倆下,剪子馬上就可以摺合為“剪口”朝外了,師傅就開始蘸一點水,在磨刀石上來來回回的磨著,輕輕地“呲呲”聲猶如一曲淺唱,喚出來剪子的靈魂,當師傅用舊棉絮在剪刃處試吹的時候,又是一幕齊刷刷斷開的景象,兩邊剪刃都完成了,師傅再次用小錘敲擊剪子軸,一邊敲擊同時也剪著舊棉絮,並時不時的把剪子刃放在砧子上輕錘,如同附著嶄新靈魂的一把剪子又完成了。

師傅年復一年的到來,幾乎融入了我們附近的每個村子,總有人留他過夜、給他端來熱氣騰騰的飯菜,雖沒有順暢的言語交流,但大家溝通起來也無傷大礙。光陰荏苒,白駒過隙,當我打工回家問及鄉親們,這位手藝了得的磨剪子師傅的時候,方知現如今衣服、鞋子全部是穿現成的,農村幾乎沒有人使用剪子;耐用的不鏽鋼、鈦合金菜刀的興起,起刀磨剪子的職業根本沒有了市場。

這個曾經方便每家每戶的職業就這般,隨著我們生活水平的提高,悄無聲息的消失了。雖然那位“聾啞的手藝人”貌似失業了,可是我們國家對殘疾人救助政策的全面推行,老師傅老有所養的晚年一定跟大家是同樣幸福的!

作者簡介: 郝景望 陝西中達集團(彬州市)火石咀煤礦洗煤廠


分享到:


相關文章: